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院膏火制的背景分析及其对我国贫困生救助的启示

摘要主要分析了院膏火用途和这制产生根试图从历史角探高等学校贫困生救助问题以给我国当前高等学校贫苦生救助工作以参考。

关键词膏火 贫困生 养士膏火指膏油灯火,宋元以,院、官学等用以指发给肄业生徒生活费是养士费用通用称呼。

般用助庭贫寒士“惟士皆寒素”因实际上它是普遍散发凡生徒都有。

其数则等级有差。

膏火费用主要膏火田又称食田所收租用支发生徒膏火或以膏火银、膏火钱形式发放。

膏火主要助项目笔者通对各种献和总结发现院膏火主要助项目有以下几种 用贫困生饮食住宿问题“吉水昌人张先创建白沙院又‘捐良田入院岁入租赋官使师生廪膳可终岁。

’”。

可见院生徒食宿费用是由学田租金以膏火形式提供。

学生应试路费。

清光绪五年(879)《枣强敬火院乡会试盘费程》“…由县先行出示令士子应试者赴学报名各计人数十月初日当堂分给。

其科奖赏仍由每年院膏火地提用请立案出示等情…”。

由许多学生赴科考受路途费用所限所以许多院从膏火拨出部分金用应试学生路费。

3 用赡养、补贴用。

史籍常有年老诸生强留院以其膏火养记。

如“清人赵圣传年六十余岁仍业江阴南苒院虽目眵齿衰卷常常出格外但仍苦苦撑持以膏火糊口养。

”可见膏火还有补贴生徒用用途。

学生往返院路费。

如清光绪十三年(887)梁鼎芳所著广东《肇庆端溪院程》所述“院膏火以地方远近定膏火厚薄广东省肇庆府每名加银两…广西省府、厅、州各属每名加银二两。

”由可见对学生往院费用亦有补助。

膏火费用院总费占有很比重依刘伯骥《广东院制》研究表明如将膏火费用和用生徒奖赏费用比重合并可以得出“般情况下比例都50%左右说明助寒士始终是院当事者关心问题。

”院作我国私学制化形式除官学举办外总体上看有团体、宗群或人举办学校形式。

般情况下金相对较少且不稳定常出现膏火费不足致院冲破传统“重农轻商”思想而以收取租金、利息方法弥补费不足问题。

广东阮元《学海堂程》记“前曾发银三两叫澜院生息以司堂士食。

”何众多人士执著与建院养士至“邑侯乔公病笃床帏犹惓惓院膏火无所出。

” 院设置膏火奖励制有其深刻社会根 政治原因。

从院建立社会根看。

唐末以等级授田制受到破坏社会上出现了不是以门阀品级凭借庶族地主。

般称地主因有野而不能直接参与政权地主这些地主了身利益争取参加统治集团要发表己主张评说政要有己教育组织。

院就是这种社会政治要下出现。

政治目他们要由讲学并要学术由要发表政治批评与当权派进行斗争。

例如宋朝原岳麓院弟子吴猎。

宁宗禁“伪学”理学受到排斥打击当无人敢言据《宋史》记吴猎上奏言“陛下临御数月今日出纸宰相明日纸谏臣昨又闻侍讲朱熹“以御札畀祠外惶然谓是不出是谓乱政。

”这也是什么院总是不断受到朝廷抑止或官学化原因。

给己培植势力宣扬己思想“养士”便成他们愿活动虽院生徒要交束修作学费但院常会给贫寒学生以免费并以膏火养士

济基础。

国封建社会济是种农济。

土地私有可以由买卖这院购置学田以其收入供养院生徒提供了济基础。

“无论是地主济还是耕农济其基结构都是农体生产而且都具有体农业和庭手工业相结合形式。

”这种济结构使国封建社会物质再生产基上就是以户单位发以简单劳动工具依托简单再生产“上足以事父母下足以畜妻子”“幼有所养老有所终”是这种物质生产直接目。

这种济带人口再生产思想“早生多养”“多子多福”传统。

国古代只允许男子而作庭主要劳动力要放弃劳作必然要考虑生计问题。

所以以膏火就成保障院生徒安心基础。

3 院身特定了膏火制实施可能性3 院规模般较。

朱熹南康兴复麓洞院终仅有屋二十余生徒、二十人建设还仅仅是初具规模而已。

只有当院受到朝廷或地方政府重视、助才得到扩。

如南唐开宝(公元968975)“朱弼以国子助教知庐山国学四方学数倍平有数人”。

否则般都会限制生徒人数减少“养士费用开支。

如清光绪初年江苏省宝晋院《宝晋院规条》规定“肄业生员定数二十名童生二十名。

”以保证膏火养士费用实施。

3 从管理上讲“学生治”减轻了部分费用膏火保存了金。

院般除设山长、洞主外其它职位会选些学生担当如斋长(主要职责稽察考勤、劝善改辩疑析难还助管理财、图、协助考试事发放膏火奖甚至稽核、斋夫、门役等员工)、司纠(学生寝室长)、院长(由肄业生担任并只管理行政事较少见)。

般会给学生以补贴既能节省费还能以这种形式给贫困生徒以助。

33 从培养目标看膏火养士必要性。

院打破了“学而优则仕”士阶级概念许多士人提出了士与利禄相分离主张。

朱熹淳熙七年写《白麓洞院揭示》讲“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学莫非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推以及人非徒欲其招览词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

”这种培养目标重对儒学阐发与传播而轻名利。

从实践上讲“学而优则仕”仍是儒学精神但统制者对民实行“无知无欲而愚也”政策“民多智诈巧伪滋生所以难治”科举取士多限制寒士所以院招生对想官人而言与官学相比是没有多吸引力。

所以唯以膏火养士”才能使生徒安心治学。

膏火制贫寒子弟提供了物质保障儒学阐发与传播培养了批人才也促进了教育平民化进程。

膏火基上是所有生徒都发放期改由课考等级标准赋予不膏火费用

但其弊端科举潮下不断涌现。

晚清期士子功名利禄进入院者许多膏火奖赏而出现了冒领膏火等不良现象如清粤秀院规定“代作冒领膏火恶习嗣无论院、院外生童凡遇支领膏火俱令生亲赴领。

”以膏火鼓励。

清道光十年陕西贾芳林嘉陵院成规五条“今定膏火五十分膏火三十分不膏火二十分。

生徒膏火奖赏而至张洞《劝学》指出“国院积习误以救济寒士地往往膏火奖赏而既差……”膏火制院改制程院改学堂被取消。

作种助贫困生方式它以学生心、普遍发放、将奖励和发放膏火结合起助方式是值得我们现代教育奖励助贫困学生所借鉴。

参考[]王旭《白沙院记》《斋集》卷五[]邓洪波《国院程》[G]湖南湖南出版社000年30[3]陈谷嘉邓洪波《国院制研究》[G]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997年版33[]邓洪波《国院程》[G]湖南湖南出版社000年8[5]陈谷嘉邓洪波《国院制研究》[G]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997年版3[6]邓洪波《国院程》[G]湖南湖南出版社000年3[7]杨慎初朱汉民邓洪波《岳麓院史略》[G]湖南湖南出版社986年版[8]姜守鹏《明清社会济结构》东北学出版社99年 相关热词 国院救助贫困生启示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