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说“并购”不容易

一向以“狼性”、“野心”著称的孙宏斌,最近又多了一个外号――“收购狂人”。

然而,从与绿城合作的败北,到如今收购佳兆业的进展不顺遂,一场声势浩大的并购案总是比想象中要来得更晚一些。

下载论文网   一、融创收购佳兆业上海项目受阻   据悉,融创中国收购佳兆业上海四个项目的计划,开展得并不顺利。

农历正月初五,佳兆业发布公告称,原定于2月24日寄予股东的载有该笔交易资料的通函,被延迟至5月31日之前寄发。

佳兆业给的理由是“需要更多时间编制项目公司的估值报告”。

在宣布接盘佳兆业大股东股份并发起全面收购要约之前,孙宏斌融创中国首先斥资23.75亿元收购佳兆业上海的四个项目

这一度被认为是高明之举――由于入主佳兆业充满不确定性,而先期揽入佳兆业优质项目,不仅可以扩充融创在华东的战略版图,还可以为处于危机中的上市公司佳兆业注入短期救命资金。

佳兆业原计划用20天左右编制并寄发交易通函,如今耗时被拉长至4个月,由此,需要批准通过该交易的股东特别大会的召开时间也将延期。

需要董事会和股东批准是交易的先决条件之一,这意味着,原本有望在短期内完成的交易,将出现严重的迟滞。

而据调查,上海项目公司正遭遇债务纠纷或许才是阻碍交易的根本原因。

融创看中的佳兆业位于上海浦东的一个项目,正被融资方通过法律途径追讨接近12.5亿元债务,并已被冻结项目公司银行存款。

由于融资方的撤资,让项目的隐性债务浮出水面,可能造成项目公司的资产价值需要被重新评估。

这个意外因素大大加长了交易准备时间,也使得收购的前景开始出现不确定性。

佳兆业2月9日发布的刊载公司近况的公告曾透露,其拥有51%权益的上海赢湾兆业房地产有限公司(下称“上海赢湾”)收到一份法院裁定书:它正被债权人冻结及划拨银行存款结余近12.5亿元及其应计利息,理由是上海赢湾违反了与债权人之间订立的贷款协议。

上海赢湾融创宣布收购佳兆业上海四个项目公司之一。

公司对应的是佳兆业上海浦东金融中心项目――一个纯办公和商业项目,由佳兆业于2013年5月经过140轮激烈竞价,以15.05亿元高价夺得,楼板价达到30163元/平方米,溢价率99.28%。

土地面积1.1万平方米,建面可达7.86万平方米。

2013年6月,佳兆业与华能贵诚信托合作设立了上海赢湾公司开发该项目,两者分别占51%和49%股权。

在最近的公告中,佳兆业没有指明提起诉讼的债权人是否为华能贵诚信托。

今年2月1日,融创宣布收购佳兆业在该项目的51%股权,代价是2550万元,加上佳兆业方面提供的股东贷款约5.43亿元融创在这一项目收购的总代价为5.69亿元

与超过15亿元的地价款相比,融创这一收购价显得颇为低廉。

但来自项目合作方因隐性债务问题发起的诉讼,让孙宏斌有点措手不及,这也将直接影响到整个交易的进程。

融创在此项收购案中设置了若干先决条件,其中就包括目标公司的股权质押及其他产权负担已解除,目标公司任何股权和资产限制获撤销,涉及目标公司的法院和仲裁争议已撤回等。

如果佳兆业无法满足这些条件,融创有权延缓该交易

另外,如果因合作方撤资导致项目原始股东结构发生变更,将使得项目资产需要重新估值,这或许也是造成交易滞缓的原因之一。

不仅在收购上海项目的进程中踩雷,融创想整体入主佳兆业的进展也不顺利。

庞杂的海外债务重组谈判和境内债务纠纷,成为孙宏斌野心的拦路虎。

春节前,佳兆业发布的公告显示,截至2014年底,其境内外应付总债务达650亿元,2015年底之前应予偿还的债务在341亿—355亿元之间。

公司正计划加快债务重组进展,以尽快摆脱危局。

二、融创收购太激进被标普列入负面观察名单   由于不看好融创近期开展的一系列收购行为,2月16日,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宣布,将融创“BB—”的长期企业信用评级和“cnBB+”的大中华区信用体系长期评级列入负面信用观察名单,并还将对其未到期优先无抵押票据的“B+”长期债务评级和“cnBB”的大中华区信用体系长期评级列入负面信用观察名单。

标准普尔方面预计,受此影响融创的现金流和财务杠杆将在未来6—12个月内恶化,收购带来的整合风险将削弱融创的盈利能力,融创最大的可能是通过发债为收购融资,从而导致财务杠杆在2015年削弱。

但接近融创的一位人士称,收购佳兆业项目和股权的资金,已经完全完备,主要是自有资金。

截至2014年6月,融创手握206亿元的现金流,加上宋卫平方后来偿还的50亿,资金充裕。

但上述两项收购行为将耗费融创最多达百亿人民币的现金,此外,融创上海融绿的收购计划也需要大笔资金。

此前有消息称,九龙仓欲开价70亿,和孙宏斌争夺融绿平台。

收购中存在的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风险,让融创信用状况倍受考验。

这无疑对融创收购佳兆业的后续发展更增添了几分不确定性。

融创的“弯道超车术”在业内是有目共睹的,但对于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而言,这不失为一种智慧的战术。

只是,出于诸多原因,融创的“如意算盘”始终未能打响。

融创,想说“并购”不容易!   作者系本刊记者。

5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