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湾石油与中国的能源安全

;自1978年推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的日益溶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年来,中国的GNP年均增速接近10 %。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造成能源需求迅速增长。但中国的现实情况是,能源的发展滞后于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生产手段落后、运输能力不足、浪费严重等使能源生产不能满足经济建设需求的日益突出。电力、煤炭、石油能源供应全面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这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能源——其中特别是石油——供应短缺问题更为突出。1993年起,中国已成为石油纯进口国。预计未来15年里,中国不得不在努力挖掘和利用本国石油资源的同时,不断开拓国际石油市场,对外石油依赖程度加深已是必然趋势,而海湾石油将是中国必须倚重的主要外来油源。一、中国能源形势严峻 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决定了能源具有超越一般商品的特性。能源供应国家安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欧美国家都将能源供应的安全问题提高到国家安全的地位加以考虑。第一次石油危机以后,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大量的石油储备,以防不测。但中国只是近年来才开始从战略高度重视这一问题。 从看,几十年来中国石油从无到有其发展不谓不快。70年代以来,中国石油工业保持着稳定发展的态势,除保证国内供应外,有限的石油贸易则保持了出大于进的格局。可以说,1993年以前,中国石油生产基本上是自产自销,没有战略储备,从全国规模来说也不存在对外依赖问题。但此后,随着经济建设的规模加大和速度加快,加之石油资源的拥有量相对不足,石油生产和供应越来越跟不上需要,中国开始进入石油纯进口国行列,且对外依赖程度有逐渐加深趋势。 毕业论文 根据国务院制定的《国民经济和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未来15年内,中国国民经济仍将持续以较高的速度发展。一般认为,GNP要保持10 % 左右的增长速度,石油消费就必须以6 %以上的速度增长,但"九五"期间,我国石油产量的增长率据估计不会超过1.5%。这意味着国内石油的供求矛盾将进一步加剧。据国家有关部门和能源机构预测,如按GNP年均增长率8—9 %,能源弹性系数为 0.5左右,到2000年中国石油需求量约为2亿吨,而预计到2000年中国可生产原油1.75—1.8亿吨,供应缺口达2000万吨以上。1国外对中国未来石油需求的预测也显示出形势的严峻性 日本《能源经济》载文认为,如果中国的GNP按年均10%的速度递增,那么,到本世纪末,中国石油需求量将达到400万桶/日,而同期国内石油产量只可能达到 300万桶/日,每天将有100万桶的缺口。2 《国际石油经济》文章认为,中国的GNP在"九五"期间要保持10 %的增长速度,石油消费必须以6 %—7 %甚至更高的速度增长。到2000年,中国石油需求量将达到2.2亿/年,而同期的石油产量约为1. 55亿吨/年,缺口将达7000万吨/年。3 另据美国《油气杂志》载文估计,2000年?/ FONT2005年间,中国石油需求年均增速将达4.4 %,按此速度,2005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将达500万桶/日(约26亿吨/年)左右,其中缺口将达到200万桶/日(1亿吨/年) 以上。4 届时,中国对外来石油的依赖程度将可能高达38%以上。壳牌中国石油开发公司估计是,到2015年,中国石油的日进口量将超过700万桶,接近美国的进口量。5 而根据美国能源部的近期预测,到本世纪末,中国石油消费量将达 460万桶/日 到2015年更将增至 1050万桶/日,届时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赞国。6。

毕业论文 以上各方的预测结果虽有一定的差异,反映出对中国未来石油供需情况的评估不尽相同,但中国将越来越多地依赖进口石油却是各方一致的看法。二、海湾石油中国未来石油进口的主要来源这主要是由以下两个因素决定的:1、与其它产油区或产油国相比,海湾地区具有资源基础、产量及产能等诸多方面的优势,未来仍将是世界石油供应的中心。该地区是世界上石油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其储量占全球已探明石油储量的65 %左右。受国际市场石油过剩及OPEC "限产促价" 战略的,目前海湾地区油田开工率估计仅为60%左右。因此,其产油能力尚有较大潜力可控。该地区目前的原油产量约相当于全球产量的 30 %,能源专家预测,今后l0 年,世界石油需求总量的近50%将由海湾地区提供。7 沙特阿拉伯前石油和矿产大臣、 OPEC前主席亚马尼在 1995 年瑞士温特图尔国际研讨会上发表题为 "石油的全球作用一一展望2005 年" 的演讲中指出,倘若伊拉克的石油因种种原因不能保证大量出口,倘若里海石油进入主要西方石油市场的时间比预计的要晚得多,那么世界石油供应的增长只有仰仗两大来源, 即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这两国的石油资源有能力满足需求。上,沙特的已证实储量能够维持两倍于目前水平的年生产率,科威特则是二倍。换言之,仅这两国的储油量就足以供应2005年以前全世界所需增长量的 85 %左右。2、在对能源的需求稳定增长的同时,世界范围的能源资源在萎缩, 但海湾地区以石油经济为主的产业优势在21 世纪仍将持续。据亚马尼领导的全球能源中心估计,全世界的石油需求在2005 年前的这段时间将有20 %的增长,同时石油在主要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重将不会有大的变动,而除中亚和中东之外,非OPEC成员国的石油生产2000年后有下降趋势。

毕业论文 中亚的里海地区被认为是未来世界的 "第三大能源中心",从石油供应的安全角度和来源的地缘多元化考虑,参与开拓和引进里海石油资源理应列人中国重点战略目标。但里海石油要源源不断地流入国际石油市场尚需时日。首先,里海的地位问题至今悬而未决,这一问题不解决,将有可能使该地区的能源投资陷入风险之中。其次,必须铺设输油管道才能把里海石油运送出去,这不仅需要大量的投资和较长的建设周期, 而且管道运输走向的选择更是具有浓厚的地缘冲突色彩,而这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将困扰该地区石油的大规模开发和生产。英国牛津研究所认为,里海石油生产的起飞将十分缓慢。按照非常乐观的估计,2010 年整个里海地区日产原油 350 万桶以上, 仅相当于挪威 1998年初的生产规模。8 亚马尼也认为,里海石油进入主要西方石油市场的时间要比预计的晚得多,出口量也将比预期的要低。中国已于去年与哈萨克斯坦政府正式签署了建设从哈萨克斯坦通往中国新疆石油管道的协议,但其意义并不在于协议本身,也不在于目前,而在于更远的将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里海石油不可能取代海湾石油的地位。 因此, 至少到下世纪初,国际市场的需求和非 OPEC 国家石油供应之间日益增大的缺口,只能依靠以海湾产油国为主的OPEC逐步增加石油产量来填补。根据OPEC 目前的生产规划,到本世纪末,它只要动用不到90%的生产能力即可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同样,未来中国进口石油中的绝大部分也将来自海湾。事实上, 据海关统计, 早在1993年,阿拉伯国家一主要是海湾国家一提供的石油已占中国原油进口的46?07 % 。业内人士估计,去年中国进口的原油,大约60 %来自中东地区。 另据美国 《油气杂志》预计,到2000年和2005年这一比重将进一步上升到77%和92 %。9三、 中国开展同海湾地区石油合作的优势、机遇及面临的挑战。

毕业论文 中国海湾国家进行石油合作具有自己的优势。其主要表现在:1、中国海湾诸国乃至中东所有的国家都保持着良好的政治关系和有着良好发展前景的经济贸易基础。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前外长钱其琛 1997年12月在访问中东王国并会见阿拉伯联盟秘书长马吉德时全面地概括了中阿之间的友好关系。他说:"首先,我们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其次,中阿加强对话,密切磋商,中国与许多国家建立了磋商机制。第三,我们有条仵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促进共同发展。阿拉伯国家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在世界上是一支重要的力量。中国在市场和资源方面也拥有优势,双方合作领域广阔,前景美好。第四,在国际事务中,中阿可以进行很好的合作中国愿意同阿拉伯国家在联合国等国际场合加强协调与合作,在国际事务上互相支持与配合。所以,中阿合作是发展中国家联合努力的一个组成部分"。 近年来,由于美国在介入中东事务时频频采用双重标准,其主导的和平进程又长时间停滞不前,海湾国家对美国的中东政策越来越不信任,而对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并在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的中国的期望越来越大。"中国海湾国家的朋友这样一种印象越来越深,海湾国家开始在政治和经济两方面迅速接近中国"。10 这种良好的关系将有效地促进双方在能源方面的合作。2、中国既拥有充足的外汇准备,又是一个巨大潜力的石油消费市场,且对进口海湾石油持积极态度,这对急于扩大石油出口市场的海湾国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受当代国际政治和经济情势变化的影响,去年以来国际石油价格一直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这对石油收入占总收入2/ 3以上的大部分海湾国家的经济来说将产生重大的影响。促使油价下跌的因素之一是,亚洲国家普遍受到危机影响,经济发展速度减慢,对海湾石油的需求减少。较其它亚洲邻国而言,中国受金融危机影响程度较轻,中国目前仍保持着较高的发展速度,国内能源需求继续呈上升势头,且确保中东石油供应已成为重要的国家战略目标。这一切对急于扩大石油出口市场的海湾国家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3、海湾国家近年推出的新能源战略有可能打破其石油生产﹑运输和加工领域多年来主要由欧美和日本等少数发达国家投资的固有格局,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其它新兴工业国家开拓海湾石油市场提供良机。为了改变油价波动带来的被动局面和适应世界能源市场的需求和变化,1996年以来波斯湾各国开始对能源战略进行调整,从以出口原油为主逐步转向建立勘探﹑开采﹑提炼和运输一体化的完整的石油工业体系。其中包括:1﹑扩大石油生产能力,提高产量。(勘探新油田﹑扩大开采规模﹑更新设备和技术,如以先进的水平开采技术取代陈旧的垂直开采)2﹑提高炼油能力。具阿拉伯石油投资公司的一项研究报告称,阿拉伯产油国近年内将投资381亿美元建立和改造石化炼油项目,其中235亿美元将用于形成新的石化生产能力。这一庞大计划一旦完成,阿拉伯国家的炼油能力将在现在每天约600万桶的基础上成倍成长。3﹑有计划地与国外在勘探﹑开采﹑加工﹑运输和炼油厂。这一战略思想的出发点是:通过建立合资炼油厂将产油国和消费国的利益结合起来,即使用产油国的原油,在生产国推销石油产品。这样,产油国有了稳定的销售市场,消费国有了稳定的供油基地。一些消费国,特别是亚洲地区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新兴工业国还可以利用海湾产油国雄厚的财力资源改造陈旧落后﹑不符合环保要求的炼油厂设备。目前海湾产油国参与亚洲石油精炼设备的项目规模总额已超过145亿美元。

毕业论文 海湾国家推出的这些新的战略举措,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开拓海湾石油市场提供良机。对中国而言,海湾石油开采成本低,石油油质好,单位产出高,理应成为中国参与海外经营活动的重点地区。中国石化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实力雄厚、技术先进,在国际上有一定声誉,在同中东国家打交道方面有自己的优势,完全有能力参与这方面的竞争。如 1992年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曾在竞争科威特艾哈迈迪炼油厂重建项目中,一举击败美、英、法、日、韩等九家著名公司中标,并按期以出色的质量完成了这项工程。为中国赢得了荣誉,并为双方日后进行更多的合作打下了基础。近几年,中国石油公司积极实施跨国经营战略,对赴海湾国家投资经营的热情升温。1997年10月,中国已同伊拉克签订了联合开发伊拉克中部阿赫达1油田的两项协议。另外,中国和伊拉克、伊朗、科威特等海湾国家正在进行联合勘探,实施合作开发本国及国外石油的计划。中国还准备同英、法、俄三家石油公司共同开发伊拉克的拉菲丹油田。同欧美国家相比,中国海湾国家石油领域的合作只能说是刚刚起步,这方面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对海湾国家而言,中国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人才和劳力资源充沛且相对便宜,政府还提供诸多优惠政策,到中国投资有利可图。总之,加强中国海湾地区的石油合作既有利于缓解我国石油的供需矛盾,又顺应海湾地区产业结构的特点和对外经贸合作的总趋势,前途是光明的。当然, 中国也面临诸多方面的挑战:1、世纪之交,各国为下一世纪能源安全而展开的世界石油争夺战已经拉开序幕,对中国利用国外能源形成压力。中国将不得不参与同业洲及欧美国家的激烈竞争。 毕业论文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