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地诠释民族声乐作品《昭君出塞》 昭君出塞声乐

摘要:《昭君出塞》是王志信创作的民族声乐作品中的一首。

此曲以历史故事为题材,大量采用戏曲、曲艺音乐曲调,在演唱过程中,对歌曲内容、结构和风格的把握或是对声腔和情感的处理等方面,都要求歌唱者有很高的领悟能力和演唱技巧,如此才能更好地演绎这首作品

关键词:王志信;《昭君出塞》;诠释      一、王志信声乐作品的总体风格   《昭君出塞》是由词曲作家刘麟、王志信于2002年创作的一首优秀的民族声乐作品,此曲音域宽广,情感丰富,感人至深。

作品比较重视声乐技巧的发挥,因此常被作为声乐学习的考试曲目,以及各类声乐大赛的参赛曲目。

王志信的大部分作品旋律比较清新、个性较为突出,具有着典型的中国大气派、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强烈的地方特色,也往往会借助家传户晓的民歌曲调和传统曲艺素材为主题,因此他的作品也表现出了极其亲切感人的艺术魅力。

二、赏析作品昭君出塞》   “酒是无形无体的流液,没有器皿,就无法体现出造型的美;而音乐也是由无形无体的流动的音符组合起来的,因而曲式之于音乐就犹如瓶之酒。

”《昭君出塞》是一首较为自由的变奏性多段体曲式结构,叙事是这首作品的主要特点。

第一部分是序曲,是对昭君别离家园的叙说,速度是比较自由的慢板。

第二部分昭君到达匈奴,速度是热情奔放的快板,也反映出了匈奴人民对昭君的欢迎,一下子冲淡了昭君那份离情别绪,也让她感到了丝丝慰藉。

第三部分则充满了戏剧性,更多地描述了昭君内心的情感活动。

速度是中速,还使用了变化音降B,与前后的音分别形成小二度和小三度,词曲缠绵,音调委婉,增添了几分悲壮,把情绪逐渐推向高潮

第四部分是整个故事的高潮与升华,是对王昭君的事迹的歌颂,速度是激情的广板,同时以重复回环咏叹来强调情感的表达,起到了加强终止的作用,这种速度变化和戏曲中“散―慢―中―快―散”是很相似的。

三、如何诠释《昭君出塞》   1.声腔处理   声乐是以人声作为乐器的一种表现形式。

它通过演唱者的歌唱技巧和艺术手段,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给予听众以美的艺术享受,所以又称作表演艺术。

昭君出塞》这首作品属于民族声乐唱法。

[5]民族唱法,是由中国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习惯和爱好,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歌唱艺术的一种唱法。

(1)装饰音润腔法   倚音是装饰音的一种,歌曲第一部分运用到了前倚音

尤其是“昭君琵琶马上弹”的”“弹”字的后四拍,形成了一个小三度,演唱时应是先颤后直的表现手法。

“汉”字为了避免出现倒字现象,运用了前倚音

“汉”为四声,为了将“汉”字唱出亲切的感觉,就在“汉”的音符前加上前倚音“5”,也正是倚音的使用使曲调显得更加优柔委婉,秀丽可亲。

(2)断音润腔法   歌曲第一部分,第五小节的第二拍上出现了一个二八前半拍休止,和第八小节的最后一拍上,唱到的是“昭”,可用“断音唱腔法”,也就是演唱时应将声门及喉咙突然关闭,屏住气息,再用力度与时值的停顿,加强声腔的表现力,这里“琵琶”二字分别标有跳音的记号,在这可运用“顿音唱腔法”,也就是演唱时要声断气不断。

(3)力度变化润腔法   歌曲的第三部分的虚词“啊”和“黎民的平安”的两个“黎民”,都要用不同的力度去演唱,前一个要稍弱,显得内心的亲切,第二个要强,表示昭君决心的坚定;四个连续的“啊”则是很鲜明的体现,一强一弱,起承转合,推向高潮

2.情感处理   首先我们要知道唯有声情并茂的演唱才能打动观众,对于这首作品王志信要表达的不是“怨”,而是对昭君出塞的极高的赞颂。

引子部分第一个和弦就是9拍的长音。

瞬间我们脑海中就会浮现出昭君乘坐马车准备离去的情景,为进入歌唱做准备。

“别家园,出雄关”,虽是离别家园,但她却心系天下,而且她在这时候毕竟是个公主的身份,演唱时注意要有一定的身份感,切莫把情感演绎的柔弱小气,凄凄惨惨,悲悲切切。

“马上弹”这一句声音要放下来,气息下沉,后面“女儿情”的情绪逐渐高涨,眼界逐渐开阔,“从此长城无烽烟”,第一句表达出她的内心希望,希望以后匈汉不再有烽烟战火,而第二个“无烽烟”则应该是表示昭君的决心,演唱时要坚定铿锵,所以第二句的两个“从此”要表现出很大的不同。

语气由轻而重,感情从“希望”到“决心”。

第三个“无烽烟”中的“无”后有个休止,我们可以在这里进行换气,因为后面有一个高音且是八拍的长音,所以在“无”后面的八分休止,可以吸好气,拽住,为后面的难度音做好准备。

最后高潮部分的处理。

演唱高潮的时候:第一,音量要饱满,结实,但不要唱到极限,自己没有办法控制了也不行,要感觉声音还有发挥的余地和空间。

而且这里换成了第三人称的角色,最后“一只塞上曲,慷慨越千年……”,那么在最后一个高音“越千年”的时候,第一个要注意的是声音要打到头腔去,但下面要拽住,控制好气息,到唱“年”的时候,如果最后是要做一个渐强的延长音,那么就不要一下子把声音全唱出去了,这样会唱不满拍子,而可以使字头先出来,然后立马把声音控制住,可以放低音量,拽住它,控制气息,听伴奏,到最后两拍的时候再渐强。

王志信做过声乐教学的工作,所以他提出了歌唱时要有的三个驾驭:一个是驾驭自己,注意自己的音准、节奏、歌词,节奏要在点上;第二个是驾驭作品作品到哪该强、该弱、该断,我们心里要有数;第三个是驾驭观众,能够带动观众,要在作品演唱完后,观众要有所震撼、有所感动、有所回味,而不是唱完后,观众给予评价说:你的嗓子不错,声音也挺好等等。

参考文献:   【1】[南宋朝]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   1965年版.P2941   【2】朱雯�.《浅析王志信民族声乐创作特点――以为例》[J].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3】管林.《论声乐训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4】《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M].中国大百科   全书出版社,1989。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