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例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体会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外侧切口进行全髋关节置换的手术效果。

方法97例患者采用外侧切口行全髋置换术术后随访3个月—6年,并以Harris法进行功能评定。

结果97例患者手术选用外侧切口,术中暴露满意,出血少,三个月后患肢功能恢复良好,无髋外展无力和髋关节脱位现象。

X线片显示假体位置良好,一例假体松动,一例术后感染,优良率达98%。

结论外侧切口进行全髋置换术具有入路创伤小,暴露良好,术后并发症少,患肢功能恢复好等优点,值得推广。

【关键词】髋关节外侧切口关节置换 全髋关节置换术在国内已趋成熟,但真正做到熟练操作,术中暴露满意,缩短手术时间和减少出血仍需要讨论。

我院于2003—2009年采用外侧切口行全髋关节置换术97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本组97例,男性72例,女性25例,年龄34—81岁,平均67岁。

其中无菌性股骨头坏死79例,骨性及创伤性关节炎14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3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例。

使用非骨水泥型56例,水泥型32例,混合型9例。

2手术方法患者健侧卧位,患侧朝上,以股骨大粗隆为中心,沿股骨干轴线做7—8cm切口,沿切口方向切开阔筋膜,骨膜下切开上方的臀中肌及下方的股外侧肌,同时外旋患肢,由股骨粗隆前方进入前关节囊,切除关节囊,患髋前屈、内收、外旋将关节脱位,如不易脱位可先行截骨。

在股骨小粗隆上方约1—1.5cm处截骨,切除所有关节囊,髋臼盂缘和增生的骨赘,先完成髋臼杯的植入,在锉髋臼和放入臼杯座时要注意外展角和前倾角。

再完成股骨颈截骨,扩大髓腔和植入假体柄的时候要注意前倾角的位置和下肢等长。

假体安装复位完毕后检查其活动度及有无脱位情况,充分冲洗后放置引流管,将臀中肌及股外侧肌完整缝回原位,关闭切口

术后患肢置于外展中立位,麻醉过后指导患者行踝关节屈伸活动,股四头肌收缩锻炼。

手术次日可坐起于床上行功能锻炼,骨水泥型患者术后3天下床负重行走,非骨水泥型患者术后7天拄拐下床活动。

3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时间3个月—6年,平均1年半,患者全部能独立行走,关节活动范围正常,X片显示假体,臼杯外展角40°—45°,前倾角10°—15°。

一例水泥型臼杯术后发生松动,患者行走时有髋部疼痛,给予翻修。

一例术后5年发生感染,于近期给予清创、引流、置管灌洗。

所有病人术后采用Harris法进行功能评定[1],评分优良率达98%。

4讨论对于手术入路的选择,文献强调在不影响操作的情况下不做无谓的软组织松解,尽量以少切断肌肉、肌腱或少截骨为原则,可增加术后髋关节的稳定性[2]。

髋关节置换大多为老年患者,代偿能力差,这就要求手术应该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创伤和术中出血。

选择一个疗效好、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显露充分又便于操作的手术入路是很重要的。

人工髋关节置换本身并发症的多少与手术入路有一定关系[3]。

选择髋关节外侧入路破坏的肌肉较少,且髋部软组织损伤少,除骨膜下剥离切断部分臀中肌止点外,保留了大部分的外展肌,操作基本在肌间隙之间进行,因此出血少,显露快,本组病例一般显露时间为10分钟左右。

假体植入后将剥离的部分臀中肌止点原位缝合,对髋关节外展功能影响不大。

患者健侧卧位对髋臼及股骨颈前倾角的控制准确。

手术切口位于髋部外侧,便于操作,污染机会少。

本组病例术后一例脱位。

一例78岁高龄患者行水泥型假体置换,四年后臼杯松动,及时给予翻修,术后功能恢复良好。

一例为牛皮癣患者,长期服用激素,于术后5年出现关节感染,给予清创、引流、置管灌洗,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

选用外侧切口进行全髋关节置换具有切口小,出血少,显露良好,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患肢功能恢复好等优点,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方法,应予推广。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