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玉器审美中的和谐美表达

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典型代表,玉器红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山文化玉器以精美著称于世,并不间断地发展了几千年,其独特的工艺,超时代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让人叹为观止。

“和”的滥觞可以追溯到中国文明发生形成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红山玉器审美中发现,其形式、功能、文化等方面无不体现中国传统思想中和谐美的美学思想。

下载论文网   “和谐”是儒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玉文化博大精深,研究者认为玉文化之源来自华夏礼仪及中华儒学。

玉器造型的发展、变化与当时社会的历史步伐、文明发展的状况基本对应,红山文化中出土的玉器以其出土的规模、丰富的种类、独特的造型结构、精巧的装饰给受众强烈的美感,因而综合体现红山玉器的“和谐美学特征。

一、红山文化玉器形式上的和谐美   1. 外在造型结构的和谐统一   从材料的来源角度观之,得天独厚的自然背景与稳定的玉料来源是玉器生产及玉文化发展的先决条件。

由于玉料来源相对稳定而持续,红山玉器玉质统一、表面磨切匀整、形式与主题明确,玉器体现出岫岩玉玉料特征的优美、柔和风格,从而达到和谐美的效果。

玉器造型的角度观之,首先体现了“虚实相生”的原则。

例如勾云形玉佩,线形浅雕的细腻之实,与镂空齿眼的空灵之虚完美结合,相辅相成,达到了一种完整的立体雕像所没有的空灵意境。

一件玉器往往是几种雕刻手法并存,镂空雕刻虽然破坏了玉料的完整性,但却增加了玉器的通透性,达到了“虚实相生”的和谐效果。

其次,体现了“寓多元为一体”的原则。

例如,玉猪龙与兽形器中能够分解出多种动物形象,正如龙形是一种合成的动物造型

这些造型设计将丰富的形象纳入到一个整体中去,是红山先民头脑中在自发的审美意识驱动下的设计理念,这也正是“和谐”、“多样化统一”的美学原则在玉器造型中的完美体现

玉器纹饰的角度观之,体现了具象与抽象相结合的原则。

一种是具象图腾崇拜的玉器,主要包括玉猪龙、玉蝉等;另一种就是抽象艺术形态玉器,如玉龙、玉凤等。

然而很多玉器纹饰都经历了从具象到抽象的历程,在这个演变的过程中,人们渐渐超越具象形似的追求,而追求抽象神似中所蕴涵的神格意味,从而更能体现玉器和谐美与神韵。

2. 内在创造表现的和谐统一   红山文化玉器的创作过程,是一种不断思考和发现美的艺术过程,其中无不反映着红山先民对生活、对艺术、对自然等诸要素的追求。

在追寻美的同时,寻求一种规律与和谐的统一,通过对自然和生活的理解,创作出各种代表性造型玉器,来实现工艺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3. 艺术风格上的和谐统一   红山玉器的艺术风格以体现自然奔放的生命力为主,而玉质及其工艺又使得玉器中不乏优美柔和的特征,从而表现出以热情、奔放为主导兼有优美柔和的特点,两者相辅相成。

例如,红山文化的典型玉器玉猪龙和兽形玉所彰显出来的具有奔放气度的艺术风格,温润的玉料质地配合着热情豪放的工艺表现,尤其以内在韵味为基调,达到和谐之美。

红山玉器外在造型结构、内在造型表现和艺术风格互相促进、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红山玉器形式上的“和谐美学特征。

二、红山文化玉器功能上的和谐美   红山文化玉器具有物质与精神双重美学性格,下面我们分析其双重性格所表现出来的“和谐美”美学特征。

1. 物质性功能表现   玉的质感除了硬度外,有着与水太多相似的特性,如透明、温润、清凉、纯洁等。

水是地球上生命存在第一需要物,万物有灵的原始社会,水应是最先被赋予灵性的自然崇拜物。

美玉是不易得到的稀有之物,物以稀为贵;它又具备水一般的灵性,加上玉本身的刚性,可谓是山石之精配水之灵;加上永不腐烂的特性,被赋予的神性成为红山先民普遍的信仰理念,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生命与信仰的永恒,红山玉器正是表达这种观念的物证。

2. 精神性功能表现   首先是图腾崇拜的精神诉求。

世界上任何一种原始文明的图腾崇拜都是先民们怀着一种原始的敬畏和崇敬的心理开始的,红山文化中的图腾崇拜也不例外。

他们崇拜自然界中的动物,并且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和智慧创造出龙、凤等形象,红山文化中最早发现的一些玉器如玉猪龙、玉龟、玉 、玉凤、玉蝉等,都是为红山文化族群而制作的图腾。

其次是原始美感的精神诉求。

从考古发现的材料看,最早发现的玉器就是玉制装饰品。

七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在原始美感的驱使下,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磨制成简单的饰品,佩挂在身上来打扮自己,装饰品也就随之出现了。

例如,红山出土的玉 就是先民装饰之物,用来做耳饰、发簪或者帽饰。

由于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由最初只是制作一些小型器物,到后来出现了一些较为粗糙的玉制工具,在此基础上,最后才出现大型的礼器。

由此可见,装饰品在中国古代玉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最后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的精神诉求。

红山文化中后期,玉器的装饰功能明显淡化,作为神器和法器使用的特殊功能显著增强。

一般来说,用以祭神的玉器称之为礼器,而用以通神或降神的玉器则称之为神器或法器。

玉礼器主要用于祭祀活动。

玉法器经常出现在宗教祭祀或巫术等活动中。

作为通灵神物,它所蕴涵的“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正是现代人类解决人与自然的危机以及信仰危机等社会问题的法宝。

红山玉器物质性功能与精神性功能融合统一,只有将物质与精神相融合、玉质的特性和人类精神诉求相融合,才是真正的红山玉器文化审美核心所在。

3. 红山文化玉器文化上的和谐美   正所谓形式之美来源于内容之善。

玉器的形式“和谐美”以及双重功能的和谐体现,都来源于深厚的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的内涵相当丰富,无论是墓葬结构、埋葬习俗,还是彩陶、玉器,都独具特色。

它既反映出与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紧密联系,又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

人们只有基于红山文化的背景,才能真正读懂红山玉器――这种集天地人神之和、阶层之和以及多元一体之和的物质载体。

红山文化玉器“真善美”的统一与“和谐美学品格是相互呼应的,“和谐”是玉器在形式、功能、文化各方面体现的统一,而它的“真善美”是人们认识活动、意志活动和审美活动三者的融合,只有从玉器造型和结构的形式美上升到内在精神和文化的“和谐美”,才能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和升华。

可以说,红山玉器的真善美融合与和谐发展,是玉器美学的高级境界。

总之,在红山文化中“得天地之精”的玉从一开始便作为精神文化的载体受到人们的珍爱,并在长期的自身价值上升过程中,不断被赋予美学、宗教等愈来愈丰富的内涵。

随着其内涵的日益丰富,玉器和谐美也得以凸显,并在中国玉器审美艺术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上京遗址   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林东镇南。

上京是契丹建国之初设立的都城,也是我国古代漠北地区的第一座都城。

上京遗址是我国保存最好的古代大遗址之一,其文化价值极其重要,1961年3月辽上京遗址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辽上京遗址的保护被列为西部大开发文物重点保护项目。

上京由皇城和汉城组成。

周长约6400米,城墙均夯土版筑。

皇城在北,略呈方形,现存3座城门,城墙上筑马面,城门外有瓮城。

大内位于皇城中部,其正中偏北部有前方后圆的毡殿形基址和官衙基址。

皇城北部为空旷平坦地带,推测为毡帐区。

城东南为官署、府第、庙宇和作坊区。

在城内西部发现的窑址,既生产典型辽风格的瓷器,也生产精致的仿定窑白瓷。

汉城在南,是汉、渤海、回鹘等族和掠来的工匠居住的地方。

其北墙即皇城南墙。

现存4门,城墙低矮,城内遗迹大部被白音戈洛河冲毁。

上京保留了许多游牧风习,具有典型契丹族特色。

极注重防御,有完整的城防设施。

分为南北城,反映了契丹统治者对被统治民族的防范。

喀喇沁亲王府   喀喇沁亲王府是清朝贡亲王的府地,是蒙古族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家贡桑诺尔布的故居,现已被辟为喀喇沁旗王府博物馆。

始建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坐落于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王爷镇,位于承德东北150公里,赤峰西南70公里处。

先后有十二代喀喇沁旗蒙古王爷在此袭政,是内蒙古现存王府建筑中建成年代最早、建筑规模最大、规格等级最高、保存最好、知名度最高的一座古建筑群,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府邸原占地面积300余亩,房屋490余间,两层院落,主体建筑分大堂、二堂、仪门、大厅和承庆楼,院内苍松古柏,幽雅恬静,楼阁殿堂,相映成辉,是研究中国古代史和蒙古族文化不可缺少的见证。

乌兰布草原   乌兰布草原地处赤峰市西北部,克什克腾旗最南端,与河北木兰围场县的塞罕坝林场隔河相望,属古代著名皇家猎场一部分,康熙以20万大军遏噶尔丹大战于此。

乌兰布统峰东北,沙明如雪,白桦、红柳似翠如丹;峰西南,乌兰公河绕山而过。

峰前将军泡子广约千亩,因清大将军佟国纲战死于此而得名。

东至塞罕坝为著名坝上草原

乌兰布统不同与中国其他的草原,这里具有欧式草原的风光。

由于该草原处于丘陵与平原交叉地带,兼具南秀北雄之美。

这里,每个季节的景色都不同,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独特的美。

所以这里也被称为摄影之乡、天然画廊、露天影棚。

景区内包括乌兰布草原乌兰布统古战场、桦木沟林区三个景区。

脚下的草原,近处的羊群,远处的碧水,头顶上的蓝天,此刻怎能不爱上它。

影视界也把这里作为理想的外景拍摄基地,电视剧《康熙王朝》、《三国演义》、《射雕英雄传》、《还珠格格》、《直奉大战》、《血泪情仇》、《六个梦》等50多部影视片都来这里拍摄过外景。

贡格尔草原   贡格尔草原位于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的西北、西南部,巴彦高勒苏木(乡)、克旗达来诺日苏木(乡)和达日罕乌拉苏木(乡)境内,贡格尔草原总面积480万亩,是一个集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人文景观、名胜古迹与草原文化于一体的独特的旅游、观光圣地,也是摄影爱好者的最佳摄影地。

贡格尔草原美在“野阔牛羊同雁鹜”。

这里水草丰美,风光秀丽,景色宜人,雄浑壮阔,草原如茵似毯,野生动植物繁多,河流牵沼串泊,查干突河、贡格尔河绕贡格尔草原而过。

似戴在草原上的翡翠项链,为青青的草原平添秀色。

每到春天来临的时候,这里绿草如茵,草丛中各色各样的小野花,把一片大草原点缀得如诗如画。

贡格尔草原上湖泊众多,大小湖泊达20多个,达里诺尔湖是其中最大的一个,也是内蒙古境内的第二大湖。

以达里诺尔湖为中心的达来诺尔自然保护区(达里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贡格尔草原西南部,是一个以保护珍稀鸟类及其赖以生存的湖泊、湿地、草原、林地等多样的生态系统为主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集湖泊、湿地、草原、沙地、残丘、山地于一体,由北向南形成了玄武岩盆地――湖积平原――湖盆沙地――风成沙地依次排列的景观格局。

对夹   对夹是内蒙古赤峰的一种特色食品。

赤峰地区生产此种食品的店家较多,其中以赤峰城南对夹最为有名。

对夹源于一种“杈子烧饼”,其用一定比例的油水和面,外用小米面或糜子面擦稣,并涂以酥油,食前火烤片刻既成,内夹熏肉,外焦里嫩,味道极美。

这种烧饼与普通芝麻烤饼除了在和面和制作工艺上有所不同外,还在于从吊炉取出之后,再摆到一种铁制杈子上,回炉以微火重烤一遍,这样做成的烧饼,外脆内软,别有风味。

对夹内的熏肉也十分讲究,精选十几种配料调味,香而不腻。

对夹外表金黄,层次分明,具有北方特点,香酥脆,肉细嫩,瘦而不柴,肥而不腻;亦有南方淡淡的茶香,沁人心脾,具有理气、养脾之功效。

赤峰对夹被称之为“中国的夹肉汉堡”。

对夹之来历,传说一:   康熙、乾隆年间,也是清朝的鼎盛时期,正值太平盛世。

乾隆每年旧历五月都要到热河行宫(承德避暑山庄)避暑狩猎。

据讲,一次狩猎木兰围场,追逐一只斑斓猛虎,来到了红山赤峰)脚下,终于猎虎如愿。

乾隆皇帝就在赤峰下洼子“松山馆”用亲带御厨摆下了满汉全席大宴群臣。

除烤全羊外,三十八味宫廷御膳美味佳肴中,就数对夹名列前茅,众臣食之赞不绝口。

由此制作秘方传入民间。

对夹之来历,传说二:   1917年,河北人苏文玉、苏德标父子迫于生活,到内蒙古地区的赤峰城做买卖,当时赤峰有一种非常有名的烧饼叫“哈达火烧”,苏家便以卖烧饼为生。

后来,苏家受到老家一种类似于对夹的特色小吃―――驴肉火烧的启发,便产生了制售夹肉烧饼的想法。

说到烧饼夹熟肉,苏家更是独具优势:原来苏家一亲戚,清朝末年在“奏事处”当厨子,经常到北京裕盛楼肉铺买肉,就把皇宫里御膳房熏肉的技术传授给了裕盛楼的人。

当时,15岁的苏德标在裕盛楼肉铺学徒,他既能干又有心计,终于学会了宫廷熏肉法。

苏家整合了哈达火烧、驴肉火烧和宫廷传统熏肉三项工艺,制作出了一种具有独特工艺和风味的夹肉烧饼,起名为对夹。

从此,对夹这种特色小吃便在赤峰诞生了。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