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共享理念施治新闻源 授人以筌的教育理念源自

在时下媒介生态境况下,得新闻源者得天下。

因此,包含采集、挖掘、整合、提升等一系列制度设计、运行机制的新闻源治理架构,常常成为一家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由此才能在“内容为王”的时代谋得一席话语权。

本文试以共享理念,优化新闻资源的整合配置,对传统纸质媒体新闻源治理方面的得失利弊,以及突破路径做初步解析。

一   以党报为例,传统新闻采集模式多是以部门为界,大致划分报道领域,部门内部再以分口方式,落实至具体人员,“跑口记者”由此而来。

此种模式分工明确,权责清晰,同时易于记者专业报道水平的提升。

但与此同时,由于分兵把守,画地为牢,报道领域相对分割,信息沟通不畅,且记者长期固守某个领域,视野局限、视角狭窄的通病不可避免。

尤为要害之处在于,大量有价值的新闻源“富矿”散落于记者部门手中,囿于外界条件及个体能力差异,或匆匆了事,失之草率,或“压”在手中,时过境迁,徒叹可惜。

此外,采编彼此脱节,沟通不畅,信息严重不对称,更加剧了这一现象。

常常是记者手头握有线索若干,编辑却无从知晓,守着空版,“守株待兔”,采编协同作战、编辑前移策划的效应很难充分发挥。

此种现象的本质在于受报道领域分割所致,部门或个体常以局部利害权衡,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有意无意中难以做到超脱客观、难以整张报纸为出发点,采编呼应、部门协同的军团式作战仅仅限于少量的“战役性报道”。

尽管借助采前会、编前会等,此种现象有所缓解,但限于参会人员的局限,难以从根本上彻底扭转。

此外,外界社会日益纷繁复杂,使得新闻源具体归属界限愈发模糊,靠“单兵种”作战不合时宜。

对于某个新闻源而言,再按或经济、或政教的传统分属法已很难判定,大量新闻事件呈现出泛经济化、泛政教化的特质,领域之间彼此交织、融合,一口判定已实属不易。

新闻源的边界模糊相适应,媒体报道模式急需摒弃传统的“跑口”区分,趋于复合与多元,避免失之偏颇。

再者,放眼当下纸媒生存环境,“一事一报”的信息类新闻已开始淡化,对新闻事件的解读式纵深报道渐成主流,这也正是常言所说“纸媒的后发优势”。

多视角审视新闻源, 尤其是对某一变革性事件的深挖和延展,需要记者之间、部门之间、采编之间的合力实施。

但凡一篇有影响力的报道,大多绝非某个记者“单打独斗”,而是依托一个强大幕后团队的鼎力相助。

二   纸媒在新闻源采集及利用方面,应尽早跳出现有部门及个体局限,以共享理念搭建新闻源治理结构,优化新闻资源(包括新闻源、采编资源两方面)的整合配置,实现新闻源的开放、共享、融合,从而提高纸媒新闻采编能力的集约化水平。

建立与之匹配的运行机制和流程再造当属必然。

2011年4月,作为新一轮版面调整的重要配套举措,大众日报开始以采编业务流程再造为切入点,试行报道选题项目制,即编辑记者自行申报报道选题,形式多样,主题不限,选题有别于日常工作性的战役性报道和重点报道,是指突发事件的即时报道、热点新闻的深度解析、富有创意的独家策划,一般具有参与人员多、涉及不同部门、采访异地交叉的特点。

项目制推行初衷正在于一举打破部门界限,加速新闻源的顶层共享采编资源的二次配置,重在畅通新闻信息和线索通道,解决采编脱节、互动不够、缺乏约束等实际问题。

疏通流程,尚需搭建采与采、采与编之间的互动平台与之呼应。

为此,由总编室牵头,每周固定时间举行“策划会”, 记者之间、采编之间进行沟通交流,策划组织重点选题报道

通常一人抛出选题,众人七嘴八舌,热议解析,越辩越明,大刮“头脑风暴”,在彼此碰撞中时常闪耀创意的火花。

一个很不起眼的新闻线索,纵向放置在大背景下审视,就能看出不同寻常的深意;横向联系相关迹象,方知绝非孤立和偶然。

此外,策划会不拘形式,开门办会,在固定的时间内,编辑“坐诊”上门,记者或受邀赴约,或自行登门,可晚至可早退,有关无关的都可插言,状似“市井茶馆”。

有谈得中意之选题编辑据版面当即下“订单”,敲定选题内容、采写缘由、实施步骤、报道规模、拟发版面、交稿时间、预期收效以及项目小组成员构成(可打破部门界限)、职责分工等,确定“项目经理”(负责人),“一盯到底”,负责此后的具体实施以及报道评价反馈等事宜。

试举一例。

一次,策划会上,卫生跑口记者谈及某医院因挂号费是否找零引发医患纠纷,在摄像头监控录像“铁证”下得以化解,而这也接茬引出诸多话题:教育跑口记者说,现在很多幼儿园处处“监控”,一旦与家长发生看护争执时能有依据;交通跑口记者说,高速路“一路监控”,只要上了路,谁也逃脱不掉;驻站记者谈了发生在某社区的一件事,邻里对门关系不睦,相互“施暴”,竟各按一摄像头监控对方,以备取证之需……话题越扯越远,议到最后,扯出一个值得深思的热点话题:“随着电子监控的普及,其功能也开始由公共安全、防火防盗、交通管理等,向个人纠纷处置、行为规范、内部管理等方面转变。

它给我们的社会及生活带来了什么?”并最终以《摄像头遍布,“照”出了什么?》成文,引起各方关注。

这样,原本一个单一的事件性新闻,经策划会“纵横交叉”的扩展和联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加以探讨和反思,报道境界和立意自然大不一样了。

三   项目制、策划会,重在实现新闻源的最大范围共享,实现顶层对接,采编协同开发,跨部门联手整合,打破了条块局限,在报道影响力得到提升的同时,报纸的集约化运作水平也有所提高。

由此设想,今后可借助技术手段,打造信息化、移动化、自动化的办公系统,逐步推进采编业务流程再造,实现新闻源全过程“共享”,记者现场提交选题线索,部门筛选,编辑掌控,直至选题策划、项目制运行等,确保新闻监控、报题、实施直至后期编排组版等流程的在线运行和过程监控,达到“信息透明、流程公开、资源共享”,从本质上推动媒体新闻生产能力的提质、增效。

加速整合已是报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相比于媒体间的兼并重组,报业集团的资源优化配置也开始纷纷破题。

2011年12月31日,大众报业集团视觉中心成立,建设视觉新闻供稿平台,各媒体采集的图片等视觉新闻稿件实现共享

可以预见,此举对于深化集团内新闻资源的优化配置无疑具有深远影响,而涉及体育、娱乐和时政报道新闻资源整合也在积极酝酿之中。

共享的本质乃“开放”。

唯开放,方共赢,皆世间万物发展规律使然。

(作者为大众日报总编室副主任)。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