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鼢鼠的危害及防治技术

摘 要:中华鼢鼠危害,是造林成活率低,林地苗木死亡的主要原因,务必要作好鼢鼠防治工作。

开题报告 /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关键词:鼢鼠防治   中华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i Milne-Edwards),仓鼠科(Cricetidae)鼢鼠亚科(Myospalacinae),别名瞎瞎、瞎老鼠等等。主要为害云杉、油松、华山松、栎、山杏等树种及牧草、农作物。 中华鼢鼠分布广泛,我县主要集中在六盘山林区,其它地域均有零星分布,数量小。 1 中华鼢鼠的形态特征   中华鼢鼠体型粗壮,体长在为15~25cm;吻钝,门齿粗大;四肢短粗有力,前足爪特别发达 ,大于相应的指长,尤以第三趾最长,是挖掘洞道的有力工具;眼小,几乎隐于毛内,视觉差,所以称为瞎老鼠;耳壳仅是围绕耳孔的很小皮褶;尾短,略长于后足,被稀疏毛或裸露;毛色呈灰褐色,一般雄鼠大于雌鼠,尾细长,约5—6cm,被有稀疏的毛。 2 中华鼢鼠的生话习性   中华鼢鼠生活在土壤深厚、土质潮湿疏松的土壤中, 而且是雌、雄单独生活,只有繁殖期时在一起生活。一年繁殖2次,第1次3—5月间,第2次在7—9月间。春季出生的仔鼠,秋季可以达到性成熟,并进行繁殖,每胎产仔1~8只不等,一般2~3只最为普遍。它们喜爱黑暗、怕阳光,视力差,听力灵敏,喜欢安静,怕惊吓。抗病力较强,不冬眠。   中华鼢鼠在林区食性广而杂,主要有豆类的根、洋芋块茎、玉米的幼苗、大葱和其它蔬菜的根,油松、华山松的根及幼苗,也食一些杂草的根,易造成人工林大片死亡。 3 发生规律及危害特征 造林3~5年的幼林地危害最为严重,随着林分郁闭度增大危害程度逐渐降低。中华鼢鼠危害期为每年3~10月份,尤其是两个取食高峰,一个高峰是3~6月,随着生殖季节的到来,取食逐渐频繁,其次是雨季过后的9~10月,主要为越冬贮存食物。这两次危害量占全年的70%。因其喜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草类植被较密,温暖干燥的环境,危害特征阳坡重于阴坡,梁峁重于沟谷。分布数量与土壤、光照、植被种类有着密切关系。 鼢鼠不仅有向土壤和植被条件较好的地方作永久性搬迁的能力,还有适应气候变化而作季节性迁移的情形,冬季由阴坡转向阳坡,夏季由阳坡转向阴坡。它的这种迁移活动给防治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是,鼢鼠对温度变化适应力较弱,怕光、怕风、怕水和雷雨前的低气压,因而有推土封洞的习性。利用这一习性在捕捉时可确定其潜藏的地方。4 中华鼢鼠防治防治上,可运用造林期预防、化学防治、物理防治、放养天敌等营林措施相结合的方法进行。4.1 造林期预防 造林前,要进行深翻整地,破坏鼠群的生活环境,将造林地内的枝条、枯木及杂草等有害物清理干净,以改善造林地的卫生条件。   造林时,坚持适地适树原则。根据不同的林地条件,树种特征,和林地鼢鼠的密度选择合适的造林树种。退耕地应选择高抗性的树种;在鼢鼠密度较低的荒山造林时,可选择中抗性的树种或者低抗性的树种;林下更新,天然林改造的宜林地造林,可选择落叶松、油松、樟子松等易害树种。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营造混交林混交林比人工纯林受鼢鼠危害轻,营造混交林时,林分的组成以目的树种为主,同时造非目的树种,作为害鼠的食物提供者。针对中华鼢鼠的预防,推广刺槐和油松混交林,或油松与沙棘的混交林。这样能抑制林地鼠害的发生蔓延,减少鼠的危害,提高林木的保存率。 4.2 化学防治 中华鼢鼠的最佳防治时机是春季大地解冻后至5月中旬,用毒饵进行诱杀,选用的药物有鼢鼠灵、克鼠星、磷化锌等。首先要寻找、判断鼠洞,然后用磷化锌拌洋芋块作为毒饵在鼠洞内投放。一个洞只放一处。在危害严重的地区,往往土丘成群,无法分清洞系,可每隔10~15m投放一处。 4.3 物理防治 对于害鼠种群密度小、不适宜进行大规模灭鼠的林地,可以使用鼠铗、地箭、弓形铗等物理器械,开展群众性的人工灭鼠。也可以采取挖阻隔沟,破坏鼢鼠的洞道,以保护树体。   弓箭灭鼠是我县目前采用最多的一种方法,它具有方法易掌握,操作时出箭速度快,准确率高,操作简便、费用便宜等优点,在民间广泛采用,与药物防治如能同步进行时,效果更好。弓箭安装的方法是:寻找鼠洞,在开挖洞口上方20cm处安放捕杀箭,利用鼢鼠怕风、水等习性堵洞的特点诱杀。4.4 天敌防治 中华鼢鼠天敌:鸟类有鸢、雕、鸨以及乌鸦等;兽类有狼、狐狸、獾、野狸子、黄鼠狼等。根据自然界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大力保护利用鼠类的天敌,对控制害鼠的增长和鼠害的发生,具有积极作用。我县在部分林场养黄鼠狼,对鼠害的防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毕业论文   总之,只有了解了鼢鼠生活习性,采取各种方法综合防治,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6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