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观察员悄悄监察干部

重庆市涪陵区最近推出干部观察员制度后,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这里旨在客观地呈现这一改革的来龙去脉。值得思考的是,当地敢于尝试和探索的勇气,值得肯定。

采访老贾,很有点神秘感:傍晚6点多,办公楼走廊里几乎不见人影,老贾却小心翼翼,把记者让进空荡荡的办公室。

这都是因为老贾的身份:最近,涪陵区聘请了43名干部观察员,对区管领导干部及后备干部工作、生活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观察老贾正是其中之一。

“征调”指令。

今年6月的一天,老贾忽然接到区委组织部干监科电话,说组织部经过研究,决定聘请他为干部观察员,如果了解到区管领导干部及后备干部有什么重要信息,及时通知组织部

老贾一听,有些迷糊:“什么是观察员?有什么职责?有哪些观察手段?”随后,组织部给了他一份《关于聘请干部观察员的意见》的文件复印件。

所有观察员接到的“征调”指令,都与老贾一样,事前他们一无所知,区委组织部一位官员说,“甄选工作一直处于保密状态”。

随后,组织部分批召开会议布置工作,其中一批参加会议的有10多名观察员老贾依稀认出其中有一名同事,但他们没打招呼,至今也心照不宣。

会上,组织部有关领导介绍了观察员的职责、纪律和保密要求等,并要求干部观察员观察、只反映,不调查、不表态、不作处理。

区委组织部的设想,观察员将利用工作之便,观察区管领导干部及后备干部的情况,特别是组织难以涉猎的生活圈的情况,并及时把信息反馈回来。

观察员反馈的信息,经组织调查属实,将直接作为干部任用、奖励或者处理的重要依据。

在谈到对干部的生活圈进行观察的必要性时,组织部一位官员说,“现在个别干部有两面性,在工作中兢兢业业,经常被评为先进,但是在生活中就花天酒地,很容易犯错误”。

区委组织部表示,观察员采用动态管理,不要求工作量,但每季度组织部会主动向他们了解情况,每半年分批召开一次例会。对于工作出色的观察员进行表扬,如果没有起到作用,甚至违反规定就会解聘,并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在会上,组织部还明确了观察员可直接向组织部领导反映情况。

秘密任务。

老贾很反感外界将他们称为“秘密侦探”,“不管这个制度最后怎么样,关键是组织部在努力探索,想管好干部八小时之外的事情。”老贾认为。

老贾觉得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没有变化,“以前听了什么不会想着向组织反映,现在多了一份责任,要多听,多参加社会活动,多留心去观察”。

其实“多听多参加多留心”,也就是他们惟一的手段了。组织部反复强调,观察员不是侦探,在观察工作中,不允许使用针孔摄像机、录音机等设备。

观察员观察对象并不固定,但观察结果必须保密。组织部一位官员认为,这并不是所谓的“收集小报告”,首先处理权在组织部,其次对观察员反映的有价值的线索,将进行深入客观的调查,然后才能得出结论。

这位官员强调,观察员收集信息的依据,“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要是出现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之事,我们会解聘他,并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不少人士认为,设计这样一个制度之后,领导干部的整个生活细节,几乎可纳入组织部的视野范围内。

酝酿两年。

这项现在引起关注的制度,事实上2003年9月就已开始酝酿。

涪陵区有关部门2002年以来开展制止乡镇干部“走读”、2003年以来开展机关作风建设督查工作,对这一制度的形成有直接动力——在工作中,暗访的效果明显好于明查。

组织部后来借鉴了一些单位聘请巡视员、特邀监督员的做法,决定聘请公道正派、观察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人,开展干部观察工作

2004年8月,组织部正式下发《关于聘请干部观察员的意见》。挑选范围圈定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人士、无党派人士、离退休干部和普通干部群众。经过5次遴选,观察员名单从最初的208名,最后确定为43名。

重庆市委组织部最初没有介入观察员制度设计中,今年6月,涪陵区委组织部上报信息后,市委组织部认为这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随即在重庆党建网上对外发布了消息。

没想到消息甫发,即引来了外界舆论的关注。有评论称,这将有可能侵犯个人的合法权益,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相悖。

但涪陵区委组织部认为“这并不违法”:“我国宪法第二十七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经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而且我们的观察员并不是‘暗探’,也不是‘特务’。‘侦探’、‘卧底’等提法完全是曲解”。

“被观察”的几名干部在接受采访时均表示,这个制度没给他们的生活造成压力,“是组织上对干部的关心和爱护,能够起到及时‘拍肩膀’(提醒)、防微杜渐的作用”。

荔枝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秦小林属于被观察领导干部。他说:“按照我的理解,这是组织上对我们特殊群体提出的素质要求,我们不应该反对。只是我们希望对观察员的选择要慎重再慎重,对待观察员的信息要慎重再慎重。”。

“不排除有个别干部不理解我们的目的,有反对的声音。”但区委组织部多次强调,这项制度目的在于关心、爱护领导干部,促进本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在外界舆论的议论声中,组织部官员称制度实施以来已收到了初步成效:“不少领导干部自律意识明显增强,绝大多数干部将精力放在了勤奋工作、认真学习、锻炼身体、关心家人方面了。”。

两圈考察

涪陵区干部观察员制度的推出并非突发奇想。近年来,领导干部生活圈、社交圈(简称“两圈”)已经成为许多地方人事考核新范畴。

尽管组织部门力图加强干部八小时之外的管理,但从湖州到涪陵,许多吏治新招,到现在仍然毁誉参半,争议不止。

2001年8月,中组部圈定浙江省湖州市为“两圈考察制度的试点城市。数年后浙江媒体报道称,共有86名干部倒在八小时之外,受到谈话诫勉、暂缓使用、取消拟任资格及党纪政纪处分,其中大多是因为生活不检点、公德意识差、不孝敬长辈等问题。

2004年10月,浙江省出台《关于推行领导干部生活圈、社交圈考察的意见》,在全省范围内推行“两圈考察制度考察内容主要包括个人修养、社会交往、家庭生活等情况。

同年,涪陵区干部选拔工作中,也试行了“两圈考察制度。“我们去干部家中了解情况,找他的配偶、父母、子女、邻居、同学、同乡、战友、朋友等等,进行公开的考察。在其中发现了问题,收到了效果。”组织部同志称。

重庆市同样在准备出台“两圈考察制度,目前已向各区县发放调查问卷,就实施的具体办法征求意见。

事实上,组织部门自去年以来,一直在尝试改革干部考察方式。中组部部长贺国强指出,干部“带病上岗”和“带病提职”,既损害干部队伍的形象,又损害党的形象,影响极坏。他表示,防止和杜绝这类现象的发生,必须在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过程的监督上下功夫。

(摘自《南方周末》 原标题为《组织部干部观察员》 本刊有删节)。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