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针疗法在40例玫瑰痤疮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摘 要 目的:观察火针疗法在治疗玫瑰痤疮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40例玫瑰痤疮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口服中药治疗面部左侧皮损采用火针治疗,1次/周,同时外用百多邦,2次/d;面部右侧皮损单用百多邦。

疗程4周。

比较患者双侧面部治疗效果。

结果:火针治疗侧有效率为100%,对照侧为62.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 玫瑰痤疮 火针疗法 疗效分析   中图分类号:R245.316; R27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533(2017)19—0052—03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fire needle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40 cases of rosacea   DING Xiaojie*, JIANG Pei, YU Jing, ZONG Shufang, ZHANG Qi, BAI Zhifang**[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 Jiangsu Seco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the Second Hospital affiliated to Nan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27,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fire needle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rosacea. Methods: Forty cases of acne rosacea patients were selected as a research object and they were treated with or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facial lesions on the left side of the face skin were treated with fire needle therapy once a week and baiduobang twice a day, while meanwhile the facial lesions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face skin with baiduobang only. The course of treatment was lasted for 4 weeks. The effects of bilateral facial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efficiency was 100% in fire needle treatment versus 62.5% in the control group (P   同时,患者的左侧面部治疗组,联合火针治疗,暴露患者左侧面部皮损部位,选好进针点,常规消毒后用毫火针(规格0.3×13 mm,无锡佳健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在酒精灯上烧红甚至发白之后,垂直快速点刺皮损顶部。

皮损红斑及扩张的毛细血管,以烧红的毫火针针尖点刺皮损,出现白点为宜;若皮损丘疹脓疱,进行稍用力点刺并加以适当力度的挤压,清除掉分泌物、脓栓和脓血。

在进行点刺时,都应先浅后深,深度尽量控制在1 mm内。

术后,给予患者百多邦(莫匹?_星软膏,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外用,2次/d。

治疗后的第1日嘱病人忌面部火针皮损处蘸水,一般治疗后第2日开始结痂,结痂期勿用手抓,让痂壳5 d左右自行脱,若痂壳掉后皮损未消失则再次治疗

7日1次,4次为1个疗程。

患者右侧面部为对照组,仅外用百多邦软膏。

1.6 疗效判定及标准   由同一位有经验医师根据治疗前后保存患处照片进行效果评价。

评估红斑和毛细血管扩张的严重度,统计患处炎性病变(丘疹脓疱)的数量[4]。

红斑严重度分无、轻、中、重四级(分别记0、1、2、3分):轻度是指仅有轻微红斑,分布在面部中央,或散在分布于整个面部;中度是指有明显红斑,分布在面部中央,或散在分布于整个面部;重度是指严重的红斑病变,波及整个面部

毛细血管扩张严重度分无、轻、中、重四级(分别记0、1、2、3分):轻度是指少量小血管(直径不到0.2 mm),面积不到整个面部的10%;中度是指大量小学管或少量大血管(直径大于0.2 mm),面积为整个面部的10%~30%;重度是指大量大小血管,面积超过整个面部的30%。

丘疹脓疱数量计分:0分是指无丘疹脓疱;1分是指丘疹脓疱数目1~19个;2分是指丘疹脓疱数目20~39个;3分是指丘疹脓疱数目≥40个。

计算疗效指数的公式是:(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根据玫瑰痤疮治疗效果评分标准[5],痊愈是指疗效指数达100%者,显效指疗效指数在75%~99%之间者,好转指疗效指数在50%~74%之间者,无效指疗效指数不到50%者以及皮损未改善甚至加重者。

临床总有效率=(痊愈+显效+好转)/总例数×100%。

1.7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采用 SPSS 17.0软件进行整理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采用χ2检验,P医学对玫瑰痤疮的认识认为其发病机理是肺胃积热而又复感风热之邪,导致血瘀凝结而引起酒糟鼻。

笔者于长期临床诊治实践中更进一步领悟到,玫瑰痤疮的主要病机在于湿热内蕴而外邪郁于三焦,使其无法泄越而外发肌肤。

三焦的主要作用是总司机体气化,《内经》中云:“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也。

”若湿、热、火、毒等诸邪内蕴,引起三焦气机受阻,导致机体气化失常,使外邪进一步郁于三焦而不能得到恰当的疏泄,从而逐渐形成病理恶性循环,最终外发于颜面部形成酒糟鼻。

故而,笔者认为对本病的治疗不能够只是针对肺胃中的积热,而是更应该使三焦中的湿热得以宣泄。

本研究方剂中的石膏、黄芩、桑白皮均有清肺胃积热的作用,黄连除了起到清心、除烦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清肺胃中的实火;柴胡和黄芩能够清肝胆中的火毒,黄柏、泽泻和滑石具有宣泄下焦湿热作用,栀子能清三焦火邪、凉血解毒,生地黄有滋阴、凉血之功效。

本病由于湿热火邪内郁不得宣泄而上蒸于鼻、颜面部致病,因此方剂中采用赤芍、紫草、当归、川芎,发挥它们凉血、活血、养血、化瘀的功效;加入生甘草的目的,除了可清热解毒之外,还能调和诸药。

采取上述诸药合用,使得肺胃积热消解,三焦湿热宣泄,不再上蒸面部,脉络气血和畅。

治疗侧同时应用火针疗法,其具有针、灸双重功效,在针刺与温热的双重刺激下,可促进脉络气血运行,使正气充盈;同时有利于脓毒的排出,引导毒邪向外发散,从而起到行气活血、祛邪排毒的功效。

通过观察火针治疗局部的红外热象图,研究者发现火针治疗可使皮损区域的温度得到显著提升,有研究报道[7],其有利于尽快消除、缓解病变部位的组织水肿、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渗出等病变,能促进血液循环,使局部新陈代谢更为活跃,有利于受损组织细胞的恢复。

可见,火针治疗确能促气血运行、温通经络、扶正驱邪。

另有临床研究报告称[8],火针治疗能调节皮损局部组织中白细胞数量,如火针治疗前白细胞数量正常者,治疗后仍为正常;而火针治疗前白细胞高出正常范围者,经过火针治疗,其数量可趋向于恢复正常,且火针治疗还能够加强白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炎症消退,有利于防止炎症向其他部位蔓延[9]。

总之,火针点刺法能够消坚散淤,促进炎症的消散,并能通过破坏局部病变组织的方法来激发机体对于坏死组织的吸收。

从本研究结果可看出,采用中药内服的基础上联合火针外治玫瑰痤疮,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用药物治疗,其疗效显著而安全性高。

参考文献   [1] Tüzün Y, Wolf R, Kutlubay Z, et al. Rosacea and rhinophyma[J]. Clin Dermatol, 2014, 32(1): 35—46.   [2] 张学军. 皮肤性病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6.   [3] 郑筱萸.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 3.   [4] 李健, 郝飞. 玫瑰痤疮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5, 41(1): 15—18.   [5] 商进, 李海霞, 杨越楠. 玫瑰痤疮治疗进展[J].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5, 41(2): 86—88.   [6] 李婷, 胡阳. LL—37在酒渣鼻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5, 29(7): 738—740.   [7] Two AM, Hata TR, Nakatsuji T, et al. Reduction in serine protease activity correlates with improved rosacea severity in a small, randomized pilot study of a topical serine protease inhibitor[J]. J Invest Dermatol, 2014, 134(4): 1143—1145.   [8] 李晶晶, 林国华. 利用WHOQOL—BREF量表评估火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研究[J]. 上海针灸杂志, 2017, 36(2): 188—192.   [9] 钟叙春, 曾志平, 朱建峰. 小针刀与火针配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50例[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5, 13(21): 89—90.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