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原创音乐剧本土化创新

【摘要】音乐剧中国的发展已有近30年的时间,自2007年中国第一部原创音乐剧《蝶》,在东莞玉兰大剧首演,时至今日,我国观众音乐剧的兴趣,日益浓厚。本文将通过对西方音乐剧的简单概括,浅谈原创音乐剧本土化创新

【关键词】原创音乐剧本土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G604 【文献标识码】A。

一、西方音乐剧概述。

(一)西方音乐剧的起源与发展。

音乐剧紧随历史的变迁,在西方人文艺术的土壤里,从欧洲19世纪古典轻歌剧、喜歌剧开始逐步形成。早期的音乐剧在英国和美国分别拥有各自不同的形成背景:在美国,受当地灵歌、爵士乐、踢踏舞、轻歌舞剧、话剧及歌舞厅里常见的小型娱乐性歌舞等艺术形式的共同影响下,促进了美国音乐剧的诞生。而在英国,音乐剧则主要受歌剧、芭蕾舞剧等影响。

音乐剧从多种人文艺术成分中汲取精华,以塑造自己的艺术风格。其发展变化通常都是从剧目的创新和突破、舞台形式的多样化及天才演员的诞生开始。朱利安·梅特(Julian Mates)在他的《美国音乐剧舞台》(America’s Musical Stage)一书中提出:“天才演员的出现,社会变迁以及听众品味的变化,都会导致音乐剧的变化。”20世纪20年代末,随着《歌剧魅影》、《艾薇塔》、《日落大道》、《猫》这些音乐剧经典作品的问世,人们认识了韦伯这位天才的作曲家,为西方音乐剧黄金期的到来拉开了帷幕,促使纽约百老汇盛极一时。随后安东尼奥·班德拉斯、麦克·保尔、艾莲娜·佩吉、萨拉·布莱曼等优秀音乐剧演员的诞生和成长更进一步把音乐剧带入人们的生活中,为音乐剧注入了新鲜血液。

(二)西方音乐剧的特点。

1.综合性与现代性的统一。

音乐剧是一门综合性及现代性极强的舞台艺术形式。为了塑造角色,凸显故事冲突,音乐剧常将歌剧、爵士乐、话剧等多种形式、多种风格的艺术类型整合为一个有机体,创新传统的音乐舞蹈语汇和简单的舞台技术。演唱方面,一改往昔的歌剧美声发声法,增进了大众所喜爱的当代流行音乐演唱技巧,大量运用哑音、气声、哭腔等,使得音乐剧整体风格非常现代化。舞蹈方面,更是增进了现代芭蕾和体操式的舞蹈动作,一改传统踢踏舞形式舞台布景方面,也大量引进了灯光、电子等先进科技,更炫丽多彩。

2.灵活性与多元性的统一。

音乐剧从创作到表现大胆开放,只要想得到,就一定做得到。无论从音乐制作还是乐器伴奏,包括演员选择及化妆上,全都以时代流行及市场需求为依据,不断打破传统的约束,走创新道路。不再是固定单一的艺术形式,它的题材选有欢快的喜剧、也有荒诞剧及一些悲剧,内容从科幻到神话,从现实到灵界,无奇不有。如:《歌剧魅影》、《猫》、《约瑟夫的神奇色彩衣》和《人鬼情未了》等。总之,不受任何公式化模式的束缚,就连舞蹈也融汇了多种流派,异彩缤纷,赏心悦目。

3.商业运作高度化。

音乐剧是面向大众化的一种娱乐形式,倘若没有优秀的商业化操作来实现,是无论如何也发展不到今天。原创音乐剧制作成本较高,这是不争的事实,如何收回成本则是音乐剧上演前的首要问题。在纽约,百老汇音乐剧经常把导演、制作人、明星演员和商业化运作的机构以文化传媒公司的形式组织起来,进行严格管控。对版权问题的处理也近乎苛刻,对于舞台表演的影像制品从不轻易出售,演到一定程度才会搬上银幕。而且,根据不同的受众人群,场次与票价划分也相当精细,尽量避免冷场的情况发生。在制作过程和雇佣演员时,分工明确,各负其责,经济效益也往往会被摆在一个相当突出的位置上。

二、中国音乐剧的现状。

音乐剧以其特殊的艺术魅力在中国,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熟知和喜爱。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大力支持,原创音乐剧为我国音乐剧发展开了个好头,但过程并不顺利。音乐剧艺术水平不高、演员综合表演能力欠缺及票房不理想等问题,无时不刻都阻碍其发展。

(一)音乐剧创作方面。

过多的模仿,使音乐剧创作脱离了群众文化艺术,部分音乐剧作品尽管形式新颖、场面宏大,但过于西化显得不伦不类,难以被中国观众所接受。音乐剧的确是由西方传承过来的,但想要在中国发展壮大绝对不能单纯“正宗化”。因为我们有自己的人文历史和歌舞传统。笔者认为,哪怕作品还不够理想甚至演出可能会经历失败,也仍然要结合群众艺术进行“本土化创新,用“本土化”的知识丰富 “正宗化”的来源。事实上,西方音乐剧的成功之作也要经过大浪淘沙的选择,即便是众星捧月的“英国音乐剧教父”韦伯,也无法保证每部作品都能长期卖座。对起点较低的中国原创音乐剧作品而言,更要不怕失败,勇于创新,从失败中得到提升,单靠模仿西方是万不可取的,长久之计还在于原创的“本土化”进程。

(二)音乐剧的认识方面。

从剧本方面来看,重包装不重内容,常把音乐剧变成音乐小品、舞剧或歌剧,脱离故事情结的连贯性和叙述性,使观众难以理解。从舞美方面来看,重形式不重质量,服装与道具搭配混乱,灯光效果和电脑设计越加效果越牵强。从演员选择方面来看,重单方面表演能力不重综合能力,往往容易造成会唱的不会演、会演的不会跳、会跳的不会唱等局面,使音乐剧陷入没有主角的怪圈。而在商业运作方面,重前期宣传不重后期影响,难以让音乐剧得以迅速流传。

众所周知,音乐剧也分大型的、小型的甚至还有“迷你型”的,如《约瑟夫的神奇彩衣》、《Q大道》等。笔者认为,要想改变现状,可以从小入手,多制作些小型的音乐剧,拓展潜在的市场,如小柯的作品《凭什么我爱你》、万军的作品《紫石街》就是很不错的尝试,也得到业内人士的广泛好评。再就是从细微处深入,精华本土音乐剧形式,逐步改变思维定式,真正把音乐剧纳入本土文化,使中国音乐剧在接地气的基础上走向自主创新的道路。

(三)音乐剧的理论方面。

通过阅读费元洪的《音乐剧百年》、张卫平的《百老汇舞台2004启示录》以及花树的《<猫>剧的失败及国外剧的失落》等书,的确能使我们对音乐剧有更深的了解。这些书的内容虽然只是在介绍百老汇的历史及整体状况和对某部剧目进行的探讨,但其对中国音乐剧发展的影响却不容忽视。怎样才能使音乐剧理论在中国得到延伸,需要我们努力找寻一条适合自身的具有本土特色的理论路线。

音乐剧传承于西方播种于中国,他要成长壮大需要吸收的本土的养分。我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多民族多文化大国,比起音乐剧发源地的西方,更要有理论方面可待研究的内容。既然是“外来文化”,研习其成功之处发展,的确会使我们少走很多弯路。但若能依据我国特色的群众文化艺术对其进行本土化创新,势必会增进原创音乐剧在国内的发展壮大。毕竟,中国观众还是受本土文化影响较深并深爱民俗传统的。因此,做好音乐剧理论方面的本土化创新研究,有助于中国音乐剧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三、中国原创音乐剧未来的发展与创新

中国今后若想更好地发展原创音乐剧,就要不断在故事情节、演出形式舞台表演及商业宣传方面加大力度,更要体现我们多民族国家的特色。依据我国群文艺术的特殊性以及人情的发展,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创新

(一)音乐剧中国戏剧相结合之创新

中国是一个戏剧大国,除了国粹京剧外,许多优秀的地方戏剧也都被列入文化遗产项目当中。以山东为例,如五音戏、柳琴戏、柳腔、茂腔等很多地方戏都作为当地群文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并融入人们群众的日常生活里。然而,戏曲活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大众最普遍的文娱活动,戏剧意识也渗透在大众的传统观念中。如,根据当地真实人物传记创作的五音戏《焦裕禄》、取材于凄美缠绵的梁祝爱情故事编创的评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及取材于鲁迅小说《祝福》编创的《祥林嫂》等。

原创音乐剧要具有故事性,不能总是由大量歌曲和现代舞蹈穿插起来,拼凑为剧。故事性差的音乐剧,缺少戏剧冲突,剧中角色没有鲜明的特点,此剧就难以打动观众,部分中国原创音乐剧观众的感觉是叙述的内容难以理解。要进一步提高中国原创音乐剧的整体水平,提高音乐剧的叙事能力,就必须让普通观众能够看到凄美的爱情、感人的事迹、动人的传说。而目前原创音乐剧的这种欠缺正是我国戏剧的优势之所在,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的故事素材可以提炼,像戏曲那样在音乐剧舞台上表现观众们喜闻乐见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先进事迹,一定可以打动普通观众,真正让原创音乐剧深入到观众的心中。

(二)音乐剧中国原生态音乐相结合之创新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可谓是家喻户晓。爵士、布鲁斯、摇滚、迪斯科、另类(非主流)、乡村歌曲等这些来自西方音乐,有其自身发展的土壤,是我们很难通过单纯性模仿所能够演艺好的,如果非要把别人的东西硬搬硬套在自己身上,是极为吃力不讨好之事。作为多民族的艺术大国,我国的原生态民歌种类繁多,包括内蒙的长调、呼麦,河套平原的漫翰、爬山调,陕北的山曲、信天游,青海等地的花儿,新疆的木卡姆,陕北的姐儿歌、茅山歌,以及其他等地的晨歌、大定山歌、弥渡山歌、鲁体、谐体民歌等。自从央视青歌赛加进原生态唱法以后,提高了收视率、点燃了观众的观赏热情,这说明,最能打动观众的还是我们本土的东西。如果以原生态这种最根源的音乐为素材对中国音乐剧进行革新,那么,中国音乐剧走向世界将指日可待,本土特色服装,也将成为世界音乐剧舞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四、音乐剧产业化。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产业化一词已被西方社会所广泛运用。音乐、体育运动以及电影等,在现今世界经济中以被高度产业化。在文化产业化发展日益重要的今天,中国原创音乐剧从诞生之日起,就围绕这一主题在不断运营。

1.正确选择消费群体。

要将音乐剧以商品的形式加以推广,首先要明确的是其消费群体。目前,中国音乐剧这种尚为高消费的产品有消费能力的多为白领、蓝领以及学生。白领、蓝领有稳定且足够的收入供其进行奢侈品的消费。其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对新事物,以及舶来品的好奇度也远高于其他消费群体。平心而论,因为音乐剧其成本较高,必然会导致消费价格较高。而音乐剧即便是在西方社会也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这恰恰符合了白领、蓝领的消费欲望。因此,正确选择消费群体对原创音乐剧的推广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借鉴西方选秀模式培养创新者。

在国内盛极一时的《中国好声音》、《妈妈咪呀》、《星光大道》等大型选秀节目,其推广力、融合力、参与力之强大值得原创音乐剧借鉴。培养创新者与音乐剧创造者不同,他们不是制片人也不是舞台导演。与其将其称之为“创新者”不如称其为“先驱者”。他们是走在社会潮流风头浪尖的新新人类。他们对新艺术形式、新产品的接受及使用能力远大于普通消费者。借鉴电视选秀活动,将音乐剧演员推出去,也将原创音乐剧片段推出去,培养音乐剧创新者。口头传播的能量远大于其他传播及广告形式,借助创新者通过微信平台、网络博客等平台宣传原创音乐剧,将会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五、小结。

中国音乐剧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被中国音乐爱好者所接受,但是真正让音乐剧这棵外来的小苗在中国深厚的音乐土壤上茁壮成长,还需要她不断吸收更多的中国养分。希望在不远的未来,中国原创音乐经过本土化创新之后,不仅能成为国内广大观众精神生活的主要方式,也能有经典剧目在世界传唱。

参考文献:

[1]张旭,文硕著.音乐剧导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9.

[2]罗文.感受“原声态”.中国石化新闻网[J].2008(4):25.

[3]刘佳编译.纸上的音乐时光 音乐剧/歌剧.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1):1.

[4]雒社扬,杨戈著.戏剧艺术教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0):1.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