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曲肽2种皮下注射方法的效果比较

【摘要】目的:比较奥曲肽2种皮下注射方法的效果 方法 : 50例皮下注射奥曲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25例,观察组25例。

观察组采用Z型注射法结合留置气泡技术,对照组采用常规皮下注射法;比较两种不同注射方法药物外溢、疼痛、瘙痒、红肿等局部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患者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优于对照组(p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奥曲肽 皮下注射 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574.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520—02   奥曲肽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八肽生长抑素类似物,具有天然生长抑素相似的药理功效〔1〕。

奥曲肽可直接和间接抑制胰酶分泌;松弛oddi括约肌,降低胰管压力;改善炎症胰腺微循环;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炎症等,在急性胰腺炎(AP)的治疗和缓解慢性胰腺炎病人的疼痛中发挥重要作用〔2〕。

胰腺炎病人通常使用奥曲肽0.2mg皮下注射,每8小时1次,直到血清淀粉酶正常,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奥曲肽剂量偏少,1ml/支,且价格昂贵,常规保存于40冰箱内,故注射时温度偏低,刺激性强,注射疼痛明显。

而常规皮下注射后药物外溢很常见,它不但会使注射的药物剂量不足,还会引起注射局部疼痛,组织变形(萎缩或水肿),或变色(脱色或着色)等不良反应〔3〕。

本科室将2013年1月?D2013年12月50例皮下注射奥曲肽的胰腺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采用Z型注射结合留置气泡法和采用常规皮下注射法进行效果比较,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2013年1月?D2013年12月在本科诊断为急性胰腺炎病例50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2009《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的诊断及治疗标准〔4〕,血清淀粉酶活性增高≥正常值上限3倍。

其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25?D66岁,均为初次注射,排除注射部位有感染、水肿、硬结、肌肉萎缩、胎记或色斑等;双侧上臂对称;观察期间不再接受其他药物注射

1.2方法   1.2.1皮下注射法 固定注射人员。

50例患者均用同一批次奥曲肽0.2mg每8小时一次,均用一次性2.5ml注射器,对照组采用常规皮下注射方法,观察组采用Z型注射法结合留置气泡技术。

均采用半卧位。

1.2.1.1 常规皮下注射方法 选用2.5ml注射器配5号针头抽吸奥曲肽0.2mg,排尽注射器内空气,消毒皮肤,一手绷紧局部皮肤,另一手持注射器,示指固定针栓,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300?D400角,快速刺入皮下,深度为针梗的1/2—1/3,回抽无回血推注药液

注射完毕快速拔针,用干棉签按压针刺处片刻。

1.2.1.2 Z型注射法结合留置气泡技术 注射前操作者使用注射器抽取药液后再吸入0.2ml空气〔3〕,更换一无菌针头,消毒注射部位,以左手食指、中指和 环指使待注射部位皮肤和皮下组织朝同一方向侧移1—2cm,左手拇指朝另一方向绷紧固定该处皮肤,按常规刺入注射部位并推注药液,当全部药液注入后,再注入空气再拔针,迅速松开左手。

此时侧移的皮肤和皮下组织还原,原先直线状的针刺通道随即变成Z型〔5〕。

1.2.2 局部不良反应的制定标准〔3〕。

(1)注射部位药液外溢:注射拔针后30min内注射部位有肉眼可见的药液

(2)注射部位疼痛注射后30min内对局部疼痛强度进行三级评估,即患者表情无变化,询问无疼痛,为无痛;患者表情无变化,诉局部有轻度疼痛,为微痛;患者面部有痛苦表情,诉局部疼痛,为疼痛

(3)注射部位有无瘙痒、红肿,注射后72h内观察

1.2.3 评价方法 设计皮下注射观察表,每次注射观察局部情况,注射后30min观察药液外溢,评估疼痛程度,询问注射部位有无瘙痒,并作记录。

1.2.4 统计学方法 使用x2检验,p参考文献   [1]王学军。

奥曲肽对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浆细胞因子的影响及疗效观察[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3,22(5):228?D230。

[2]孙备,王双佳。

奥曲肽在胰腺疾病中应用的新进展[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9,29(8):690?D692。

[3]周兴香,冯颖,徐佳。

两种常用皮下注射方法的比较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24):3134?D3135。

[4]王雨田,陈岳祥。

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草案)解读[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9,29,(4):317。

[5]吴伟琴,章飞琴,祝春燕,Z—track肌肉注射法结合留置气泡技术在黄体酮中的应用[J],护理与康复,2010,9(3):245?D246。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