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法探析

【关键词】 和法 和解剂。

和法最能集中反映中医学调整阴阳、恢复平衡的治疗法则。和法是治疗八法之一,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指的是和解少阳,用小柴胡汤化裁;广义是指凡体现兼顾调和之用意的方法和方剂。正如张介宾所言:“和方之剂,和其不和者也。凡病兼虚者,补而和之;兼滞者,行而和之;兼寒者,温而和之;兼热者,凉而和之。”笔者现以和法为主要治则的经典方剂,即目前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统一使用教材《方剂学》中“和解剂”一章所包含的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寒热、截疟等相关方剂来分析。

1 和解少阳

和解少阳”法由金?成无己提出,他在《伤寒明理论》中说:“伤寒邪气在表者,必渍形以为汗,邪气在里者,必荡涤以为利,其于不外不内,半表半里,既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矣,小柴胡汤为和解表里之剂也。”后世医家都沿用此种说法。少阳外邻太阳,内近阳明,为三阳之枢机。和解少阳法具有疏利三焦、调达上下、宣通内外、调畅气机、扶正驱邪的功用,是用于少阳病的主要治法。凡邪气侵犯少阳,使少阳经、腑同病,使肝胆疏泄不利,气机郁滞不舒,气血津液不行,内外上下不通,均可致少阳病。证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白,脉弦等。治宜小柴胡和解之。方中主用质轻味薄之柴胡,入肝胆二经,既能透解少阳半表之邪,又可疏畅气机郁滞,是治疗少阳病的主药,堪当君药之任;辅以苦寒之黄芩,亦入胆经,善清少阳半里之热,是为臣药。柴、芩合用,一散一清,可使半表之邪得以外透,半里之热得以内彻,凡少阳有热者,临证每以柴、芩相伍。方中生姜、半夏皆为辛温之品,俱入脾胃而调中降逆止呕,凡胃逆呕吐者,临证多以生姜、半夏并用;更用人参、甘草、大枣味甘能补、益气和中、扶正驱邪,凡正虚体弱者,多三者并用。诸药共伍,既能少阳经、腑同治,又旁顾脾胃,使气郁得达,郁开气活,则枢机自利。

2 调和肝脾。

肝气郁滞,脾土最易受累。《伤寒论》云:“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本病之四逆既非寒证,亦不是热证,乃肝脾不和、阳郁不伸、气滞不畅所致。方用四逆散以疏肝理脾、透邪解郁。方中柴胡轻清升散以疏肝气,使肝气调达则气机宣畅,为君药;配枳实则质中沉降以行中焦之气滞,与柴胡升降相因,共奏枢转气机之功,有佐使之用;臣以酸敛之芍药以监制柴、枳使之升散而不太过,下行而不破气,且芍药与甘草合用又有酸甘化阴而寓滋水涵木之妙。诸药合而成方,可使气机畅达,阳郁得伸,肝脾调和;本方又为疏肝理脾之祖方。

3 调和寒热

3.1 降泄清热。

寒热错杂之邪互结于中焦、脾胃升降失和、虚实相兼证临床表现见心下痞满,但满而不痛,呕吐,吐利肠鸣等。代表方为半夏泻心汤。方选黄连为君,苦降寒清,以泻内陷之热邪,病因既除,胃气自和;黄芩性能近似黄连,增强其寒清苦降之功,是为臣药;半夏、干姜均为辛开之物,合能散结消痞,其中半夏味苦,又降逆止呕,与黄连相伍和胃之效佳。《医学启源》谓:(生姜、半夏)“大和胃气,除胃寒,进饮食。”夏、姜性皆温热,又能散寒,亦为臣药。更用人参、大枣、甘草补中益气,且既可防芩、连之苦寒伤阳,又防夏、姜之辛热伤阴,共为佐药。辛开苦降,补泻兼施,阴阳并调,使邪祛正复,脾胃复其升降之职而心下痞满自除。又《伤寒论》方后所注“去渣再煎”,以利于使诸药之性和合,不偏不烈,也寓和解之意。后世遵其法,对于脾胃虚弱,客邪乘虚而入,寒热错杂,升降失调之痞、呕、利诸症,皆效仿此例化裁治之。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