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追溯管理在招投标中的应用机制研究

摘要:为了实现招投标过程可追溯性,我们引入了可追溯管理,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招投标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问题时都可以得到有效追溯(时间、状态、责任者)。

可追溯管理的应用,将会为招投标事业的改革与完善提供一种新的管理思想。

本文在介绍可追溯性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在工程招投标中应用可追溯管理的优越性,并从动力机制、工作机制、约束机制和保障机制四个角度阐述了可追溯管理在工程招投标中应用的机制

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招投标可追溯性;透明化;信用体系      我国的建设工程招投标制度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经过观念的转变和招投标试点,现已全面推行。

招投标已经作为一项法定的重要制度,广泛应用于各种投资主体、各种专业建设工程的承发包活动中,它以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为原则,提倡并引导市场充分竞争、优胜劣汰。

招投标制度对于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工程质量、成本、工期三大目标的优化组合和有机统一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但是传统的招投标程序和管理办法逐渐显露出其弊端,一些违法违规现象屡见不鲜。

因此,改革传统的招投标程序,建立科学合理的招投标管理办法势在必行。

招投标改革与完善的进程中,引入可追溯管理的思想,将会成为招投标事业发展的一个创新点与转折点。

一、可追溯性的概念      国际标准化委员会ISO8402:1994《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把“可追溯性”定义为:根据记载的标识,追踪实体的历史、应用情况和所处场所的能力[1]。

这里的“实体”不仅可以指一个产品,还可以指一项活动、一种措施、一种过程、一个机构或一个人等。

完整的可追溯性包括逆向追溯和前向追溯,逆向可追溯到实体所用的原材料以及过程中的处理者,前向可追溯到违反安全与质量标准的产品并将之召回。

可追溯管理就是通过建立一个完整的可追溯体系来实现实体的可追溯性,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实体运动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问题时都可以得到有效追溯(时间、状态、责任者)。

可追溯体系由宽度、深度和精度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宽度指整个系统所包含的信息范围与信息量;深度指可以向前或向后追溯信息的距离;精度指可以确定问题源头或产品某种特性的能力。

二、在招投标中应用可追溯管理的优越性      在招投标中运用可追溯管理,其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可追溯管理过程进行了有效的管理,任何时候发现问题不仅能追溯到具体的时间和责任者,而且可以对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制定相应的措施予以解决。

第二,可追溯管理记录了招投标各环节中的关键信息,可以及时找出问题,防止错误延续到下一环节;对于已经出现问题的环节,可以提供有效的可追溯性材料,节省了处理问题的成本 [3]。

第三,从工程招投标的开始到结束,牵涉到许多利益主体,每个主体在程序中有其相应的义务和责任,责任的分配是十分重要的。

可追溯管理明确地划分了各主体的责任,使得责任分配清晰明确。

可追溯管理的最终目标是通过一系列措施找出和消除招投标过程中的问题,实现招投标质量的提高。

招投标过程中采用可追溯管理有利于增强招投标各参与方的责任感,促进投标人之间的公平竞争;还可以增加招投标的科学性,使招投标活动更加透明,各方利益达到均衡。

三、可追溯管理在工程招投标中应用的机制      将可追溯管理应用到招投标中,就是在招标、投标、评标、中标及合同管理的全过程中,坚持招投标过程和监管过程信息的透明性,对影响工程招投标公平公正的重要信息提供足够的保证措施和详细的数据管理

当在招投标过程或后续管理中发现问题时,可以从各个阶段所记载的连续信息中查找问题的原因和证据,并及时有效地控制和处理问题,从而保证对招投标过程无疏漏的追溯能力。

工程招投标可追溯管理的运行机制包括动力机制、工作机制、约束机制和保障机制

1.动力机制   动力机制是推动系统运动的各种力量相互协调而形成的有机整体,决定着系统的生机与活力。

招投标过程中实现可追溯管理的动力机制包括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应对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动力要素进行整合,以形成高效的动力机制

内部动力对于系统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建设单位希望通过招标来选择优秀的承包商,而有实力的投标人也愿意通过正当的竞争来中标,这种意愿是可追溯管理最根本的拉动力。

招投标作为一种科学的竞争制度,其意义在于公平竞争,优胜劣汰。

竞争是市场的主要特征,合理的竞争可以促进行业的发展。

但目前存在的这些串标、围标等行为严重制约了市场竞争。

招投标中应用可追溯管理,可以构建公开、公平、公正的招投标市场氛围,为招标人和投标人创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外部动力也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可追溯管理是建筑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招投标过程中实现可追溯管理可以消除制约建筑市场发展的不利因素,有利于促进招投标事业的健康发展。

与此同时,可追溯管理实现了招投标过程可追溯性,可以减少招投标活动中违规违纪现象和贪污腐败行为,有效提高招投标工作的质量。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工程建设的质量,有效地控制合同价款。

2.工作机制   可追溯管理的工作机制可以引入可追溯管理资料库和公示制度。

根据追溯的范围建立一个完整的可追溯管理资料库,对招投标过程中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处理、存储、传递和应用。

招标文件、招标公告、投标文件、资格审查文件、开标过程信息记录、评标报告、中标通知书以及合同等重要文件资料和过程信息,在可追溯管理资料库中存档备查,作为追溯问题原因和责任者的重要证据。

整个流程中所有环节都向该资料库提供信息,通过资料库来快速有效地追溯所有环节。

可追溯管理资料库通过采集整个过程中的全面信息,形成完整、准确、快捷的信息流,从而实现数据交换、共享、优化、流通。

可追溯管理资料库可追溯管理的有力支持,只有它提供了有效的完整信息可追溯管理才能够顺利进行。

招投标活动中实行公示制度,坚持透明性原则。

首先,招标公告必须严格按照规定在指定的媒介发布,公布时间在5个工作日以上,保证潜在招标人有充分的时间了解到招标信息,使招标信息公开、透明;其次,评标完成后要及时公布评标结果,并把技术标和商务标的分数分别公示出来,增加评标过程的透明化程度;最后,建立中标候选人的公示制度,在中标通知书发出前,将预中标人的基本情况、公司业绩和项目经理等信息,在该项目招标公告发布的同一信息网络和建设工程交易中心予以公示。

公示制度可以极大的提高招投标的透明化程度,有利于社会监督,加快招投标信息公开的步伐,营造一个公开、透明的建筑市场环境。

3.约束机制   约束机制是指通过部门监督、制度规范和社会监督等途径,对招投标运行过程中的行为主体进行规范指导、制约和监督,维护可追溯管理运行的一种机制

影响招投标工作质量的因素很多,但人的因素决定一切。

因此,约束机制的关键是加强评标专家管理和信用体系建设,以此来约束评标专家及其它各方的行为。

专家队伍的整体素质直接影响到招投标的效果,因此必须建立健全评标专家管理制度,严格评标专家资格认定,加强对评标专家的培训、考核、评价和档案管理,建立一个政治素质过硬、专业涵盖面广的专家队伍以保证评标、定标工作的科学性。

一方面,评标专家在进行评标之前签订承诺书,承诺自己与投标人无任何利害关系,在评标过程中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

该承诺书应在可追溯管理资料库中备案,是对评标专家违法行为进行投诉的重要依据。

另一方面,将评标专家评标结果与其在专家库中被抽取的几率挂钩,将评标分数极差(专家给出的评标分数中最高分与最低分的差值)最大的专家在抽取系统当中的抽取几率下调,达到一定次数后采取清出手段。

与此同时,要加强招投标信用体系建设。

招标人、投标人、招标代理机构及评标专家的信用行为实行分类管理,加强信用信息记录、信用等级评价等信用监管制度建设。

招投标过程中及时记载并公告招投标活动参与各方的违法行为及处理结果,并计入相应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信用档案。

信用体系建设可以反映单位或个人的信用程度,为可追溯管理提高了极有价值的信用资料,是实现招投标可追溯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4.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是从市场与法律的角度出发,采取一些措施为可追溯管理的实施提供必要的辅助条件和良好的外部环境。

首先,要健全和完善有形建筑市场,切实加强制度建设,严格内部工作人员的管理,为可追溯管理提供一个有利的宏观背景。

其次,完善建设工程招投标监督体系。

完善的监督体系包括法律监督、市场监督、舆论和新闻媒介监督三个层次[4]。

在法律监督方面,要求做到有法必依,法律、法规一旦颁布,就要认真组织贯彻,严格监督检查;在市场监督方面,规范招投标主体行为,加强招投标市场管理,发挥市场的监督作用;在舆论和新闻媒介监督上,积极发挥宣传舆论和群众的监督作用,大力宣传强化建设工程的招投标管理,提高有关人员的认识,使我国建设工程招投标工作步入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最后,建立可追溯体系要求提高各参与方的素质。

可追溯管理通过对过程中的信息进行管理来实现追溯,这就要求各方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以实现对过程的有效管理[5]。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东风. 追溯系统及其效益和成本分析[J]. 条码与信息系统,2005(5):40—43.   [2]樊红平,冯忠泽,杨玲,任爱胜.可追溯体系在食品供应链中的应用与探讨[J].生态经济,2007(4):63—65.   [3]郭天官.生产过程中的产品质量可追溯管理[J].机械管理开发,2007(2):139—143.   [4]王宏倩.工程招投标规范化建设的基本对策[J].今日科苑,2007(8): 114.   [5]郦俊伍,钱存华. 谈可追溯管理在住宅商品房开发中的应用[J].商业时代,2007(3):96—97.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