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局推进依法治区进程情况汇报

司法局推进依法治区进程情况报告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自治区党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及市委九届五次全会精神。根据自治区、X市有关要求,X区委、区政府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主动适应“法治建设”新常态,按照“普治并举、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工作思路,坚持以建设“法治X”为目标,以争创全国法治县(市、区)为载体,以开展法律十进”活动为主线,以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和全面推进“六五”普法工作为抓手,广泛深入推进普法法治区活动,为建设文明繁荣、平安和谐X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现就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概况  

目前,我区依法治区领导小组组长由政府区长担任,副组长由区委副书记和分管区长担任,领导小组成员共有XX人,成员单位XX个,普法列管单位XX个。区委、政府高度重视普法法治工作,把普法法治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及“六城”联创工作目标,纳入全区年度目标任务考核体系。五年来,区委、政府先后召开XX次普法专题会议,区人大先后X次听取专题工作汇报,区政协先后X次组织委员视察普法工作。截至目前辖区共举办领导干部、公务员普法培训班XX期,近万人参加学习和培训;组织全区XXXX余名公职人员参加普法考试,参考率达到XX%;举办司法行政执法人员专业法律知识培训班X期,共计XXXX人次,XXXX年新增办理行政执法证人员XXX人。五年来累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XXXX件,其中:办理农民工援助案件XXX件,为受援群众避免或挽回经济损失XXXX万元。共调解各类矛盾纠纷XXXX件,其中:调解疑难复杂案件XXXX件,调解成功率达XX%以上。通过法治化建设,全区领导干部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总体水平有了显著提升。政府管理社会的能力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和公正司法的意识明显增强。  

近年来,我区先后荣获“全国六五普法中期验收先进县区、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全国集中排查化解信访问题先进集体”、“全国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先进单位”和自治区“平安建设先进区”等称号。  

二、主要做法  

(一)依法行政法治政府。

区委、政府高度重视依法行政工作,专门成立由区长任组长的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并将依法行政工作纳入区上重要议事日程,从人员配备、机构建设等方面给予充分支持,同时,将承办行政复议事项与政府法制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切实为开展依法行政工作提供保障。  

一是加快X区法治政府建设,成立政府法律顾问团,为提高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水平提供了保障,先后制定印发《X区人民政府重大行政事项集体决策制度》、《X区人民政府行政复议制度》、《X区人民政府工作规则》、《X区人民政府常务会议规则》、《X区人民政府法律顾问团工作规则(试行)》、《X区人民政府法律顾问团绩效考评暂行办法》,进一步规范政府重大行政事项集体决策程序,提高依法决策、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水平。法律顾问团从成立至今,已协调解决法律事项XXX件。  

二是制定《X区规范性文件和重大行政处罚审查备案制度》、《X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及《补充规定》,对政府及各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全面清理,共清理上报规范性文件XX件,从源头上预防违法和不适当的行政决策发生,共梳理各类行政审批项目XXX项,明确行政审批法律依据、办理流程、办理责任人,办理时限缩短近三分之一,极大的提高了政府办事效率。  

三是建立《X区人民政府行政执法职责汇编》、《X区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办法》、《X区行政执法监督巡查办法》、《X区行政执法投诉举报受理办法》等制度,明确各执法部门执法责任、执法程序、执法监督手段,及时梳理行政执法的依据,做到执法依据具体明确,确保行政执法的合法、公开、有效;要求各部门在年初制定和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度,将本部门的法定职能分解到具体的执法岗位、人员,并层层签订执法目标责任书,做到职责分明,责任到人;严格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合法性审查和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审查工作,对辖区XXX名行政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资格和执法职权进行全面审查,确保执法证件合法有效使用,维护了行政执法的严肃性。  

四是规范基层民主决策机制,实行社区(村·居)重大事项一事一议制度,落实重大事项向党委政府报告制度;进一步推进民主管理制度,通过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实现权力下移,还权于民;创建村级“四权管理”工作机制,建立“制度+流程”的村级管理模式,形成各类制度相互联系、各个环节紧密衔接,各个组织层层制约机制;重点推进“五步工作法”在村民代表会议民主决策中的全面落实,并建立村民代表联系农户信息公示制度,广泛接受群众监督。  

(二)公正司法 铸和谐基石。

一是严格公正执法,优化法治环境。全面落实“警务、审务和检务”公开制度,切实强化对公共权力的有效监督。区法院通过“巡回审判制度、法院开放日和便民诉讼服务点”等平台,每年选择一批典型案例向公众和媒体公布,切实起到“普法于审”的社会效果;区检察院积极深化检务公开改革,成立案件信息公开领导小组,明确相关责任人,通过互联网、电话、邮件、检察服务窗口等方式,依托人民检察院案件信息公开系统,向相关人员提供案件程序性信息查询服务,逐步探索实行重要案件信息、法律文书向社会公开,主动接受人民群众监督。同时,在查办案件基础上,定期开展警示教育,组织有悔改表现的服刑人员“现身说法”,并率先成立全市第一家预防职务犯罪宣讲团;公安分局着力提升软实力,在全市公安机关率先引入案件信息查询系统,修订出台《执法办案区专人管理规定》、《刑事案件“一个出口”对外工作规定》、《执法预警提示暂行办法》等制度,并采取以案析法、模拟演练等形式进行业务练兵。  

二是搭建高效平台,法律服务全覆盖。区司法局成立信访法律服务中心,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建立一站式、一条龙、一体化服务平台,方便群众办事,提高服务效率;聘用X名法律顾问和XX名专业人民调解员,建立以专业人民调解员为主体、综治司法信访人员为后盾、政府法律顾问和流动公证员为支撑,法律援助工作者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为补充的队伍体系,提供直接面向群众的专业的诉求受理和矛盾调解服务;开展法律援助值班律师工作,引导信访当事人依法合理的表达诉求,参与各类突发性事件、群体性事件和重大信访事件、重大矛盾纠纷的调处,协助政府部门做好澄清事实、疏导情绪、化解矛盾等工作开展法律援助志愿服务活动,组建“X区法律援助志愿服务队”,每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五深入社区、乡村、工地开展法律服务,重点解决群众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提高广大群众的依法维权意识;推动一体化法律援助体系信息平台建设,在辖区XX个街道(镇)XX个村(居)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实现全区法律援助网络全覆盖。打造法律服务新窗口,成立XX家法律服务“书吧”,并配备X.X万册法律图书及服务器材。打造XX分钟法律援助服务圈,依托辖区普法教育网络,调解组织网络,社会管理服务平台等,积极为居民群众、农民工朋友提供及时有效的法律援助。五年来累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XXXX件,其中:办理农民工援助案件XXX件,为受援群众避免或挽回经济损失XXXX万元。共调解各类矛盾纠纷XXXX件,其中:调解疑难复杂案件XXXX件,调解成功率达XX%以上。  

(三)普法宣传,推法治进程。

一是率先召开“五五”普法总结表彰暨“六五”普法动员大会。切实把“六五”普法纳入区委、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及“六城”联创工作目标,纳入全区年度目标任务考核体系。区委印发《关于开展第六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深入推进依法治区的实施意见》,区人大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区委、政府先后召开XX次普法专题会议,区人大先后X次听取专题工作汇报,区政协先后X次组织委员视察普法工作。  

二是以“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和法律进机关活动为抓手,以“法治X大讲堂”、“周五学堂”等宣传教育形式为载体,举办法律讲座XX场,参与人数达XXXX余人,并组织辖区公务员和参公人员参加“六五”普法公务员法律知识考试XXX人次,参考率达到XX%以上,领导干部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意识显著提高。  

三是成立自治区首家移民法律服务中心,有效整合各项法律服务资源,组建农村民风建设法治宣讲团,出台《X区劳务移民法律援助暂行办法》,教育引导劳务移民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切实提高劳务移民法治观念和自我维权意识。  

四是率先开办X区《法治时空》手机报,以短信和彩漫的形式,定期向广大手机用户发送有关法律知识信息和图片,累计发送法律信息一万余条。通过开展“依法治理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和“守法好公民”评选活动,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辐射作用,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的良好普法氛围;联合团委在青少年中举办一场以宪法法律常识等内容为主的法律知识竞赛,达到青少年普法学法的良好社会效果;在X区青山公园原来的自然景观上融入宪法元素打造全国首家“宪法主题”公园,建成宪法宣传碑、宪法宣传石刻、宪法宣传地图、法治书画展厅、宪法宣传亭、宪法雕塑、法治人物雕像、宪法宣传长廊等,使市民在休闲娱乐中接受法治文化的熏陶。

XXXX年XX月X日,我区在青山公园宪法碑下,庄严举行首个“国家宪法日”公职人员履新宣誓活动。目前,“宪法”主题公园已成为我区打造普法宣传教育阵地的新名片。  

五是法律进宗教场所、进社会组织活动实现规范化。按照“属地稳控”的普法要求,区宗教局坚持面向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开展普法教育活动。并组织干部群众走进寺(观)和教堂,面对面宣讲宗教法律知识。举办宗教教职和管理人员法律培训班,广泛培养教职人员为普法骨干和调解员。锦林街道清真寺结合“六五”普法活动,专门在寺内成立穆斯林“说合室”和法律图书阅览室。“说合室”由德高望重的阿訇主持,累计成功调解民事纠纷XX件,深受广大穆斯林朋友的好评。主动适应法治建设新常态,不断加大新社会组织的普法工作力度。目前,辖区现有新社会组织XXX家(含民办非企业单位)。区民政局根据新社会组织学法用法需求,精心编排制作附有插图和案例的专题展板,使普法教育活动既生动有趣又联系实际。  

六是法律进乡村、进社区活动实现多样化。在各社区开展“六个一”活动,通过搭建“XXXXX”法律咨询平台、建设社区法治学校、举办“以案说法”法治讲座、放映法治电影、组织法治文艺演出、开展法律进社区”问卷调查等,各社区法治文化氛围日益浓厚,居民法律意识显著提高。依托涉农街道办普法宣讲队,结合年度普法“宣传月”、“三下乡”和农闲时机,向农民朋友广泛宣讲与其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对外出务工农民的普法宣传力度,星海镇编印《外出务工法律温馨提示卡》。创新村民普法形式载体,长兴街道专门为农民朋友开设了“农民普法夜校”。星海司法所在人员密集的闹市设立“一小时法律服务早市”咨询台,现场为农民朋友解答法律疑难问题。锦林街道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作用,“马清华调解室”被誉为全区安全维稳防线一面旗帜。长胜街道龙泉村通过开展“六五”普法活动,不仅制定了村民自治章程,还建立了村民公约监督岗,全村实现“零上访、零传销、零吸毒、零邪教和零发案”。  

法律进学校、进企业活动实现经常化。区法治办、区教体局联合开展“关爱明天、与法同行”主题宣传活动,将法治教育纳入辖区中小学校普教体系,不断增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系统性和规范性,辖区XX所中小学法制副校长聘任率达XXX%。积极利用各种教育阵地,开展法制教育主题实践活动,成立X个“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辖区中小学实现法制教育“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四落实。认真开展“警民共建”活动,区团委和交警部门为在校学生举办以“关爱生命、文明出行”的警示图片展览。先后组织开展进校讲法XXX余场次,直接受教育学生达二万多人,公检法等部门主动在辖区中小学开辟“第二课堂”,并通过“小手拉大手”和“我是学法、守法小公民”主题活动,切实培育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创建“校园法治建设示范点”活动取得实效,辖区十六小学率先在全市成立首家“交通安全教育示范基地”,并创作了学生交通安全手势操《红绿灯》。使同学们在课间时间增强了法治安全观念,目前,辖区中小学生实现交通事故零发案。  

不断推进“依法治企”工作,区工信局、区安监局和区商务局各自分头组织负责,重点就辖区工业企业、商贸企业普法工作统一安排并督促检查。区工信局为全区XXX家规模以上企业聘请法律顾问,举办相关法律培训XX场次。区商务局为商贸企业老总举办“企业家”法律培训班。区安监局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坚持开展安全生产“十大”专项活动。积极引导辖区企业建立健全普法法治理组织机构,突出普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太西洗煤厂将法律进企业细化为“六个进”,即:“进机关、进车间、进班组、进岗位、进学堂和进家庭”。确保全厂普法法治工作扎实有效的开展,曾连续十年荣获全区“守合同重信用”单位,全厂实现“无吸毒、无邪教、无治安和无刑案”的“四无”记录。  

三、存在的问题  

(一)“六五”期间,普法经费由原来人均X.X元上调为X.X元,但与其他县区相比,人均普法经费相对较低,考虑到我区移民人数较多,目前的普法经费难以满足现阶段的人均普法要求。  

(二)受经济下行影响,区财政可用财力减少,法治宣传阵地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法治宣传、普法汇演等工作缺乏经费保障。

(三)农村普法形式相对单一,条件较差,流动人口较多,人口从业多元化,普法教育出现人员难集中、时间难安排问题。   

(四)政府法律顾问团业务量与市上相比相差不多,但基础报酬和绩效报酬均低于市上标准,顾问团律师工作积极性不高。  

(五)政府法制办工作司法局工作合并后,司法局人员编制和领导指数未相应增加;司法所外借人员多,编制未收回,现司法所人员达不到自治区创建星级司法所标准。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充分运用公众服务窗口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政府机关、社会服务机构在窗口单位和窗口岗位增加法治宣传教育功能。充分利用城市、乡村公共活动场所,融入法治元素,继续打造宪法主题公园,增加国家宪法日主题雕塑、建设法治文化一条街、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法治宣传栏和法治宣传橱窗等阵地。积极引导传统媒体办好普法节目、专栏和专题节目,增设普法网站。

(二)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落实《中共X市委员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实施意见》及任务分工方案,完善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和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深入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区和依法治理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发挥好普法法治理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三)健全普法工作机制。健全完善党委政府领导、人大政协监督、政府司法行政部门组织、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要建立法治宣传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按照年度人均不少于X.X元—X.XX元的最低保障标准列入财政预算加以保障。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