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发展境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依据

内容提要:以何种理论作为一国境外直接的依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在当代世界、国际国际投资运动中所处的地位。作者认为,在中国境外直接投资中,应该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竞争,同时,必须对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资本投入和技术投入,使其由简单劳动密集型转化为智力劳动密集型,从而实现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换。

在经济生活国际化蓬勃发展的格局中,吸引外商来华投资和积极发展境外投资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根据中国现阶段具体国情,适时适度地开展境外直接投资,不但无妨国内经济发展,反而有助于将国民经济运行纳入内外双向循环的良性轨道,将中国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的调整优化进程置于更广阔的国际空间,并将促进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增强和企业组织的创新。

一、比较优势理论渊源及其内函发展。

比较优势是指两个或多个主体在某些特定方面相比较而显现出来的相对优势性。比较优势论原是运用在领域的理论,其最早的雏形是英国著名家大卫。李嘉(D.Ricardo)提出的“比较论”。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不限于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企业之间存在着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比较成本论的科学性在于它揭示了一个客观规律,无论是生产力水平高或是低的国家,按照比较优势的思想参加国际分工和贸易,都可以得到实际利益。这就为世界各国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必要性作了理论上的证明,这也是长期以来它一直作为国际贸易理论基础的原因。

比较成本论的基础上,瑞典经济家赫克歇尔(E.Heckscher)和俄林(B.Ohlin)提出了“要素禀赋比率理论”,进一步从生产要素比例的差别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发生机制。该理论突破了比较成本论的某些局限性,认为比较成本差异不仅来自于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而且来自于生产要素比例的不同。由于不同的商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比例,而不同的国家拥有的生产要素和资源状况相对来说是不同的,各国在生产那些能较密集地利用其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时,必然会有比较利益产生。因此,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能利用本国充实要素的产品,以换取那些需要较密集地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即“进口的是使用高昂生产要素比例大的商品,而出口的是使用低廉生产要素比较大的商品”。赫克歇尔和俄林较好地解释了比较成本与国际分工的决定要素问题,阐明了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资源禀赋要素储备比例的差别,补充和发展了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因此被视为国际贸易理论的主流。但是,要素禀赋比率理论仍然是建立在一系列严格的假设基础上的,包括要素国际间不能流动、规模报酬不变,要素质量相同、实行自由贸易等,这些假设条件与现实经济仍有严重背离,因此其难以全面地、科学地解释当代国际贸易格局。

随着交往的深入发展,国际贸易理论国际投资理论逐渐出现了相互融合的趋势。人们逐渐认识到,贸易和投资实际上是同一国家对国际化经营方式的不同选择。各国之间进行经济交往既可以商品、劳务的国际贸易为形式,也可以生产要素国际移动为形式。如果这两种形式的国际流动都没有障碍,那么它们会按照各自活动目的自由地进行;但如果其中一种形式的国际活动存在障碍(例如贸易障碍),这种活动的动机就会转化成另一种活动形式如直接投资)而出现。在现实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国际间是可以流动的,并且贸易的发生也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因此将国际贸易比较优势原理运用于境外投资方面,以开辟发挥比较优势的新渠道,就成了一种必然的、合理的选择。这里讲的境外直接比较优势,是指投资国在经济发展程度、生产技术水平、国际能力、生产要素禀赋与配置、投资政策与支持等方面,与东道国进行综合比较所反映出来的相对优势一国利用比较优势发展境外直接投资,往往能获得较高的投资效益。当然,将比较优势论引入境外直接投资领域,必须改变生产要素不能跨国移动、规模报酬不变、无任何贸易限制等假设条件,使其与现实经济情况相吻合。

二、境外直接投资比较优势的主要特征。

(一)境外直接投资比较优势具有层次性。

发展境外直接投资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而其比较优势也往往表现在多个层面。从国家层面看,比较优势表现为一国境外直接投资宏观上与其他国家相比所具有的优势,包括一国经济、科技、发展水平,生产要素的丰裕程度,境外投资的政策法规体系等,其构成一国境外直接投资宏观层面的支持系统。从产业层面看,境外直接投资比较优势表现为母国某产业与东道国同类产业相比所具有的优势。产业优势本质上是一种“组合优势”,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内优势企业的组合关状况,通过将单个企业的分散优势转化为产业整体优势,就能扩大一国境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经济空间。从微观层面看,比较优势表现为母国的投资主体与东道国投资主体相比所具的的优势,包括投资主体的资本实力、技术力量、产品知名度、商业信誉等,其构成境外直接投资发展的基础。比较优势的这三个层次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各个层次比较优势的有效组合才能形成一国境外直接投资的组合优势

(二)境外直接投资比较优势具有相对性。

这种相对性指境外直接投资比较优势是在一定时间和条件下相比较而言的。它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时间范围的相对性,即比较优势只是相对于某一时段而言,随着时间的推移,客观情况不断发性变化,一个国家或一个行业所具有的比较优势也会发生消长变化,如果不能适时利用比较优势并使之转化为国际竞争力,就可能丧失原有的相对优势地位。这一点说明抓住投资机会的重要性。二是比较对象的相对性,即一个国家或一个行业的比较优势是针对某个东道国或某个行业相对而言的。如果比较对象发生变化,原来的优势可能会转化为劣势。这一点说明正确选择投资国别和项目的重要性。在世界范围内,从不同国家的企业总体实力对比上看,发达国家企业具有更大的优势。但如果深入到具体行业看,不同国家的企业则又可能各有所长,从而各自具有自己的相对优势。在跨国投资领域,由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同国家的企业进入不同的东道国市场,企业优势对比的这种相对性也就更为明显。例如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跨国企业在进入发展程度更低的国家时,其密集使用劳动和规模较小的生产技术,就可能比发达国家先进但密集使用资金的技术更受欢迎。

(三)境外直接投资比较优势具有潜在性。

这种潜在性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行业拥有的比较优势不会自动转化为经济利益,只有在境外直接投资过程中通过转变为国际竞争力或竞争优势,才能有效地实现其比较利益。换句话说,即使一个国家或一个行业在某些方面拥有比较优势,也不一定能获得竞争优势。但是,不能因此而否定比较优势的作用,因为竞争优势的获得往往是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比无比较优势的产业更容易获得竞争优势。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要素禀赋状况决定了其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在境外直接投资发展的一定阶段,发展中国家只能以此为基础来谋求竞争优势,而不能脱离这一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发展,发展中国家的要素禀赋状况必然发生变化,资本和技术这两种生产要素由于不断积累而变得丰裕起来。这时,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便由过去密集型产品生产逐步转到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