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故乡泥土香_难忘故乡凉皮香

对于出门在外的人来说,乡愁,通常是与某样东西连在一起的。

作为地道的大西北人,一想起那又香又辣的西北凉皮,味蕾就会活跃起来,引领思绪踏上一段活色生香的返乡之旅。

凉皮大西北,是一种极普通的小吃。

然而,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却是不可多得的美食。

凉皮的做法非常简单,但操作起来,却极其复杂,没有经验的人,是很难做好的。

如果掌握了技巧,做出来的凉皮软硬适度,劲道可口;如果掌握不好技巧,做出来的凉皮不是太软,就是太硬,一切就断。

母亲凉皮时候,先将面和成软硬适中的面团,然后在盆里倒上水,将面团放进去,来回揉搓,找干净的纱布或者筛面用的箩筛,将面水倒进去过滤,如此这般洗几次,直到面团只剩下面筋为止。

面水沉淀4个小时后,母亲先滤去上边的水,在里边加入适量的白碱,用勺子搅匀面水,让沉在下边的淀粉散开。

至于面筋,则加入适量的苏打粉或者酵母,放那里醒一会就可以做了。

上锅蒸的时候母亲会找一口大一点的锅,将凉皮锅坐进去,在锅里加入适量的水。

水烧开后,在凉皮锅里擦上油,舀两汤勺面水,倒入凉皮锅,然后将凉皮锅放进大锅里,提着锅上系绳,在热水上边让锅里面水来回转几圈,让面水均匀地摊在锅底,盖上锅盖蒸五分钟一张凉皮就做成了。

凉皮做好后,母亲就开始蒸面筋

将发好的面筋摊成圆饼,放在锅中,隔水蒸煮,大概15分钟,就可以起锅了。

母亲凉皮时候,一般准备两个凉皮锅,这样,一个拿下来,可以换另外一个,不耽误功夫,而且凉皮也有个冷却的过程。

凉皮锅里揭下来后,在锅里擦上油备用,然后再在凉皮上擦点油,这样,就不容易粘在一起了。

做好了凉皮母亲会用烧热的菜油,烫点油泼辣子,捣点蒜泥,再焯点豆芽,切点黄瓜丝。

凉皮装好碗后,放入这些佐料和蔬菜后,再加点香醋、盐和味精,那味道,又爽又香,要多美味有多美味!   凉皮又辣又酸,并不适合作为早餐,但粗犷的大西北人,却不管这些,一大早起来,就去凉皮铺子里,吃一大碗凉皮

夏天,会要一碗凉的,冬天,则会要一碗刚出锅的热凉皮,外加两只茶蛋。

凉皮铺吃饱喝足后,才开始一天的营生。

所以,很多时候,你会看到这样的画面:每天早上,太阳升起的时候,伴着周围店铺里飘出的秦腔粗犷苍凉的唱腔,在那些尘土飞扬的路边店里,一面是老板在无数个碗碟穿梭中忙得脚打后脑勺,一面是一辆接一辆的汽车呼啸而过。

店里用粗糙的原木做成的简陋桌子旁,总是围坐着满满的食客。

而食客的神情,则各有不同,有的人边吃边聊,有的人埋头闷吃,有的人等了半天,还没吃上凉皮,开始冲忙碌的老板不满地嚷嚷。

大西北黄土高原市井人生平常的每一天,总以这种方式,拉开序幕。

我是吃着凉皮长大的,所以凉皮对我来说,并不纯粹是一种家乡的小吃。

长大后在外漂泊,思乡的时候,总会想起家乡凉皮,以及那些与凉皮有关的故乡风情。

在异乡街头,偶尔吃到凉皮,已不是那种正宗的家乡风味,吃的时候,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要与家乡风味比较,比较之下,家乡的种种细节伴随着味觉的回忆,一齐涌上心头,让人猝不及防地遭遇了乡愁的偷袭。

因了这些,每次回家,我吃的第一顿饭,就是妈妈亲手做的凉皮,碗中凉皮那独有的风味,如一只温柔的手,抚慰着我疲惫的心,踏实而惬意。

而这种夹杂着淡淡忧伤的惬意,我想,每一个游子都会有吧。

责编/宿淇。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