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师职业认同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摘要:通过对湖南省300名大学教师职业认同状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高校教师职业认同总体水平较高;(2)在高校教师职业认同的各个因素中,教师职业期望的认同明显高于职业认识、职业技能和职业情感,而对职业价值观的认同度最低;(3)教师职业认同存在显著的年龄和职称差异

关键词:大学教师职业认同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381(2010)01—0051—04。

教师职业认同教师当前对自己职业角色以及职业相关特征的感知,具体而言是教师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认识、情感、期望、意志、价值观以及对自己职业技能的感知。现有的国外对教师职业认同研究主要采用理论分析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和生活史研究法等研究方法。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教师职业认同形成过程的研究;关于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各方面的总体认识、对职业特征的感知方面的研究;对呈现教师职业认同的生活故事的研究

全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课题组调查结果表明:在对待教师职业的态度上,有38.8%的教师表示“乐意从事教师职业”,50.1%的教师认为“既然当了教师就应当尽教师的职责和义务”,4%的教师“把教师职业当作谋生手段”,6.9%的教师表示“有适当的机会就转行”。这说明有一部分教师已经对自己的工作失去了兴趣和激情,把教书育人仅仅作为一种谋生手段。这些问题与教师职业认同高度相关。教师由于职业认同淡化,丧失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或者离开教师这一职业。到目前为止,国内对教师职业认同的相关研究不是很多,理论研究基本停留在对国外研究的介绍综述的基础上,实证研究集中于基础教育领域,且缺乏大样本、有深度的实证研究,而以高校教师研究对象的实证性研究更是凤毛麟角。因此,了解我国大学教师职业认同现状及特点,探讨教师职业认同的形成及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研究的对象为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专职教师,共发放360份问卷,回收324份,有效问卷为300份,有效回收率为83.33%。样本来自于湖南省8所高校,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见表1。

(二)调查工具。

高校教师职业认同问卷》是在参考魏淑华《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问卷》基础上修订而成的。修订后的问卷经探索性因素分析,抽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6个,总的方差解释率为67.52%。根据六因子包含的题项分别命名为职业认识认同职业情感认同职业期望认同职业意志认同职业价值认同职业技能认同,共30题,采用李克特5级评分,得分越高表明越认同该内容。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93。修订后的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三)调查实施。

调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是纸质问卷,笔测填写;一种是电子问卷,通过电子邮箱寄送回收。

(四)调查数据分析。

所得数据采用spss11.5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高校教师职业认同总体水平。

从统计分析的结果(见表2)可知,在最高分为5分的计分标准下,总体来看,高校教师职业认同程度较高。在各子因素中,教师职业期望最高,职业认识其次,其余依次是职业技能、职业情感、职业意志和职业价值观。

(二)高校教师职业认同的性别、年龄、学历和职称差异分析。

总体看来,女性比男性的职业认同程度要高,但在职业认同的各因素中并无显著差异

教师职业认同程度进行教师年龄单因素方差分析(见表3)表明,不同年龄的高校教师职业认同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显著性水平达到了0.05。高校教师职业认同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提高。20~29岁年龄段的高校教师职业认同上得分最低,40~49岁之间得分最高。在职业认同诸因素中,不同年龄段高校教师职业情感上有极显著差异,在职业意志上存在显著差异

进一步的LSD事后多重比较的结果表明,在总体认同度上,20~29岁与40~49岁之间的高校教师存在显著差异,后者得分高于前者。在职业情感上,20~29岁与40~49岁及50岁以上的高校教师存在显著差异,30~39岁与40~49岁及50岁以上的高校教师存在显著差异。在职业意志上,40~49岁与20~29岁及30~39岁的高校教师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显示,整体来看,具有博士学历的职业认同度比具有硕士和本科及以下学历的高校教师要高(见表4),但不同学历水平的高校教师职业认同度无显著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职称高校教师职业认同存在显著差异(见表5)。整体来看,教授在总体职业认同上得分最高,其次是副教授、讲师和助教。在职业认同诸因素中,不同职称高校教师职业情感上表现出极显著差异性,在职业技能上存在显著差异

经过LSD事后多重比较发现,教授与助教、讲师的职业认同存在显著差异。在职业情感上,助教和副教授、教授间存在显著差异,讲师和副教授及教授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职业技能上,教授和助教及讲师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职业意志上,助教和副教授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三、讨论。

(一)高校教师职业认同状况。

总体来看,高校教师职业认同程度较高,这与国内外对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结果基本一致。魏淑华(2006年)研究发现,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较高。于慧慧(2006年)调查结果表明,湖南省小城市中学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是基本认同的。杭州市李呜研究发现,杭州市中学青年物理教师职业认同度较高。彼亚得(Beijaard,D.)对30名教师职业认同进行研究后得出结论:“教师当前对职业认同的感知是积极的。”。

(二)教师职业认同存在显著的年龄和职称差异

不同年龄段的高校教师职业认同存在显著差异。整体上看,20~29岁的高校教师职业认同的各个因素上得分都是最低。40~49岁之间的高校教师得分最高。这与国外的研究成果基本一致。彼亚得的研究表明:在职业生涯初期,教师职业认同程度相对较低;随着服务年限的增长,教师职业认同的感知趋向积极。

20~29岁年龄段的高校教师,刚刚参加工作不久,虽然工作热情与积极性较高,精力较为旺盛,但缺少教学经验,还在慢慢适应这一角色,对自己各方面不太自信,加上晋升和经济方面的压力,对职业认同感相对较低。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认为40~49岁是一个人职业生涯的成熟阶段,随着子女的成长、工作能力的逐渐提高,个人把自己从事的职业当作事业追求,因此这时的职。

认同得分相对较高。40~49岁年龄段的高校教师对生活、工作的努力程度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回报,而且通常在这个年龄段一个人的职业定位已经很明晰了,不会有太大的改变了,他们对职业的认识更加深刻理性,因而职业认同度高。相对于40~49岁的高校教师而言,50岁以上的高校教师职业认同度虽然比较高,但有微微下降的趋势,可能是因为其缺乏继续发展的支撑,职业生涯开发开始出现停滞或因计划退休而面临困境,究其根源可能在于缺乏自身动力和激励机制。这一现象值得注意,学校应采取措施,加大对这一阶段高校教师的引导和关心。

不同职称高校教师职业认同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与魏淑华的研究基本一致。总体看来,高校教师职业认同度有随着职称的提高而上升的趋势。教授的职业认同度比助教和讲师高,而助教和讲师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在职业认同诸因素中,不同职称高校教师职业情感上存在显著差异,在职业技能上存在显著差异

由于职称是对教师教学成绩、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的某种肯定,是衡量教师学术水平和学术成就的重要标志,也是一种荣誉和地位的象征,且与工资、津贴等物质待遇紧密相关。职称越高,工资也越高,个人在学校和社会上的地位、影响,受领导的重视程度也会提高。因此,随着职称的提高,高校教师职业认同度呈现上升的趋势。

教授有比较丰富的工作经验、学术造诣以及专业技能,因此在工作中得心应手,更适应高校工作,他们在学校地位高、报酬高,受领导重视程度也高,因而有强烈的自豪感和成就感。而副教授和讲师承担着大部分的生活、工作压力,报酬不高,受重视的程度也不高,因此相对于教授而言,职业认同度稍低。助教由于工作时间短,工作经验不足,资历不够,容易被忽视,因此职业认同度最低。

四、结论。

通过研究可得到以下结论:(1)高校教师职业认同总体水平较高;(2)在高校教师职业认同的各个因素中,教师职业期望的认同明显高于职业认识、职业技能、职业情感,而对职业价值观的认同度最低;(3)女性比男性的职业认同程度要高,但并无显著差异;(4)教师职业认同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高校教师职业认同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提高,20~29岁年龄段的高校教师职业认同上得分最低;(5)教师职业认同存在显著职称差异,随着职称的提高,高校教师职业认同度呈现上升的趋势,教授在总体职业认同上得分最高,其次是副教授,再次是讲师和助教。

五、启示。

职业认同是一个复杂的、个体多种角色动态平衡的过程,是教师自我形象与教师必须遵循的各种角色之间的动力平衡过程。历史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和文化因素都会影响到教师职业认同。本研究显示:高校教师职业认同总体水平较高,但年轻教师已有较明显的职业认同淡化现象,而职业认同淡化是导致工作倦怠的众多因素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因此,如何提高高校教师职业认同度就是教师教育、教师管理、教师生涯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问题。

研究发现,在高校教师职业认同的各个因素中,教师职业期望的认同明显高于职业认识、职业技能、职业情感,而对职业价值观的认同度最低,由此可见,职业期望在高校教师职业认同度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维克托·弗鲁姆(Victor H.Vroom)于1964年在《工作与激励》中说到,期望是人对某一目标的渴望,这个目标在尚未实现时,表现为一种期望,取决于目标价值(效价)和期望概率(期望值)的乘积。一般来说,目标效价和期望值都很高时,才会有较高的激励力量;只要效价和期望值中有一项不高,目标的激励力量就不大。在高校,青年教师由于刚刚参加工作,各方面条件都不如职称、资历高的教师,因此要建立对青年教师的合理、有效的长效激励机制,比如:科研激励制度建设需体现多层次激励,激励手段应多元化和动态化,以满足年轻的高校教师职业生涯相应阶段的需要。并力求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等。

此外,我们还可以帮助教师提高自我认识,努力寻求自我实现,增强教师自身成就感,加强其对工作本身的认同,另外家庭、学校、社会也要给予高校教师充分的支持,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各种竞争、挫折、压力,升华其职业意义。

(责任编辑 张向凤)。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