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部分心电图指标与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摘要】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心电图,部分指标即 PTFV 1 数值异常,病理性Q波多少,ST段弓背抬高程度,是否有心电交替现象,是否伴有房室传导阻滞现象,借以探讨病人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取本院内科急性心肌梗死住院病人,符合WHO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分别描记入院时心电图,出院后随访2年的完整资料作为分析对象,观察其在急性心肌梗死1 W的PTFV 1值,ST段弓背抬高程度,病理性Q波多少,是否有心电交替现象,是否伴有房室传导阻滞的情况。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中PTFV 1 ≤—0.03 (mm·s),ST段弓背异常抬高病理性Q波出现于多导联,有电交替现象,伴有束支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的近期死亡率较高,对其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电图 相关因素。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突然堵塞而引起的,原因多为在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凝血块或冠状动脉出现较持久的痉挛。由这支冠状动脉供血的心肌迅速经历缺血、损伤以至坏死。心电图也呈相应的T波倒置,ST段弓背抬高以及病理性Q波出现的一系列变化。急性心肌梗死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其发病率较高,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是发生猝死的高危人群,如何辨别猝死的高危病人一直是心血管领域中研究的热点,常规心电图仍然是临床上应用最广的一项无创性检查手段,对其已经度过急性期的病人,如何用心电图的部分指标评估其预后,也引起了许多临床医务工作者的关注。本文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恢复期和陈旧期的跟踪观察,发现其PTFV 1值异常,病理性Q波多少,ST段弓背抬高程度、是否有心电交替现象、是否有束支传导阻滞房室阻滞现象与病人预后评估存在着相关因素,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2年1月~2004年5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共88例,其中男76例,女12例,年龄在45岁~72岁之间,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诊断标准为: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心电图的动态演变,心肌酶升高,肌钙蛋白阳性。经过治疗后病情稳定出院。发现前在我院做过心电图检查,出院后随访2年的病人资料作为分析对象。

1.2 方法。

1.2.1 PTFV 1值的测定[1]:测量V1导联P波负向波的宽度(正值)和高度(负值),然后用宽度×高度。PTFV 1≤—0.03 (mm·s)者为异常,其余为正常。

1.2.2 ST段测量值[2]:以几个P—R段的连线为基线。下壁ST弓背抬高值≥2.0 mv,前壁ST弓背抬高≥4.0 mv,其它导联ST弓背抬高3.0 mv为异常,其余为正常。

1.2.3 Q波分析:常规12个导联计算,有病理性Q波导联数少于3个为少数,3个~5个为中等,大于5个为多。

1.2.4 电交替[3]:常规心电图描记中任何导联出现的波幅形差≥1 mm, 或同一导联T波形态,振幅,极性出现逐搏交替变化为异常,其为正常。

1.2.5 伴有束支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任何伴有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以及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者为异常,余为正常。

1.3 统计学处理。

5项标准的近期死亡率(1年内),远期存活率(存活3年以上)用百分数表示,经χ2检验。P0.01 。

2 结果。

(见表1~表5)表1 PTFV1值与预后关系表1表明PTFV1异常发生近期死亡率比对照组高,而远期存活率比对照组低,有显著的差异性。 表2 ST段弓背抬高预后关系表2表明弓背抬高ST段程度直接影响患者近期的死亡率,而不影响远期存活。 表3 病理性Q波数与预后关系 表3表明病理性Q波越多,近期死亡率越高,病理性Q波越少,远期存活率越高。有显著差异性。表4 电交替组与预后关系表4表明心肌梗死病人一旦出现电交替现象,不仅近期死亡率高,也影响远期存活率。表5 伴有束支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预后关系 表5表明伴有各种束支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近期死亡率高,有显著差异性,同样不影响远期存活率。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