依法治国背景下的青海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

[摘要]三江源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生态价值和发展现状,需要对其生态与环境进行全方位的保护,但是现实的保护措施还不足以实现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目标。

为此,应专门立法、健全监督管理机制、构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加强公众参与。

此外,落实生态补偿机制、完善生态移民政策和配套立法亦是关键。

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三江地区生态保护 长效机制 法制化   一、三江地区基本概况及特殊的生态环境   (1)三江地区基本概况。

三江地区位于我国的西部、青藏高原的腹地、青海省南部,为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

三江地区成为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特点最显著的地区,具有独特而典型的高寒生态系统。

其中植被类型有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丛、草甸、草原、沼泽及水生植被、垫状植被和稀疏植被等9个植被型,区内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油麦吊云杉、红花绿绒蒿、虫草3种,列入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I的兰科植物31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有藏羚羊、野牦牛、雪豹等1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岩羊、藏原羚羊等35种。

三江源不但生物种类多,而且河流密布、湖泊、沼泽众多,雪山冰川广布,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海拔最高,湿地类型最丰富的地区

(2)三江地区特殊的生态环境。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雪山逐年萎缩,直接影响高原湖泊和湿地的水源补给,众多的湖泊、湿地面积缩小甚至干涸,沼泽地消失,泥炭地干燥并裸露,沼泽低湿草甸植被向中旱生高原植被演变,生态环境已十分脆弱。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源区植被与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水源涵养能力急剧减退,导致三江中下游广大地区旱涝灾害频繁、工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制约,并已直接威胁到了长江、黄河流域、乃至东南亚诸国的生态安全。

二、三江源区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及成因   (1)气候因素。

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和降水量减少为特征的全球气候干暖化造成的三江地区水资源出多入少日趋严重,源头来水量逐年减少,生物多样性萎缩。

据有关专家介绍,这些问题表面上看多是自然现象,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速度较慢且不易显现,但其原因和诱发机制更多涉及人为因素。

(2)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是三江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诱因。

人口和消费快速增长加剧了人与草场资源的供求矛盾。

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利用上受利益驱动,严重不当。

在制度安排上,生产经营方式不当导致了牲畜超载。

(3)政策与法制因素。

三江地区的实行开放牧场、自由放牧的政策,明显的超载草原生态失衡,并且三江地区生态压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人口的快速增长,特殊的自然环境决定该地区的人口容量,但该地区不顾客观条件盲目发展人口。

致使人口增长过快,草原生态失衡。

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法律对策   (一)制定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专门立法   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实现这一政策所设定目标的主要且最有效的手段是经由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以法治规范效力来达成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具体言之,有关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往往必须经由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行,才能得以推行。

全国性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政策性文件主要涉及的是生态环境保护的普遍性问题,而三江源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状况要求必须有针对性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青海省多年来重视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立法,也制定了一系列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单行条例、地方性行政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

这些立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涉及了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些措施安排,但是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且法律效力仅限于其管辖的行政区域范围内,不利于三江源区整体生态环境的保护

三江源区生态环境的好坏不仅事关青海省和三大江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青海省可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制订若干地方性法规、单行条例、地方行政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

只有在统一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之下,通过国务院制订《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条例》,配之以若干地方性规定,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才能得以形成。

(2)健全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机制。

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实施的关键是健全监督管理机制,特别是设立统一协调的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培养和健全执法队伍,不断提高执法能力。

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是监管不利造成的草场超载过牧、偷捕乱猎、乱采滥挖等不良活动的猖獗。

加强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管是非常重要的,而目前没有形成针对性的管理机制。

(3)提高三江源区生态保护的科学技术支撑能力,构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提高三江源区生态保护的科学技术支撑能力,是搞好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环节。

在于对其环境状况资料的掌握,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环境信息收集系统。

为了及时而准确地了解三江源区生态环境的质量状况和变化原因,避免其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为管理机构采取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提供依据,对三江源区生态环境进行监测是必需的。

生态环境监测是指通过物理、化学、生化、生物等各种技术手段,对生态环境的各个要素,生物与其生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等进行监控和测试,为评价生态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恢复重建生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供依据。

生态环境监测的前提是构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这是健全完善三江源区生态环境监督管理机制的基础。

在次基础上,结合保持生态建设网、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网、青海水利网和青海水土保持生态网等网络,发布我省三江生态环境的工作最新进展,现场讲解《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条例》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并举办专题知识讲座。

(4)定期进行法制宣传。

依法治国为指导,以深入贯彻落实((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保?o和建设条例》为契机,集中向大众媒体宣传、科普常识宣讲和国策教育培训为手段,定期的向社会公众有计划、有重点、分层次地组织开展仨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条例》的宣传教育行动,使全民对我省水土流失状况和危害认识,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断加深。

通过强化保护环境的国策意识和法制观念,营造了广大公民自觉保护水土资源、关心三江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为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力推进仨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条例》进基层、进学校、进社区,进一步增强了全社会对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