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扶苏的猜想] 魏无羡

秦始皇四海内广求长生不老之术,不料却暴死在北巡途中。

这是一个讽刺。

他为何不肯老死?当然是想见证他亲手缔造的帝国万世不朽。

这更是一个讽刺,因为他死后不到几年,大秦就灰飞烟灭了。

假如秦始皇不是突然亡命,他的帝国是否会延续下去?其实,这个问题有些愚蠢,延续是绝对的,延续多久才是应该猜想的。

这里就涉及了另外一话题,那就是谁应该是他的继位人?因为他的幼子胡亥意外地成了秦二世,长子扶苏却意外地被遗诏赐死,帝国随后灭亡,这才给了一代又一代人不尽的推测。

其实,这个问题也不聪明,秦始皇预感到自己即将无可奈何地死去时,给扶苏下过一道诏书:与丧,会咸阳而葬。

这实际上就是要长子从戍边的北方回京都继位

可是,死人的命令,哪怕是威严无比的帝王,一旦闭上眼睛,活人就不再畏惧,因此,秦始皇的安排最终还是被一个惊天的阴谋而改变。

于是,又有人说秦始皇死得不是时候。

如果在京城咸阳驾崩,在文武百官的眼皮之下,活人就是胆大包天,也会有所顾虑有所收敛。

问题是他死在北巡途中,奉驾者寡,这就给阴谋家制造阴谋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这惊天阴谋的制造者是三个人。

首当其冲的是赵高

这个在秦始皇活着的时候唯唯诺诺、摇尾乞怜的宦官,此刻摇身一变,竟成了恶魔。

他先引诱胡亥继位,继而威胁宰相李斯充当帮凶,最后三人一起伪造了一份诏书:“朕巡游天下,祷祀名山众神,以求延年益寿。

扶苏与将军蒙恬领军数十万屯驻边疆,十余年间,不能前进,士卒多耗,无尺寸之功,反而多次上书诽谤朕之所为,因为不能回归京城为太子,日夜怨望。

扶苏身为人子不孝,赐剑自裁。

将军蒙恬辅佐扶苏居外,知其谋而不能匡正,为人臣不忠,赐死。

属下军队,交由副将王离统领。

”正在北方戍边、充当蒙恬监军的扶苏,接诏后便引颈而亡。

扶苏自刎的消息传来,此三人大喜,急忙调转载着秦始皇尸首佯装巡游的车队向京都进发。

可怜千古一帝、威风凛凛的嬴政,死后却被当年的走狗任意宰割了一次。

这真是天大的不幸!进了京都,发丧、布诏、继位,一切便顺理成章、天衣无缝了。

当然,天朝在赵高的玩弄之下,也很快进入了死亡期。

大秦帝国短命了。

于是,就引发历史上一拨一拨的推测与猜想当然,说得最热闹的是:假如扶苏不死,大秦未必会亡。

其实,这更多的只是人们对一个强大帝国的缅怀与留恋。

秦始皇的暴政已经把他的帝国推向崩溃的边缘,仅凭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挽救它的命运的。

这很像一个病入膏肓者,再高明的医生也只能发出一声叹息而已。

何况,扶苏是否有帝王之相,本身就是疑点重重。

史书对扶苏的记载十分有限,我们只能从《秦始皇本纪》和李斯蒙恬等人的列传中了解一二。

扶苏一生中最闪光的一刹那,莫过于“焚书坑儒”时对秦始皇的一次劝谏:“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

唯上察之。

当然,也正因为此,他激怒了父皇,被贬到北方戍边

“焚书坑儒”是李斯的杰作,也是秦始皇的大手笔,而扶苏一个从骨子里就不敢违背父皇意志的人,又素与李斯不和,谁能说这不是他与李斯的一次故作深沉的较量呢?如果不是,至多也只能算对秦始皇的一次“撒娇”似的反叛,并不能因此推断他就能成为一个驾驭“大秦”的“仁君”。

这虽是一种臆断,但也不是毫无根据。

扶苏惧怕秦始皇,最为典型地反应在接到假诏后的表现。

胡亥与李斯的使者抵达边关,扶苏涌泪读罢,便欲行自刎。

大将军蒙恬极力劝阻:陛下巡游在外,尚未册立太子,委派公子边关监军,责系国家安危。

虽有诏书,却真假难辨,公子应上书请求复核,再自杀不晚。

扶苏并未因此醒悟,说道:“父赐子死,尚安复请!”之后便拔剑自刎。

至此,扶苏内心的懦弱与恐惧就昭然若揭了。

如此胆怯之人,能够拯救一个已经危机四伏的帝国?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当然,也会有人说,这是“仁孝”。

如此“仁孝”与愚忠又有什么区别呢?由愚忠者来续写大秦的恢弘,也是一种奢望。

不错,秦始皇驾崩后,赵高李斯说过:“长子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这是对扶苏的评价。

可是,此话出自赵高之口,且是威逼李斯与己合谋之时,还有多少真实性可言呢?   所以,扶苏赵高之流对比,他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人 ;与蒙恬等人相较,他又是一个政治上的弱智;如果还有优点,充其量只能算一个“乖孩子”。

即便面对假诏,“上书复核”,他可以让历史改写,却未必能使大秦长寿!所以,我们可以为扶苏“惜”,却不一定要为扶苏“哭”。

当然,历史不容假设,但历史可以猜想,这恐怕就是它带给我们的魅力!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