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拳形意|形意大成拳桩功

一、形与意      大成拳的锻炼包括了形、神、意、气、力等方面的系统训练。

它不拘泥于一招一式的演习和套路的串联,而注重自身良能(先天)的发掘和运动能力(后天)的培养。

所以,每位大成拳演练者、探索者,都要切实注意体认练习过程,不要只盯着结果。

形与意是这个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这对矛盾解决好了,练大成拳定能“百日一小成,千日一大成”。

形与意的问题,历代名家都非常重视,大成拳的母拳以之为名,就充分说明了其重要性。

犹忆芗老早年得意弟子赵道新先生曾云:“一些人讲究形骸成癖,一些人追求意念成疯。

前者被三节、四梢、五形、六合……捆成了五花大绑,后者则躲到幽处独享精神激战。

”出现这种错误,就在于习拳者没有把握好形与意之间的关系,和事物运动发展的过程

对于这个过程,前人虽多有述及,但语焉不详。

下面特作具体介绍,以增强大家对锻炼过程系统性和预见性的把握,防止以偏概全,久习无功现象的发生。

就形与意来说,大致要经过以下几个锻炼阶段。

1、无形无意:指初习拳和不习拳者,既不知拳形,更谈不上拳意。

2、有形无意习拳者经明师授以真传,主要是摆架子,掌握正确的桩架、动作。

实践证明,这一关至为重要。

大成拳讲究掖胯、挺腰、足跷、腕挺等等,要努力一个劲一个劲的练出来,最后在一个桩或一个动作中全体现出来,最后形成整体劲,浑元力。

现在大部分意拳或大成拳爱好者,往往直接跨过了这一关而流入意幻之虚。

3、有形有意:在形的物质基础上,可产生正确的意感(意自形生),这时可适当的加强意念,利用人的主观能动性,利用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来练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可达真正的“形与意合”,有的前辈称之为“站出神了”。

4、得意忘形:习拳者对自身运动能力的把握和良能的开发已达较高程度,只要脑子一想,身上就有了。

因为自身筋骨、气血、肌腱、神经、脏腑、大脑等都已得到充分的协调训练。

虽然是“但求意神足,不求形骸似(王芗斋语)”,但自然是“筋含劲力骨存神”。

现在很多人一上来就追求这一层次,只能是枉费心机,水中捞月。

5、无形无意:可从三方面讲,从发力方面来说,习拳者可以作到微动发力;从技击方面讲,习拳者可以作到推断不分;从反应方面讲,习拳者可以作到有感即应。

大成拳论》称之为“空灵”化境。

前人云:“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有真意。

”亦指此而言。

从表面看去,对形与意的理解、体认和把握经过了五个层次。

从本质上看,其过程只是无形无意有形有意→无形无意

它符合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事物经过两次否定,会出现第一阶段的某一特征,但二者具有本质的不同,其拳学水平实有云泥之别。

拳学进步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运动过程

二、不练不得,不练自得与练而不得      练大成拳要懂得这个道理。

有些东西不加练习就得不到,有些东西不去练习而自然得到,有些东西练了反而无所得。

现举例说明之。

梢节要练四梢要练,指要练(挑、抓、撑、争等),腕要练(四腕挺劲力自实),小臂要练,趾要练(顶挺等),小腿要练,肘以后,肩胯不能练,想都不能去想。

大成拳讲肩胯,要作到肩撑肘横,肩沉中有撑,肘坠中有横。

但有些人练拳不是耸肩就是压肩,越练肩,越是错谬百出,这就是违背了“不练自得与练而不得”的规律。

实践证明,只要桩架大体正确,注意四梢,时间一长,肩部自然达到舒适得力的正确状态。

另外,在站桩和试力时,要练向上的劲,千万别练向下的劲。

向上的劲包括头向上顶劲、腕子向上提劲、腰向上挺劲。

经过一段时间苦练,松紧得当之后,胯部自然下坐,从而形成上下争力。

所以,习拳时胯部下坐不能去专门练习

一语概之,向上的劲不练不得,向下的劲不练自得,若故意专练向下的劲,可能什么也得不到。

上述两例,关键是告诉大家要弄通这个道理,用以指导习拳,努力探讨习拳要练什么?什么能练?什么不能练?什么要努力去练?什么是水到渠成,练而不得。

了解并运用了上述规律,能避免“倒果为因”的现象发生,从而找到练功的目标和重心,以求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较大的习拳效果。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