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禹羌文化学的建立与拓展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禹羌文化学,就是探讨“禹—羌”文化的产生、发展规律文化本质的科学。“禹—羌”文化中国历史发展、文化形成的发展规律及其影响十分重大,例如,禹羌文化与华夏族的形成,与“大一统”国家观念,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中国国家体制等等的形成,都有深刻的影响,所以,建立禹羌文化学,涉及的研究领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方方面面,而对它的建立、研究与拓展,必将对今天的社会发生有益的作用。

关键词:禹羌文化学;建立与拓展;有益的作用。

一、何为禹羌文化学?

所谓文化,从广义来说,指的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就像空气和水一样弥漫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着前人所创造的文化成果;同时,人们也在每时每刻不断地创造着新的文化。我们的进步,便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结果。

所谓文化学,简单地说,就是研究各种文化的学科。它是一门关于探讨文化的产生、发展规律文化本质的科学。文化学通过研究对象的本身来探讨文化的起源、演变、传播、结构、功能、本质,文化的共性与个性、特殊规律与一般规律等问题。

所谓禹羌文化学,就是探讨“禹—羌”文化的产生、发展规律文化本质的科学。

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就不能不首先研究禹羌文化学。按照我们现在对历史的认识,羌族中国也是全世界最古老的民族,有6000年以上的历史,而出自羌族的大禹,是从传说到历史的第一个伟大人物。

中国现今的少数民族中,羌族很有名,原因之一是唐初著名诗人王之涣写过一首千古绝唱《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一首《凉州词》把羌族传得名满天下。

羌族很有名的原因之二是:羌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历史非常悠久。迄今为止,我国境内发现的最古老而又是比较成熟的文字便是三千多年前殷商时代的代表文字——甲骨文。甲骨文中有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关于民族(或氏族、部落)称号的文字,即“羌”,它是中国人类族号最早的记载。今日之中华民族,把炎帝黄帝尊为自己的先祖,因此有“炎黄子孙”之称。炎帝即传说中我国农业的始祖“神农氏”。姜姓,是羌人中最早转向农业生产的一支,而其余的多数羌人,依然过着畜牧生活。羌人主要活动范围在当时华夏的西方。因为羌人从事畜牧,尤以养羊为主,所以在汉字初创时,造了个象形字,“从人,从羊,羊亦声”,“西戎牧羊人也”。[1] “戎”是当时中原人对西方诸民族的通称,“羌”也是对当时西方一部分以牧业为主的民族之泛称。

羌族很有名的原因之三是:羌族出了个了不起的“禹”。

禹在历史上被敬称为大禹。他所处的时代是洪灾水患,这对他是严峻的考验。禹总结前人经验教训,采疏导治水方针,终于完成排洪除患的艰巨任务。禹在治水实践中,因顺自然地势,导江导山,分杀水势,分疏洪流,终于根治洪水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夏,中国从此进入文明社会。

《史记》说“禹兴于西羌”。[2] 这一记载是华、戎和欢的体现,其纽带来自相互联姻。姬、姜族群迭世婚媾,促进各族走向融合,使传承炎、黄的华夏族顺利形成。禹入主大统所行政策,关注民众生计,因地制宜,发展生产,使华夏大地重展新颜,民众走向康乐,继而兴学倡教,开我国学校教育之初曙。总之,禹、羌合流所形成文化,确已造福万民,光照千秋。

“禹兴于西羌”之说在华夏自古流传,证明夏朝的建立与羌人关系密切。事实上,即使在今天,地处汉、藏之间的羌人也确实崇拜大禹,将他视之为治水救难、护佑羌民的“先祖”,由此形成了颇有“在地性”特色的叙事及符号系统,并且体现在从物质到非物质文化的方方面面。由此说明,大禹与羌族共同构成的禹羌文化中国历史的发展、文化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禹羌文化学,正是研究“禹—羌”文化中国历史发展、文化形成的发展规律及其影响,并使之对今天的社会发生有益的作用。

二、建立禹羌文化学的必要性。

禹羌文化中国历史的发展、文化形成有深刻的影响,所以,建立禹羌文化学,涉及的研究领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方方面面。

1.禹羌文化与华夏族的形成

徐中舒先生在《中国古代的父系家庭及其称谓》一文中极力主张:“夏王朝的主要部族是羌。”他认为:“根据由汉至晋五百年间长期流传的羌族传说,我们没有理由再说夏不是羌。”[3]他的这一论点是有根据的,

按照《尚书·虞夏书》《史记·夏本纪》和《竹书纪年》等古籍的记载,夏朝夏朝之前的中原东部,生活繁衍着支系众多的夷人,诸如居于青州(今泰山以东至海滨)的莱夷,居于徐州的淮夷,居于扬州的卉服岛夷,居于冀州东北靠海的皮服鸟夷。此外还有风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阳夷、方夷等等。

据考证,早在传说时代,“炎帝神农氏”就带领一支进入农业生产的姜姓羌人,沿着江河逐步向东拓展农耕文化。他们是最早进入中原的羌人农耕者。

在殷商甲骨文中,“姜”“羌”本为一字,“姜”从女,作为羌人女子之姓;“羌”从人,作为族种之名。所以,羌人男子称“羌”,羌人女子称“姜”。而姜与羌,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这只不过是“羊”下面一个是“儿”一个是“女”,也就是“羊”的“儿女”,靠羊生存的“儿女”。可见,我国古代文献中都是把羌作为放羊放牛从事畜牧业的以羊为特色的民族来叙述的。

《后汉书·西羌列传》说:“西羌之本,……姜姓之别也。”史载传说中的炎帝姜姓,当为远古羌人无疑。晋人皇甫谧著《帝王世纪》载:“神农氏姜姓,……长于姜水,以火德王,故谓之炎帝。”《国语·晋语》说:“昔少典娶于有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可见炎黄二帝是同一祖先。

夏朝国家体制的主要创立者就是古代羌人。虽说《史记·夏本纪》指出:夏禹之父鲧,系黄帝之孙颛顼之子。然而通过《五帝本纪》我们知道,颛顼之父昌意是黄帝之子,“降居若水”“娶蜀山氏女”“生高阳。”《索隐》指出:“若水在蜀。”《水经注》又称曰:“水出旄牛徼外。”所以《史记·六国年表》明确提出:“禹兴于西羌。”《正义》引《帝王纪》也说:“禹名文命,字密。身九尺二寸,本西夷人也。”。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