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丝线为什么挣不断]红丝线

摘要:文革以后的许多作家,在创作中有着一个重要的特点:亲身经历历史的遭难,将生命的挫折与历史的挫折联系在一起。

那一时期,小说以思想的敏锐为特征,读者最大的关注点是作家提出了什么历史、社会或人生的问题。

张弦的《挣不断的红丝线》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知识女性的悲剧人生,由对婚恋问题的反思折射出了他对社会的思考。

关键词:反思文学 张弦 挣不断的红丝线 文革   中图分类号:IO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9—43007—01      文革后期的很多作家在人性的归来之后,不满足于仅仅停留在对文革的批判(伤痕文学阶段),而是将文革的悲剧与中国当代的政治历史联系起来考察,透过人物的命运遭际投射出历史反省的冲动,即出现了“反思文学”。

反思文学沿着伤痕文学批判极左的思路,进一步探讨文革为什么会发生,从政治、经济、文化乃至人性等方面,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教训。

傅玉洁,一个有着自己梦想与追求的少女,满腔热情地投身革命。

在那样的时代里,作为一个高洁自信的女青年,她决心追求真正的爱情,坚定地拒绝了组织安排的与齐师长的婚姻。

可是随后“反右”和“文革”两次巨大的政治风暴摧毁了她的婚姻、家庭、生活、事业、向往……以及一切她的美好。

傅玉沽不顾女儿的反对和一个根本没有爱情可言的人走到了一起。

在文章最末,她嘲讽又无奈地说道:“是的,那是根挣不断的红丝线

”   从客观上来看,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环境都动荡不安。

反右”和“文革”两场大的运动是直接和主要的现实原因,小说中的两个主人公苏骏傅玉洁是典型的受害者,正是由于这两场政治风暴才造成了他们的婚姻破裂和人生轨迹的改变,也是傅玉洁后来违心地投入老齐环抱的一个前提条件。

然而,苏骏傅玉洁在这两场风波之后所经历的改变形式是并不相同的:   从苏骏来说,同样是青年时代时那时的他才华横溢、思维敏捷、言辞犀利,而正是由于他的这些出众之处让他后来吃尽了苦头。

不仅被打为“右派”,甚至在摘下“右派”帽子后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他变了:修长的身材佝偻了;眼睛里再没有笑意和神采,变得忧郁而迷惘;潇洒的风度不见了,开朗的性格不见了,精辟而风趣的言谈不见了。

10年触及灵魂的管制生活磨平了苏骏所有的棱角与个性,在最亲近的妻子面前,他不顾“男儿膝下有黄金”,跪着哀求傅玉洁不要离开他,正是这一跪让他最后的尊严土崩瓦解,也让他失去了自己曾经挚爱的人。

苏骏的改变让傅玉洁最后的一点幻想彻底破灭,果决地跟他离了婚,这样的安排既为后来红丝线的再度出现作好了前提和铺垫,也预示着傅玉洁的梦想和追求现实中统统落了空,她的生活即将出现一系列的改变。

苏骏不同,傅玉洁虽然也是经历过“反右”和“文革”两次革命风暴的,可这种经历对她造成的影响是长时间的慢慢浸染,难以察觉的,不像苏骏那般来得凶猛而明白易见。

苏骏最初被打为“右派”时,傅玉洁并没有崩溃,她还带着对生活的希望支撑着自己走下去,期盼着丈夫的“重生”,然而在希望破灭后、并随着运动的深入,她逐渐变得敏感起来,谨小慎微地注意着周围的情况:“高傲的身姿,洒脱的风度,俨然不可侵犯的神情,如今只不过是她的单薄的外壳,凭借它来支撑自己空虚、软弱的心灵而已。

在她最窘迫的时候,命运迫使她违心地倒向齐副师长的怀抱,以求得安宁和保护,摆脱以前那悲苦和穷困的生存状态。

无形的丝线捆住了人的自由,束缚了人的追求

不正常的社会生活摧毁了美好的人性,左右着人的命运,使人在困惑与无奈中,为了寻求苟存而心与愿违,揭示了造成这种悲剧的真正根源。

这挣不断的“红丝线”究竟是什么?它并不是老齐在最后所说的“月下老人在上一辈子就用红丝线栓好了”的缘分之线,也不是传统意义中不可改变的“宿命”之绳,而是谁也摆脱不了的现实给人们命运打上的深刻烙印,是青年们的追求和梦想在现实面前的不堪一击,是现实社会跟人们造成的无法弥补的灾难和不幸,是当时中国的政治命运粗暴地施与人们的伤害。

在最后,不得不提一下的小说绝妙的结尾,在傅玉洁亲口说出:那是根挣不断的红丝线时,她手里正握着一封来自女儿左英的信,上面如她当年一样地写着:我要走自己的路,还有三个表示决心的感叹号。

这样圆圈形的人生轨迹既让人看到了当初意气风发的傅玉洁的形象,也与现在她的妥协退让形成了鲜明对比。

左英的人生会不会再次重复她的悲剧呢?她的追求和梦想会不会也在现实的打击下轰然坍塌呢?到那时候中国的政治是不是还会像现在这样给人们造成无法抚平的创伤呢?傅玉洁喃喃一句:“但愿她的命运会不一样……”既是一个母亲对于女儿的担忧,更是寄托了作者张弦自己的愿望,希望中国的政治在经历“反右”和“文革”后能够总结教训,回到正确的发展道路上来,这就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命运结合起来,既深化了文章主题,又发人深省。

8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