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关穴特异性的研究概况

【摘要】 总结近10年有关外关穴的临床运用及作用机制研究的概况。以“外关穴”为检索词,检索近10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关于外关穴的文献,然后从临床运用和作用机制研究两个方面进行综述。外关穴是临床常用穴位,但相关临床研究尚不规范,其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 外关穴; 临床运用; 作用机制; 特异性

穴位的特异性,也称穴位功能的特异性,即不同的穴位对某一或某些内脏或躯体的功能或病痛具有有别于其它穴位的反映和调整或功能[1]。   外关穴(SJ5),《灵枢·经脉》:“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 外,指体表,外部也;关,指关隘,关卡也。本穴属手少阳三焦经,本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交阳维脉。定位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两骨之间(尺骨与桡骨之间),与内关相对。解剖:在桡骨与尺骨之间,指总伸肌与拇长伸肌之间;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动脉和掌侧动、静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神经及掌侧神经。本穴以治表证为主,为临床常用穴,单用或配合它穴应用均可,其功能特异性体现为:热病;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等头面五官病症;瘰疬;胁肋痛;上肢痿痹不遂[2]。   近10年来,人们对外关穴的临床运用及作用机制进行初步研究,本文查找了1997~2007年之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关于外关穴的临床运用及作用机制研究的文献24篇。其中关于临床运用的文章21篇,关于作用机制研究的文章3篇。现就这24篇文献作一综述。

1 临床运用概况

1.1 独取外关穴的临床运用有报道,独取外关穴在治疗心血管、消化系统及运动系统疾病,如治疗心脏急救、呃逆、落枕、神经根型颈椎病、肩周炎、急性腰扭伤踝关节扭伤等具有较好临床疗效,有相关报道12篇。

1.1.1 独取外关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有报道,独取外关穴可用于心脏病急救。本法主要是通过外关穴透内关穴。内关属于手厥阴心包经,主治心胸疾病,心包经与三焦经相表里,外关穴透内关穴可以用于心脏病急救。唐卫华[3]采用外关内关治疗高血压性心脏病并快速心房颤动,心脏神经官能症、胸痹等取得较好疗效,针刺过程中从外关垂直进针,透至内关皮下,症状得到较好控制。

1.1.2 独取外关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有报道,独取外关穴可治疗呃逆。所谓呃逆,主要是胃气上逆而致。胃处中焦,上贯胸膈,以通降为顺,三焦经“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焦”,故取手少阳三焦经之络穴外关穴,可达到调整三焦之气,使气机调畅呃逆必止。伍志浩[4] 独取外关治疗呃逆时采用逆时进针与皮肤成45°角进针,沿三焦经循行方向,针20 min后呃逆平息,再留针10 min,告痊愈,随访10日不再复发。

1.1.3 独取外关治疗运动系统疾病有报道,独取外关治疗落枕、神经根型颈椎病、肩周炎、急性腰扭伤踝关节扭伤等运动系统疾病,在临床上取得较好疗效。   独取外关穴可治疗落枕。落枕多因睡眠时颈部位置不当,或因负重颈部扭转,或风寒侵袭项背,致使局部脉络受损,经气运行不畅所致,祖国医学认为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外关穴属于手少阳三焦经,经络所过,主治所及。伍志浩[4]、杨志新[5]独取外关治疗落枕时进针后直透内关穴,运针得气后提插捻转,强刺激,当患者出现酸麻胀感后,嘱患者活动颈部,幅度由小至大,动作由慢至快, 20 min后患者诉颈项部疼痛大减,颈部已可活动,再留针10 min,患者已无疼痛、无牵扯痛,颈部活动自如,再行神灯照射20 min巩固疗效,患者告痊愈。   独取外关穴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6],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约占颈椎病的30% ~50%,主要表现为与脊神经根分布区相一致的感觉、运动及反射障碍,本病属祖国医学“骨痹”“颈肩痛”范畴。董建[7]取外关治疗10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每次取单侧穴位,交替使用,进针后针下有阻挡感沉胀感为佳,然后先行提插5~6次,待针下有空虚感后,再行小幅度快速捻转,150次/min,同时配合小幅度缓慢提插,在针刺过程中嘱患者缓慢旋转头颈部及患肢,直至疼痛等症状明显减轻后出针,结果显示总有效率98.1%。   独取外关穴可治疗肩周炎。肩周炎即肩关节周围炎,是由于肩关节周围的肌肉、骨囊、肌腱、韧带等组织发生的非细菌性退行性炎症病变,多由于肩周围软组织发生充血、水肿、渗出,纤维组织增生、关节囊粘连等,导致肩周疼痛、肩关节功能障碍,中医又叫“漏肩风”“五十肩”等,是由于风、寒、湿邪所致的肩关节疼痛不举。高文通等[8]运用外关穴透刺内关穴为主的方法治疗30例肩周炎患者,从患侧外关穴直刺进针,向内关穴透刺,采用大幅度的提插捻转手法,另于患侧局部配合取肩贞、肩穴,采用提插捻转手法,待针刺完成,全部穴位取针后,嘱患者将患肢行上举、摸腰背、攀对侧肩膀等动作,适量而行,逐渐增大幅度,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93.3%。   独取外关穴可治疗急性腰扭伤。急性腰扭伤,是临床上常见疾病之一,俗称“闪腰”“岔气”,古代文献称为“概腰”,主要由于活动时姿势不正,用力不当,过度负重,剧烈运动或外力撞击等损伤所致。轻则造成腰肌韧带、关节囊、筋膜软组织损伤,严重的可导致肌键、韧带断裂、椎间盘脱出、脱位、骨折等后果。有4篇文献,其中洒玉萍[9]取患侧外关穴,患者取站位,并让患者以健侧手托扶患侧手臂处于功能位,行针时嘱患者做腰部自主活动,活动幅度由小渐大,治疗1次/d,结果显示经过1~5次不等治疗后全部治愈。刘建荣[10]治疗急性腰扭伤31例,取双外关穴,得气后强刺激,使针感上行向肩部扩散,同时嘱患者活动腰部,先坐位被动左右活动,后让其主动左右旋转。其幅度由小到大,然后由坐位变为站位,站起来蹲下去,逐渐加大活动量和活动幅度,1次/d,结果显示治愈率为83 %,有效率为100 % 。李玲[11]取患侧外关治疗150例急性腰扭伤患者,刺入外关穴后,行针使局部有酸胀感,然后用轻插重提手法行针,同时嘱患者做深呼吸,进针时用鼻深吸气,出针时用口慢慢呼气,行针3~5次待患者感觉腰部疼痛减轻后,让患者起立,做轻微腰部旋转活动,10min后再行针1次,并让患者继续做腰部活动,可适当加大幅度,20min后再行捻转提插手法,至局部有酸胀感时摇大针孔快速出针,1次/d,经1~2次治疗全部获效,其中痊愈128例,有效22例,有效者再经2次治疗后亦全部获愈。范德增等[12]针刺外关治疗40例急性腰扭伤患者,单纯针刺双侧外关穴,同时配合针刺腰部扭伤范围内压痛点,针刺压痛点时要使针感上下扩散,胀麻等感觉明显,超出病痛范围,留针的同时,针刺双侧外关穴加强针感后留针,嘱患者两手臂保持原来时的姿势,腰部试做前后、左右转侧或下蹲活动,一般经1~4次,患者自觉腰部痛止,活动自如,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97. 05 % 。   独取外关穴可治疗踝关节扭伤踝关节扭挫伤,是踝关节的急性损伤,以外侧跟腓韧带损伤多见。有两篇文献。其中孙玉凤等[13]直刺健侧外关穴,行针直至有较强的肿胀针感,每次行针后嘱病人轻微活动患侧踝关节,结果显示总有效率达92%。张胜球[14]采用巨刺法治疗踝关节扭伤89例,由外关穴透针至内关穴,以内关穴皮下触到针尖为准,依据伤情和患者对针的敏感程度行针,一般将针柄逆时针转至极点,再轻提重插几次,下针后即嘱患者活动扭伤踝关节,慢步走动,踝关节内外摆动、旋转、重压,20 min后双足轻轻跳跃,并从轻到重,结果显示经过1~7 d不等治疗后全部治愈。

1.2 配伍外关穴的临床运用有报道,外关穴配合相关穴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运动系统疾病及杂病,如治疗呕吐、失眠、急性腰扭伤、软组织损伤疼痛、红斑性肢痛、无汗症等疾病,在临床上取得明显效果,相关文献7篇。

1.2.1 配伍外关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有报道,外关穴配内关穴可治疗呕吐、醉酒。呕吐,是由于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而引起,前人以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其实呕与吐常同时发生,故一般并称为呕吐。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其气主降,以降为顺,以和为安,内感外伤均可导致呕吐;醉酒是由于喝酒过多引起,临床多见头昏,头痛,心烦神乱,胸膈痞闷,甚则呕吐。杨志新[5]运用内关透刺外关治疗呕吐,针刺时选双侧内关透向外关,均匀提插捻转针体至出现徐和的沉紧感,适于多种原因引起的恶心呕吐,还可用于上消化道钡餐检查或胃镜检查中出现的恶心呕吐,临床疗效肯定。唐卫华[15]点按内关外关治疗醉酒,以拇指和食指扣住患者一侧的内关穴及外关穴,用力点按或揉按,力量以患者能忍受为度,可左右交替使用,亦可同时取双侧穴位来治疗,效果较明显。

1.2.2 配伍外关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有报道,外关内关治疗失眠症、红斑性肢痛及无汗症。失眠症,中医称为不寐、不得眠,临床上以入睡困难、易醒、醒后难以再次入睡、夜间总睡眠时间不足5 h、日间疲乏、无精打采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红斑性肢痛,也称肢端红痛症,在上肢肘关节或下肢膝关节以下部位红肿、疼痛,一般呈对称性,疼痛呈阵发性、针刺样疼痛,夜间痛甚,遇冷痛减,遇热加重,现代医学认为系自主神经性疾病,至今病因不明,祖国医学归为“血痹”范畴,经脉气血痹阻,不通而痛。无汗症,是由外感发汗太过,营阴亏损,营卫失调,腠理闭塞所致,治宜宣通肺气,调和营卫,西医认为该病系神经系统病变。杨志新[5]运用内关透刺外关治疗失眠症、红斑性肢痛及无汗症。其中治疗失眠症时他选双侧内关穴,透刺至外关穴,在该穴体表区可触及针尖,但不穿过皮肤,以临睡前针刺效果最佳;治疗红斑性肢痛时他采用外关穴配伍内关穴,内、外关穴均直刺1寸,均施以提插捻转之泻法,使针感向手指放散,1次/d,临床效果明显;治疗无汗症时他运用内关透刺外关,先针刺双侧内关穴,得气后行补法,轻提针体,待针下出现和缓的沉紧感和吸针感时,稍候片刻,当针下感减弱时,立即按压针柄,使针尖再向内深刺,然后针刺双侧外关穴,得气后施泻法,针下出现较明显沉紧感时,立即提针0.1~0.2寸,1次/d,临床疗效佳。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