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黄文我爱你的那十年_青黄之年岁,杂文之体味

择一文体――日记,或曰随想作为形式;择一人生阶段――不惑,或如作者所说“青黄”作为观察的位置,两相结合,便有了这组“青黄随想录”。

青黄”者,四十来岁,青春已逝,桑榆尚早,正是青黄不接之时,故名。

人之一生,幼弱壮老,而作者独选“青黄”这一阶段作为看世界的基点,既因作者现年不惑,又别有深意。

青:壮怀激烈而于社会的认知尚有几分懵懂,则无杂文;黄:参透了世事而多了几分飘飘欲仙的洒脱,亦无杂文

青黄不接,对社会有了清醒的认识而又不失批判的情怀,火热的心胸未凉而冷峻的目光练就――正是杂文的年龄。

青黄”的基点如何影响杂文的风格,乃至思想境界,可看几则实例:   《自己的看台》中“小贩儿”一则:“青”者清高刚正,大概会激烈抨击“高层人”的虚伪;“黄”者恬淡圆滑,“高层人”的做法早已看惯,小贩儿的粗、直更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

青黄不接”的作者看不惯,但并不像“青”那般草率地借题发挥,而是同时看到“文明”中的虚伪和“率真”中的野蛮,不偏不倚,公正深刻。

末句“赤裸裸的脏,这就是坦荡的真了,这就是我们需要的吗?”发人深省,让人不由深思怎样才是“文质彬彬”之道。

《屁股决定脑袋》中“机智一则:“青”者对机智的故事青睐有加,虽不能至,心向往之;“黄”者早看出机智故事中的夸张成分、传奇色彩,变得大智若愚,明哲保身。

青黄不接”的作者,发现机智既传奇也不传奇,机智有真有假,具有阶层性:掌握话语权力的人,在为尊者讳的社会氛围之下,吐字――即便索然无味,也是珠玑,出口――纵然文理不通,亦是锦绣。

机智,在话语权力面前被注水,进而贬值。

面对强势话语,从容不迫,扭转权力关系,方显英雄本色――“向下训话哪个不会?向上,特别是关系重大之际,那机智才是真正的机智

作者借由一则小故事,向人揭示笼罩在事物之上的权力的光环,催人思考摘去光环之后,事物本来的价值。

《根在何处》中“顽主一则:“青”者若写顽主,可能愤慨其肆无忌惮,或钦羡其张狂自我;“黄”者若写,则可能哂笑一句“年少轻狂”罢了。

而“青黄不接”的作者却看到顽主背后的社会关系,指出顽主的张狂源于权力的扭曲分配,社会资源的畸形集中,“上下都浑不怕,至少不吃亏”,一语点破顽主那“横竖有退路”的“决绝”。

褒贬的是电视剧,说的是当时的人,而指向的却是当今社会,反思的是城乡差距、社会公平。

不迫近,又不茫远,娓娓道来,给人启发。

杂文要创新,可以从多个方面――文体、角度、构思等等寻找突破口。

有时,看问题的位置选得好,也能写出新意,本组随想即是一例。

而“青黄不接”的思想与随想这种平淡内敛的文体,也相得益彰,可以算是比较成功的尝试。

这组“青黄”给杂文作者的另一个启示是:杂文是张力的产物,激烈与纯美,天真与老成,任一向度走向极端,都不会有好杂文

杂文,是这“青黄不接”的世界的见证。

插图/佚名。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