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拉克索辅助行为疗法对早发帕金森病伴抑郁患者抑郁程度和非运动

【摘要】 目的:分析普拉克索辅助行为疗法对早发帕金森病抑郁患者抑郁程度和非运动症状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6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8例早发帕金森伴抑郁患者,将其依据随机分配的原理,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9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普拉克索药物治疗,试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行为疗法。

经过12周临床治疗工作,对两组患者HAMD(汉密尔顿抑郁量表)、UPDRS(统一帕金森评分量表)、SDS(Zung抑郁自评量表)予以评定。

结果:临床治疗8、12周后,试验组HAMD评分、UPDRS Ⅱ评分、UPDRS Ⅲ评分、SD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 普拉克索; 行为疗法; 帕金森病; 非运动症状ki.cfmr.2017.24.01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24—0018—03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运动障碍疾病,常见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步态异常等症状[1]。

随着医学技术的提高,促使关于帕金森疾病研究工作逐渐深入,如认知功能、感觉与睡眠等临床合并症引起高度重视。

但是针对帕金森病因、机制尚不明确的前提下,仅通过左旋多巴药物治疗的方式,对患者临床症状予以改善,常见左旋多巴辅助药物为普拉克索[2]。

基于此,为了有效分析普拉克索辅助行为疗法在帕金森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笔者所在医院以2013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8例早发帕金森病抑郁患者为例,对其开展临床治疗与研究工作,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8例早发帕金森病抑郁患者,依据随机分配的原理,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9例。

其中对照组男4例、女5例,平均年龄(43.72±6.27)岁,平均病程(6.9±5.2)年。

试验组男6例、女3例,平均年龄为(44.30±7.13)岁,平均病程为(6.6±4.8)年。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普拉克索药物治疗,试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行为疗法。

其中普拉克索(名称:森福罗,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40917,厂商: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 & Co.KG)药物初始剂量为0.375 mg/d,3次/d,2周后,剂量可提升至0.75 mg/d,3周后,剂量应控制在1.50 mg/d,用水吞服[3]。

行为疗法:第一,准备工作。

护理人员向患者宣讲帕金森病抑郁疾病基本常识、行为治疗理论依据,确保患者身心愉悦。

第二,对患者病情、行为活动、情绪状态实施监察并评估[4]。

第三,叮嘱患者做好自主训练工作,即通过活动设定、家庭作业的方式,为患者制定训练方向,并在患者超额完成的情况下,给予奖励,以此提升患者兴趣与快乐感[5]。

第四,对于患者意见和主张,在不违反病房管理、道德标准的基础上,持有不拒绝、绝对支持的态度,针对患者自卑、社交障碍的问题,可通过社会认可、情感融入的方式,对患者予以心理治疗,如角色扮演或角色互换。

第五,将患者每周治疗次数控制在7次,即1次/d,30 min/次,治疗4、8、12周后,对患者各项指标进行监测[6—7]。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及治疗4、8和12周后对两组患者HAMD、UPDRS Ⅱ(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总评分)、UPDRS Ⅲ(运动检查总评分)、SDS评分进行测评,分数越高,证明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越差[8]。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0.05);治疗8、12周后,试验组患者UPDRS Ⅱ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笔者所在医院开展关于普拉克治疗运动症状临床效果研究工作,其中治疗前,两组HAMD评分、UPDRS Ⅱ评分、UPDRS Ⅲ评分、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临床治疗8、12周后,试验组HAMD评分、UPDRS Ⅱ评分、UPDRS Ⅲ评分、SD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参考文献   [1]惠?粤粒?周育苗,毛滢.行为治疗辅助普拉克索对早发帕金森病抑郁患者抑郁程度和非运动症状的影响[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6,36(4):105—107.   [2]焦琳娜,章小兵,曹欣.盐酸普拉克索对帕金森病合并抑郁患者运动症状及睡眠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18):153—156.   [3]欧阳樱君,邱恒峰,赖明君,等.普拉克治疗帕金森病合并抑郁的效果及患者磁共振波谱的改变[J].广东医学,2014,35(15):2420—2421.   [4]胡火有,韩漫夫,肖小华,等.添加普拉克治疗帕金森病患者UPDRS评分及非运动症状的影响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2016,33(5):425—428.   [5]郑静红,徐嘉贺,梁群娣,等.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普拉克治疗帕金森病运动症状的疗效观察[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4,28(6):299—301.   [6]宋彬彬,段智慧,张雅敏.普拉克索对帕金森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抗氧化指标及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水平的影响[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6,36(6):70—72.   [7]李琳钰,季兴,张德敏,等.盐酸普拉克索联合美多巴对帕金森病合并抑郁患者治疗效果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6,22(15):2326—2328.   [8]蒋玲霞.音乐运动疗法联合盐酸普拉克治疗帕金森病抑郁临床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6,16(5):48—50.   [9]曹辰杰,余舒扬,左丽君,等.帕金森病患者伴发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与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相关性的研究[EB/OL].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7(15):6898—6903.   [10]吴国平,万大勇,康文岩,等.α—突触核蛋白基因多态性与帕金森病运动症状的关联[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10):870—875.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