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内服结合穴位埋线治疗黄褐斑33例临床观察

【摘要】   目的观察中药内服结合穴位埋线治疗黄褐斑疗效。方法随机将65例患者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使用中药内服结合穴位埋线疗法,对照组内服维生素C片、维生素E胶囊。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药结合穴位埋线疗法对黄褐斑有较好疗效

【关键词】 黄褐斑 中药内服 穴位埋线

黄褐斑是皮肤科的疑难病症之一,属于祖国医学“肝斑”“黧黑斑”范畴,又称“蝴蝶斑”,是一种慢性、淡褐色色素沉着斑,主要限于两颊和前额部位,多对称分布形似蝴蝶,常见于健康的青中年妇女,对面容影响较大。临床上所见本病大多病因不明,且尚无特别有效的治疗手段。为了寻求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笔者于2000—07~2007—08采用中药结合穴位埋线治疗本病。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制定《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及疗效标准》[1]:面部淡褐色至深褐色、界限清楚的斑片,通常对称性分布,无炎症表现及鳞屑;无明显自觉症状;女性多发,主要发生在青春期后;病情可有季节性,常夏重冬轻。

1.2 排除标准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合并有肝脏、心血管疾病者;恶性肿瘤患者;4周内曾系统治疗过;治疗期间中止治疗或更换药物、方法者;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影响疗效判断者。

1.3 一般资料65例均为门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3例,年龄25~47岁,平均34.5岁;病程6个月~12年,平均2.6年,中医辨证属肝郁气滞型16例,肝肾阴虚型11例,脾胃虚弱型6例;病情程度(按评分方法和标准计[1] 。皮损面积评分:无皮损为0分,皮损面积2 cm2为1分,皮损面积2~4 cm2为2分,皮损面积4 cm2为3分。皮损颜色评分:正常颜色为0分,淡褐色为1分,褐色为2分,深褐色为3分。总积分=皮损面积评分+皮损颜色评分,总积分3分者为轻度;3~5分者为中度;≥6分者为重度 ):轻度8例,中度19例,重度6例。对照组32例,年龄26~48岁,平均年龄33.1岁;病程3个月~11年,平均3.4年;中医辨证属肝郁气滞型15例,肝肾阴虚型10例,脾胃虚弱型7例;病情程度:轻度9例,中度16例,重度7例。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表1 两组年龄、病程、证型比较例(略)。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1.1 中药内服主方当归10 g,川芎6 g,白芍10 g,生地10 g,红花6 g,王不留行10 g,白芷10 g,皂角刺10 g,白茯苓15 g,白术10 g,甘草6 g。肝郁气滞型加郁金10 g,川楝子10 g;兼见腑热便秘加生大黄10 g,莱菔子12g;肝肾阴虚型加枸杞子10 g,女贞子10 g;伴失眠多梦加合欢皮12 g,夜交藤12 g;伴口干舌燥加花粉12 g,葛根15 g;脾胃虚弱型加党参12 g,山药10 g。1剂/d,水煎分两次服。

2.1.2 穴位埋线主穴:双侧合谷、三阴交、足三里、肝俞、脾俞、肾俞。肝郁气滞型加太冲,兼见腑热便秘加大肠俞、天枢。肝肾阴虚型太溪,脾胃虚弱型加中脘、气海。

2.2 对照组

口服维生素C片200 mg/次、维生素E胶囊100 mg/次,3次/d。治疗3个月进行统计学处理。

2.3 疗效评估标准。

2.3.1 评分方法和标准。

皮损面积评分:0分为无皮损,1分为皮损面积2 cm2,2分为皮损面积2~4 cm2,3分为皮损面积4 cm2。  皮损颜色评分:0分为正常肤色,1分为淡褐色,2分为褐色,3分为深褐色;总积分=皮损面积评分+皮损颜色评分治疗后下降指数=(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

2.3.2 疗效标准。

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90%,颜色基本消失;评分法计算治疗后指数下降≥0.8为基本治愈。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60%,颜色明显变淡,评分法计算治疗后指数下降≥0.5为显效。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30%,颜色变淡,评分法计算治疗后指数下降≥0.3为好转。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30%,颜色变化不明显,评分法计算治疗后指数下降≤0为无效。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