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学生

作为教师,每个人都希望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只不过有的人在有意识地靠近学生、主动地去了解他们,有的人却意识淡漠,没有真正的重视了解学生的重要性。另外,学生是有着不同侧面的不断生长的个体,怎样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哪些方面以及了解学生的目的也大不相同。况且,“了解学生”的含义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着变化。

过去我们也讲要了解学生,但是在传统教育观念下,其实很难真正做到了解学生。因为我们过去只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不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情感态度。很多时候,学生学习音乐时结果的产生都是在教师的讲授而不是对音乐的体验下获得的,这种“灌输式”的学习方法既违背音乐学习的规律,更忽视对学生感受表现以及创造能力的培养。

现在,无论从广义上讲的了解学生还是针对课堂教学提出对学生了解,都要求我们要真正做到吸取传统教育观念下忽视学生学习时的主体地位的教训,改变在教学中“一言堂”的习惯,关注学生学习时的感受,尽快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那么,具体教学中应该从哪些方面做起呢?。

一、关注学生学习过程

在学习过程了解学生

课堂教学教师提供了了解学生的一个最好的平台,关键是我们怎样利用这块平台不失时机地去了解学生。在了解学生方面有一定经验的教师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在教学中要多“问”,通过设问,真正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交流等互动环节,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生活经验的积累情况,了解不同学段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关注的热点等等,所有对学生的这些了解都会变成我们以后教学的重要经验而反过来促进我们教学

新的教育观和知识观都特别强调方法与过程,而音乐的学习更需要尊重其特殊规律和学习方法。音乐的学习不能是结果式的。应该是过程式的。没有过程就没有体验,没有过程就没有实践,没有过程也就失去了了解学生的机会。同时,在过程中还要渗透方法,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要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在情感的体验中学习音乐。这样,学生的反映才是客观真实的,教师也才能对学生有比较真实具体的了解

下面举一个实例:

小学三年级欣赏教学《春》,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第一乐章(人民音乐出版社教材)。

第一次听课,教师在欣赏教学时,总是习惯于把音乐表现的内容、形象等告诉学生

教师:下面这段音乐表现的是小鸟在歌唱,你们能感受到吗?(欣赏音乐)。

其实,教师这样设问的潜意识就是要让学生知道这段音乐表现的是小鸟在啼鸣,如果学生知道了,教学目的就达到了。至于学生应该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教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这种感受却被教师忽略,虽然教师也对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但实际上,这样的设问已经没有什么意义,这样的教学还停留在把音乐当做知识“讲授”出来的水平,与新课改理念格格不入,

通过与教师的交流、研讨,结合课标理念,我们教师提出了要求: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自己发挥想象来感受音乐形象。

第二次听课,教师是这样进行的:

教师:听到下面这段乐曲,你能听出来音乐表现什么的吗?。

学生1:小蚊子在跳舞。

学生2:风吹树叶。

根据音乐具有模糊性和多解性的特点,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发挥想象,这样的教学似乎无可非议。但就这节课来说,我们觉得还不够。因为这里缺乏的是方法的渗透以及由此带来的不高的欣赏质量。

课程改革以后,为了在教学实践新的教育思想,如尊重学生、师生平等、鼓励学生等,有的教师就不敢对学生进行恰当而真实的评价,不管学生如何回答,都是“很好”、“你真棒”。对于学生“好”在哪里,“棒”在哪里却只字不提,教学评价空泛而没有针对性。再加上音乐本身的艺术特点,学生在回答时,即使再不着边际,教师也不敢评价。这些都是对教育理念的片面理解,这种虚伪而夸张的评价尤其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健康成长,是和“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思想相背离的。

音乐教学中,对于音乐形象的感受,虽然没有标准答案,但还是有一定的取向和范围约束的。越接近这个取向和范围的核心,听赏的质量就越高。

基于上述的想法,我们教师一起,对教学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教师:春天里都有什么声音?你们模仿一下,

学生:雨声、鸟的叫声、流水声、风吹动树叶的声音等等(学生模仿)。

教师:听到这样的声音,老师仿佛真的置身于生机勃勃的春天里。刚才大家模仿了鸟的叫声,你们想听听真实的鸟的叫声吗?(放鸟的叫声的录音)你们都听出了什么鸟在叫?。

学生:杜鹃、燕子……。

教师:(播放唢呐曲《百鸟朝凤》片段)听这段唢呐曲,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想到了什么?。

学生:用唢呐模仿的鸟的叫声,我们仿佛看到许多小鸟在自由歌唱的热闹场面。

教师:作曲家经常用乐器来模仿自然界的声音,听到这样的声音,就会让我们产生很多的想象。再听听这段音乐,你们又听出了什么?。

(播放《春》中表现“鸟语花香”的段落)。

学生我们听到了用小提琴模仿的鸟的叫声。

教师:刚才我们听到的是乐曲《春》的一段,谁能总结一下,作曲家在这段音乐中是怎么表现春天的?。

学生:作曲家用音乐模仿鸟的叫声,通过鸟的叫声我们就会想到春天。

教师:这样的方法在音乐我们会经常遇到。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领会到了音乐形象,还对音乐是怎样表现和为什么这样表现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而且学生会把这样的一种欣赏经验迁移到对其他音乐作品的欣赏过程中。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较,这样的教学注重了过程和方法,符合新课标中“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

试想,如果没有对学生了解,上述的教学过程是不可能被设计出来的,即使设计出来,教学效果如何,学生能否达到预设目标,教师也是心里没底。反过来,如果没有这样的过程,对学生的这些了解也不会这样具体。这也是我们教学中要了解学生的意义所在。

二、多设计教学实践活动。

在活动中了解学生

教学了解学生,主要是对学生的认知结构、实践能力、学习态度等三个方面的了解,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了解又主要依靠教学中的各种实践活动。在当前教学中,教师对于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在。

实践活动中感受音乐、体验音乐表现音乐有为难情绪。尤其小学高年级以上,活动越来越难设计和组织,学生表现欲望不高,参与不主动等都是困扰我们一线教师的难题。但是,有一点可能也被许多教师所忽视,那就是不了解学生实际能力,造成活动难度和水平忽高忽低。结果学生不是觉得活动太难了,怕表现不好而出丑,就是活动难度低,学生觉得很幼稚,不屑于参与。再加上在设计过程中目标不明确、缺少情景的创设和情感的铺垫,许多活动都变成了形式和闹剧,结果造成有些教师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产生了畏难情绪。如果这一问题不解决,《课程标准》提出的“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这句话就会变成一句空话,音乐课的课程改革也难以落到实处。所以,了解学生的实际能力,再结合教学内容,找准学生参与的切入点,课堂教学才会变得生动有序,充满活力。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在活动中观察和考察学生的实际能力呢?首先,实践活动是前提。教师要根据音乐学习的特点、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年龄特点及学生认知水平来设计实践活动。要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主动去体验、感受、探索、表现,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学生活动的同时也就是教师了解学生实际能力的最佳时机。

还以《春》为例:

《春》中有一段是表现潺潺流水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教师:同学们。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

(放流水的录音)。

学生流水声。

教师:刚才那一段音乐是作曲家通过用音乐模仿鸟的叫声描写春天的。如果音乐想描写流水,该怎么办呢?。

学生:用乐器模仿水流动的声音。

教师流水叮咚。似乎可以用乐器来模仿,但和模仿鸟的叫声相比,用乐器来模仿流水声还是不如模仿鸣叫效果逼真。流水除了声音还有那些特点?作曲家怎样用这样的特点来描写流水呢?大家讨论一下。

学生流水具有波动的特点。

教师学生能用动作模仿一下水流的波动吗?。

(学生单独做动作模仿水的波动)。

你们能用几个人的组合来模仿水的波动吗?。

(学生经过研究后确定了表演方案,然后8位学生站成一横排,每人的手臂分别搂住左右两人的脖颈,然后随意下蹲或起立,流水的波动样子便呈现出来了。)。

教师:这几位同学真聪明。他们的表演多形象啊!我们听一段音乐,同学们随音乐用手划旋律线。请一位同学到前面在黑板上画出旋律线。

(放描写流水音乐)。

教师:你们刚才听到的音乐旋律线是什么样的?听到这样的音乐你们能感受到什么?。

学生:波动的。我们感受到水的波动,想到小河的流水

教师:同学们能跟随音乐一起用动作表现水波吗?。

(学生音乐,结合刚才创编的动作来表现流水。)。

教师:谁能告诉大家,音乐家在这里是怎样表现流水的?。

学生流水是波动的,作曲家就用波动的旋律来描写流水

这段教学设计中,用集体的形式来表现水的波动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挑战性。设计时我们心里也没有把握,因而设计了几种应急方案。但实际教学告诉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通过讨论研究是可以完成这一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的,而且学生能找出几种不同的表现方案,

教学过程中,我们特别关注了学生在创编“流水”动作的过程中的表现,发现学生没有为难的情绪,创编过程非常自信而有热情,说明这个实践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合适的。而且在边听表现流水音乐边表演流水的波动时,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特别地吻合,学生的表演对于学生理解音乐形象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这让我们想起一部分教师在设计实践活动时总是引不起学生的热情,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应该认识到:学生不愿意参与到教学中来,原因不在于学生,而在于教师教学设计,在于教师学生了解程度,

以上论述的都是在课堂上如何了解学生。其实要“了解学生”,还有一个更好的、也是更直接的途径,那就是让学生写课后感。通过课后感,可以知道学生是否喜欢这堂课的教学,知道学生最喜欢的是哪一个环节,能听到学生教学的反馈意见。例如在上完《春》这节课后,我们马上让学生写了课后感。读着他们的课后感,我们学生的进步和成长感到欣喜,为他们表现出的对音乐的喜欢和对大自然的热爱而感动。

我们应该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积累经验,包括从不同侧面去了解学生,以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水平,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展现出新的光彩。

曹跃东 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 学生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