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我国企业及资本市场的影响

伴随着我国企业的迅猛发展,各种潜在的风险也日益显现,类似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因公司内部控制缺失或失效引发的巨额资产损失、财务舞弊、会计造假、经营失败、破产倒闭等案例时有发生。

事实证明,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内部控制尽管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内部控制是万万不能的。

只有建立和实施科学的内控体系,才能提升风险防范能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企业内控标准体系的三个发展阶段      1.内部牵制。

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计划经济占主导地位,内部牵制更加受到重视。

相继颁布了《会计人员职权条例》、《会计人员工作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明确了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

2.会计控制

上世纪90年代,经济社会加速转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开始起步。

2001年6月22日,财政部以财会[2001]41号文件正式发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成为各单位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依据。

3.全面风险控制

进入本世纪以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贯彻实施中央“走出去”战略成为时代的主流。

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委以财会[2008]7号文件的形式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标志着我国企业用以规范发展、规避风险内控指南已初步建立

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在内部控制标准体系的地位和意义      基本规范企业内控体系中处于最高层次,起统驭作用,描绘了企业建立与实施内控体系必须建立的框架结构,规定了内部控制的定义、目标、原则、要素等基本要求,是制定应用指引、评价指引、鉴证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依据。

这次法规的出台意义深远:科学地构建了一套内部环境优化、风险评估科学、控制措施得当、信息沟通迅捷、监督制约有力的内部控制框架。

可以有效地解决政出多门、要求不一、企业无所适从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内部控制的监管效益、降低监管成本,有利于优化企业管理和增强企业竞争实力,有利于保障资本安全、维护资本市场稳定。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