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去中东抄底

中东当代艺术品价格猛然下跌,是漫长黑夜的序曲,还是黎明前的黑暗? 毕业论文网   金融危机让中国当代艺术挤出了泡沫,却让全世界收藏者发现了新的掘金场――在金融危机中仍然坚挺的中东当代艺术。独特的内涵和充裕的资金支持、政府支持,让中东当代艺术在2008年下半年成为新贵。但2009年年末,中东新的当代艺术中心――迪拜经历了严重的信用危机,中东当代艺术终于没有扛过这一轮危机,应声倒下。这一轮的下跌,将会是漫长黑夜的序曲,还是黎明前的黑暗?      中东导火索――迪拜    迪拜成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希望,似乎在2009年11月25日转瞬之间化为泡影,因为在这一天,这个海湾酋长国最大的国有企业集团迪拜世界(Dubai World)对外宣布,将推迟6个月偿还债务。迪拜艺术市场形成主要依靠政府推动和支持,才有机会继贝鲁特、德黑兰后,成为新中东艺术中心。从拍卖数据可以看出,迪拜艺术市场的衰退由2009年开始,而非世界艺术市场普遍低迷的2008年下半年,正是由于有强有力的金融产业后盾和政府背景,迪拜艺术市场的衰退要缓于世界步伐――这些外在条件都促使2009年年末的信用危机成为迪拜乃至整个中东艺术市场价格和成交额大幅下滑的导火索。      特立独行的中东艺术    波斯古典诗歌“苏菲”诗人Al Naffari有一句名言:“视野愈阔,断言愈少。”如果因为迪拜债务危机,就断言中东艺术市场的衰落,显然是短视的。中东当代艺术本身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以及中东艺术家目前已经达到的艺术地位告诉我们,这只是短暂的黎明前的黑暗,也正是入市探底的绝佳时间。   中东市场用石油美元养活了群众基础并不强大的当代艺术,王公显贵成为当地艺术消费的主力军,但真正最先入市的其实是欧美投资客。他们看中的不单是资金优越的市场环境,更是作品独特的艺术内涵。长期的战争、文化冲突,以及伊斯兰世界的神秘宗教文化,都一一体现在当代艺术作品中,有冲突才有故事、才有创意,长期生活在各种冲突中的中东艺术家们,创作出了其他民族、地区的艺术家都无法效仿的特色作品。   与此同时,欧美艺术市场渐趋成熟,中国当代艺术也在被热捧后走下神坛,审美疲劳的各国收藏者和投资客们,在中东当代艺术中找到了不寻常的新鲜感。有些人被这些新鲜感驱动去买画,而有些人则看到了新鲜感背后的市场潜力,积极投资。      下一个中国      仔细观察中东当代艺术所走的路线,不难发现,它和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有着惊人的相似。   在迪拜艺博会和沙迦双年展进入人们视野之前,世界艺术市场中的中东份额还是空白。2007年参加第一届迪拜艺术会的画廊仅为38家,以伦敦和中东当地画廊为主,成交额约1000万美元。2008年,全球申请参加的画廊达到了200多家,68家画廊被选中参加第二届艺博会,它们分别来自伊朗、印度、黎巴嫩,及英国、美国、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和中国。官方公布的成交额为2500万到3000万美元。从此,皇室、权贵、富商开始介入到中东当代艺术市场中东当代艺术经历了一波大面积价格上涨。可以说迪拜艺博会中东艺术市场的一个转折点,这个转折点与2006年张晓刚的《同志120》在纽约苏富比拍出惊人的97.92万美元并且带动整个亚洲当代艺术品价格猛涨异曲同工,在2006年3月之后,大量中国本土收藏家才开始真正关注和购入中国当代艺术品。   不过,极少有人注意到,在中东富豪们热炒当代艺术之前,欧美投资客已经在最低价的档位购入了数量相当可观的中东艺术品。因为购入极早,在这次大幅下调过程中,他们的利益甚至都未受到撼动。而在中国,跨过2006年这个转折点往前看,也同样是欧美投资客大量购入中国当代艺术品的景象。从这个历程来看,中东当代艺术正在走中国当代艺术曾经走过的那条路:欧美投资客首先介入-本土收藏者开始关注-低谷中的艺术品大幅升值一产生泡沫……   本来,如果没有金融危机和迪拜信用危机,中东艺术应该继续走强。但迪拜信用危机为中东当代艺术创造了第二个低谷。现在,它所处的地位,就在那个W形路线的第二个最低谷。在逐渐走出金融危机和经济下挫的阴影后,依仗政府和权贵的支持,以及世界各地收藏者前赴后继的投入,中东当代艺术市场必然会走得更加稳健,上涨也更加坚决。      陈沛岑:中东当代艺术蓄势待发      BM=BIZMODE C=陈沛岑   “艺术的商业行为,当地政府对于艺术的态度及支持、推广的力度而言,迪拜具有相当高的成熟度。”   BM:迪拜艺博会和沙迦双年展可以说是中东当代艺术被世人更多了解的一个平台,你所了解的迪拜艺博会是什么样子的?   C:对比于其他国家举办的博览会,我觉得迪拜有很强大的品牌形象,它很鲜明地以展示中东当代艺术为特色,除此之外也有很多印度画廊参与其中,对于认识、接触中东与印度的当代艺术,这是最佳的平台。以往外界常常对中东地区的艺术摸不着头绪,也很怀疑伊斯兰教国家的艺术表现、发展有何等的成熟度与突破性,就像隔着一层神秘的面纱遥想。但实地来到迪拜艺博会,观看展出的作品,我每次都有出乎意料的惊喜与感动。再者,博览会的主办单位企图链接起当地艺术社群、收藏家、非营利空间、政府单位与商业艺术发生关系的多种可能性,对于VIP活动的安排、特展、论坛规划都相当用心,而自2008年开始博览会举办的时间也安排与沙迦双年展同期,苏富比也在相近时间于当地举办拍卖。我觉得那里可以令人强烈地感受到当地正在积极发展、转变,以及政府与民间携手打造一个文化城市的活力和企图心。   BM:有人说,有大力的资金支持,迪拜将成为下一个艺术圣地;也有人说,迪拜这样喧嚣的地方不太可能产生优秀的艺术家。你觉得呢?   C:我觉得要看对于艺术圣地的定义是什么,如果就艺术的商业行为,当地政府对于艺术的态度及支持、推广的力度而言,迪拜具有相当高的成熟度。例如当地自2003年以来便有画廊进驻其中,且画廊的群落越来越大(约有近50家画廊群聚其中),几乎每两周就有展览在不同的地方开幕。迪拜政府于去年底也为了鼓励民间赞助者支持艺术活动,特别宣告将设立一个“艺术赞助者大奖”,向对当地艺术发展有帮助的人公开颁奖。   但就文化与艺术教育的层面来看,迪拜尚有不足之处,当地目前只有两间公立美术馆,一为迪拜美术馆(Dubai Museum),专门介绍迪拜城市的历史变迁,另一为国家美术馆,着重于传统与现代艺术的展示,尚欠缺专门着重推动当代艺术的官方机构。而当地大型购物中心的数量则远远超过美术馆及非营利艺术空间的总和,就培育艺术家的环境来看,在外来艺术文化的刺激上是不足的。但我想这与能否产生优。

秀的艺术家并没有太绝对的直接关系。   “动荡不安、急速变动、充满冲突的环境,往往能让艺术家将外在的环境与强大的心理感受转化成创作的养分,进而产生撼动人心的作品。”   BM:中东当代艺术的风格与其他地区相比,题材和创作背景是不是还比较单一?这对中东艺术品的升值会不会起到阻碍作用?   C:其实谈“中东当代艺术”,首先要了解中东地区其实是由沙特阿拉伯、伊朗、卡塔尔、阿联酋、叙利亚、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等15个国家所组成。我们广义将其归纳为“中东”,但事实上,上述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政治、环境、文化情势,不同地域有不同的问题,所谓“中东”的国情比起单说日本或中国台湾还来得复杂许多。艺术家关怀的面向也相当广,若不曾生活于当地或许我们无法体会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两国的长期交恶,政治与生存空间上的胁迫对于人们心中的影响有多大,但艺术家却可以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或清晰或婉转地把这些表现在作品、个人关怀上。我看中东艺术家的作品一开始常常纯粹是被作品本身所感动,之后探究背后的文本与脉络,才知道里头有如此多的冲突与丰富性。   加上许多国际知名的中东艺术家,如内夏特(Shirin Neshat)、哈同(Mona Hatoum)、莫胥礼(Fathad Moshiri)都曾至海外接受艺术教育,他们的视野变宽、角度变广,即便回头来关注、讨论同一个主题,艺术家在创作上的切入面、表达的方式也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与不同的表现性。因此与其说是单一,我反倒觉得应该说是更加丰富且多面。并且,动荡不安、急速变动、充满冲突的环境,往往能让艺术家将外在的环境与强大的心理感受转化成创作的养分,进而产生撼动人心的作品。   至于艺术品的升值是否会因为地域风格显著而产生阻碍,我个人觉得答案是否定的,前期中国艺术市场的崛起可作为最好的说明。再者,许多收藏家在博览会上看腻了平日所熟悉的欧美艺术作品中东当代艺术反而常能让人感到新鲜,或眼前一亮,进而引起购买的欲望。例如伊朗艺术家莫胥礼以近10万颗施华洛世奇水晶拼出一幅闪闪发亮的世界地图《一个世界》(One World),这个作品在2007年10月登上佳士得拍场,当时预估价仅6万至8万美元,却拍出60.1万美元的成绩。而且,部分代理中东一线艺术家的画廊是欧美重量级画廊,如哈同的代理者即为伦敦White CubeGallery,这对于国际藏家的铺盘推展、市场后势都有加分的效果。   BM:中东艺术的投资者,主要力量来自于本土还是欧美?它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实际上到了怎样的程度?   C:购买中东艺术的主力买家,目前以该地的政府、地位显贵者为主,多为当地政府官员、皇室成员、商界人士与资金充裕的个体户。中东当代艺术的主要藏家多来自阿联酋、伊朗、黎巴嫩与印度。而少部分来自英、美、法、德、比利时的海外机构(美术馆、银行、艺术投资基金等)也从事中东艺术品的购买,虽然数量并不是很多,但近期可见的趋势是英美博物馆逐渐重视中东艺术品的策展与收藏。例如沙奇画廊(SaatchiGallery)在2009年2月举办了一场名为“中东艺术”(New Art From the Middle East)的大展,紧接着,12月伦敦泰德美术馆(Tate)与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宣布共同成立“中东与北非当代艺术购藏委员会”(MiddleEasmrn Noah Africa Acquisition Committees),试图增加两馆对于中东与非洲裔艺术家的作品收藏,泰德还新增派一位文化观察员进驻中东,定期汇报当地艺术文化趋势与现象。今年1月泰德又以“中东当代艺术”为题,举办了学术研讨会。这部分的艺术研究与投资已经日趋被看重。   整体来说,来自本土的购买力还是占最大的比例,例如第一届的迪拜艺术博览会与阿布扎比艺术博览会(Abu Dhabi Art),展会的总销售成交额,有半数以上是由当地政府与皇室成员所贡献,这跟其他国家相较显得非常独特。虽然自2006年以来,国际大型拍卖公司如佳士得、苏富比、邦翰斯(Bonhams)先后进驻中东设立分部并举办专拍,拓展当地买家与艺术家,但实际上,中东艺术市场在国际市场中的市场占有率仍非常小。   BM:世界各地的艺术收藏者和投资客能够真正了解中东艺术的内涌吗?或者是看重艺术品投资潜力的居多?   C:我认为收藏家分成很多种不同的类型,有些是以认真、专业严肃的态度在进行收藏,往往此类型的藏家对于艺术品背后的寓意与内涵研究得相当透彻且用功。艺术收藏对他们来说,品评的标准只有作品本身的好坏、是否具代表性而已,艺术家的国籍并不是重点。我相信是有一批真正了解、欣赏作品的藏家与买家的,但也有一批是纯粹把作品当成商品,站在投资的角度,考虑未来的投资效应来进行收藏。另外有些买家其实一开始是纯粹受到当地艺术语言的吸引,没想太多就先进场购买,之后才慢慢地了解作品的内涵。这三者我不确定比例,但艺术品与一般时尚精品相比较,确实价格不低,并且许多买家都亲身经历过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前期奔腾、翻涨的年代,买进作品时有未来的投资期待也是人之常情。   BM:和已经被炒到过火的中国当代艺术相比,中东当代艺术的投资优势在哪里?   C:其实中东艺术在过去5年间也和中国当代艺术一样经历了市场勃发期,作品价格不断呈倍数向上攀升,但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啸,已对两地的当代艺术市场造成冲击,不少作品在拍卖场上无法成交,明星艺术家的作品价格也有显著下挫。例如一线的伊朗艺术家拉纳(Rashid Rana)的大尺幅(221×294.6cm)作品《红地毯》(RedCarpet—1)在2008年5月纽约苏富比的拍卖上,预估价仅10万至15万美元,最后拍出52万美元的佳绩,但在金融海啸之后,2008年10月于伦敦苏富比拍场上,不同版数的相同作品,只以25.8万美元拍出,时隔不过5个月,价格掉了50%,可见市场下滑的程度。而这样的下滑状态一直延续至今年,现在其实是一个买方市场,如果对中东艺术家有长期的观察与研究,现在就可以用相对低的价格买进好作品。而且和中国当代艺术一线艺术家的作品价格相比,中东同等地位的艺术作品价格仍相对较低。还有许多中东的新兴艺术家在国际上有着杰出表现,例如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阿富汗艺术家阿布杜尔(Lida Abdul),她的作品曾在2005年的威尼斯双年展、第八届的沙迦双年展展出,近期墨尔本的重量级画廊Anna Swartz Gallery也正举办其个展,作品价格相当合理,后势也值得期待与观察。   BM:可否给我们介绍一些已经崭露头角的中东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   C:去年底Artprice根据过去两年的市场状况发表了一份国际市场报告,当中以地理区块为别,分析了个别国家中有代表性的艺术家的市场表现,中国的是曾梵志、张晓刚和陈逸飞;中东地区则是拉纳。莫胥礼(Farhad Moshiri)与内夏特(ShirinNeshat)。我觉得这些艺术家确实能被视作代表,他们也是我心目中顶尖的艺术家。   出生、定居于巴基斯坦的拉纳。现年42岁,其作品远看常为一城市街景、海景、地毯,或类似罗斯科(Mark Rothko)的抽象画,但近看便会发现这些景象是由一格格的影格拼排而成,而当中的影像常蕴含着与美丽、诗意的远景形象迥异的巨大冲突,例如组成其作品《红地毯2号》(Red Carpet2)的影格上记载了屠宰厂中伊斯兰教独特的宰杀羔羊的过程;又如作品《面海的记述2》(Offshore Accounts 2),远观为波光潋滟的海景,但实际上海浪的影格由大航海时期西方航行征战的船只、军舰影像所构成,艺术家在此浓缩了殖民与后殖民时代历史的对话与人类的迁徒。   莫胥礼则贯常把古波斯的文化象征物、图腾与当代伊朗的流行文化做连结,例如其“陶瓮”系列作品,即在画布上绘出一个个简洁的陶瓶,在上头融合波斯古文作为装饰图腾,但文字的内容却常是当代的流行歌曲或是广告词。又如自2007年开始,他在作品中融入大量的水晶,塑造闪亮华丽的外表,但内容实际上蕴含讽刺。例如作品《钻石头》(Diaman Head),他以刺绣的方式在画面上勾勒了古波斯的老鹰形象,但鹰头上不见眼睛,鸟类的头部仅被闪亮的水晶所填满,从此暗喻在追求现代化、全球化的过程中,物质主义已无所不在、成为主导。   目前已移居美国的伊朗艺术家内夏特曾在1999年获得威尼斯金狮奖。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她以摄影为手段,以伊朗当地的女性与儿童为主要拍摄对象,如《阿拉之女》(The Woman of Allah)系列作品。在拍摄后,她经常在人物穿戴的面纱头罩、身体肌肤上手绘下古阿拉伯文字,其中多表露女性在穆斯林文化中的不平等地位、所面临的困境、生活上的不安全感及其对于女性同胞的关怀。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