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挂线加部分切开对口引流治疗肛周脓肿55例

【摘要】 目的:观察高位挂线加部分切开对口引流治疗肛周脓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5例肛周脓肿患者高位挂线加部分切开对口引流治疗。结果:术后均痊愈,无肛门畸形、大便失禁等并发症,无肛周脓肿复发及肛瘘形成。结论:高位挂线部分切开对口引流治疗肛周脓肿疗效肯定。

【关键词】 肛周脓肿 高位挂线加部分切开对口引流 临床观察。

肛管直肠周围间隙因发生急慢性化脓性感染所形成的脓肿,称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在祖国医学中,属于肛门痈疽范畴,如脏毒、肛痈、盘肛痈、跨马痈、鹳口疽等。我院从2002年5月—2006年2月采用高位挂线加部分切开对口引流治疗肛周脓肿55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5例,男,43例,女12例;年龄15—67岁,平均46岁;病程3—15d;其中,直肠后间隙脓肿16例,坐骨直肠脓肿21例,直肠粘膜下脓肿2例,高位括约肌脓肿16例。

1.2 治疗方法 局部麻醉、骶麻或硬膜外麻醉,取侧卧位或截石位,指诊检查脓肿范围及感染肛腺部位,行弧形切口,由前向后纵行切开,若是后位脓肿(直肠后间隙),则宜行放射状切口,略偏向一侧。切口应足够长,切开后以食指或血管钳彻底分离脓腔间隔,充分引流脓液,部分脓肿用刮匙彻底搔刮脓腔中的坏死组织。双氧水及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后以食指伸入肛门内作引导,右手持探针沿脓腔向肛管方向按Goodsall定律在齿线平面探查内口位置,若探针与插入肛门内左手食指指端在肛隐窝相接触,并顺利穿出,则证明与此肛窦相通,即内口。寻找内口动作应轻柔,发现内口后,将探针肛门内引出,如未发现内口,可在针指间距最薄弱处的最高点穿出,将橡皮圈固定于球头探头一端,牵引探针另一端将橡皮圈拉出,以探针为引导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部分括约肌修剪创面,使呈“V”形。通过探针将橡皮筋从内口拉出至切口处,两端收扰结扎。橡皮筋在脓腔最高点、最深处、最薄处挂线,并掌握好松紧度,使括约肌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边勒开边修复。创面用长效止痛剂作点状注射,脓腔用凡士林纱条填塞引流。敷料包扎,丁字带纱布固定。术后7d再次勒紧橡皮筋,一般15—25d自行脱落。创面每日用双氧水冲洗,玉红膏纱条填塞引流、去腐生肌。

6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