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老年心血管疾病的夜间护理与观察

【摘要】本文根据心血管内科疾病以及老年患者的特点,探讨老年心血管病人夜间病情况,更好地进行临床观察护理,提高病人的生存率,生活质量,降低发病率、病死率。 【关键词】夜间护理观察心血管疾病老年患者 随着我国踏入老龄社会的步伐加快,老年人越来越多,而危害老年人健康和生命的心血管疾病已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病情演变快,夜间由于其自身生理特点易发生各种心血管事件,尤其是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在安静的夜晚比白天更容易发生意外。因此,对老年心血管患者注意夜间观察护理特别重要,对心血管内科护士的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谈谈老 年心血管疾病夜间观察护理体会。 1临床资料 我科自2009年10月~2010年10月共收治心血管患者390例,其中男222例,女168例,年龄最大者96岁,最小60岁。平均年龄72岁,夜间发生病情变化的心脏病病人101例,占26%;死亡24例,占6%;其中夜间死亡14例,占死亡人数58%。可见夜间老年心血管病人的高危时段。 2了解老年人生理特点 老年期的生理机能逐渐发生退缩性变化。心脏功能由强变弱,心肌细胞变性或缩小,使心肌细胞利用的ATP和可动用的儿茶酚逐渐减少,使心肌不能充分而有效地利用氧,表现为收缩力减弱,储备力降低,心排血量减少,心率减慢。心血管系统退行性变化,外周血管弹性减弱或消失,血管壁内钙质沉积,及胶原纤维的增生,血管的扩张性减退,出现进行性动脉硬化,引起单纯收缩期血压增高[1]。老年期交感神经张力减弱,迷走神经张力亢进,心肌顺应性降低,心射血时间缩短,心搏量减少。由于老年期这些生理特点,各种心血管事件易发生于夜间。 3护理人员方面的因素 在普通病区夜间只有一名护士值班,工作较忙,易导致对老年心血管病人观察不周。并且可能夜间急诊病人入院而疏忽对其它病人的重视,护士频繁夜巡视也会导致患者夜醒次数增加再次入睡困难[2]。以上因素都可能增加各种心血管不良事件夜间发生率。 4夜间病情观察护理 心内科护士夜间值班时责任重大,不仅要做好基础护理、专科护理,还要加强对病人的巡视,及时发现病情变化[3]。 4.1夜间护士应详细做好床头及书面交接工作,了解病人日间病情变化,主要治疗心理,睡眠及饮食情况,并将交班内容整理在交接本上,以便夜间有条不紊地进行工作,防止遗漏治疗和护理护理文件记录应体现及时性、准确性、客观性、连续性、完整性、合法性,层次性和重点性等三基要求六大原则。

4.2严格按护理等级要求定时巡视病房,要做到“四轻”,走路轻,操作轻,关门轻,说话轻,以免影响病人休息,不需要开大灯,尽量开壁灯,不需要开灯的,可以用小手电。由于现在科技发达,病区角落安装各种监控设备,查看监控是看护理人员是否按规定按时巡视,一旦出现不测造成事故纠纷,这也是有力的法律依据之一。 4.3对病区患者病情要做到心中有数,要随时观察患者的神志及精神状态变化,及时了解患者主诉,如胸闷、胸痛、心悸、气急,并进一步观察其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及时通知医师并采取相应措施,如吸氧、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等。特别是对意志障碍,疲乏无力,白天出现过阵发性呼吸困难者,应高度警惕,并做好抢救工作。 4.4检查患者用药情况,密切观察患者的用药过程及不良反应。对睡眠不良的患者要及时反馈给值班医生,排除外周环境的干扰,或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心血管疾病药物对老年患者与中年患者在剂量上有很多不同,因此,应根据老年人的排泄能力差,肾功能减退的特点,严格掌握剂量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血压、尿量及胃肠道反应[1]。 4.5保证患者睡眠,失眠是住院老年患者的常见问题[4],创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减少陪护,病室光线宜暗;告知患者入睡前减少饮水量及不进食。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循环、呼吸压力;及时关灯,使其尽早进入睡眠状态。护士在凌晨气温最低时,要对病室的室温进行调节(18~22℃为宜),适当增减衣被,减少老年患者自身对温度调节的能量消耗[2]。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