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孩子们喜欢的学校

2010年8月,《静悄悄的革命》的作者、日本教育学会会长、当今日本教育界颇具影响力的学者佐藤学教授,应邀来中国讲学、考察。他走进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闽江小学课堂,兴致勃勃地一连听了数、语、外3节常规课,又开心地与闽江小学教师们进行了座谈。临别时,佐藤学教授握着闽江学校李荫莲的手说:“下次来中国,我还要到闽江小学来。这是一所有着文化底蕴的小学,是一所有魅力的学校,更是一所孩子们真正喜欢学校!”。

提及学校孩子该是最有发言权的。刚刚离开闽江小学升入中学不久的楠楠对自己的小学老师说:“有一天,我路过咱们学校,听到里面唱校歌,我都情不自禁地流泪了。老师,你知道吗?上了中学以后我才特别感到,我们的小学真好,闽江小学的老师真好。”。

闽江,那是一所怎样的让人情有所牵的学校啊!

孩子的角度思考教育、塑造教师

闽江小学,被“包围”在哈尔滨市南岗区最东端的一个居民区中,作为小区配套学校,1998年开办。2003年,李荫莲闽江任校长时,学校小区周边还在开发中。

迈进闽江的铁艺校门,走不了几步便进了学校的独栋教学楼。按当初的设计,学校也就容纳八九百名学生。就在这所规模并不大的学校里,李荫莲开始追逐自己心中的教育理想。

她对教师们说:“我们要办一所孩子喜欢学校。”。

话落生根。7年之后,她的理想变成了现实。

往事历历,从闽江人的话语中流淌出来。

“李校长刚提出办孩子喜欢学校时,我就想,孩子们应该就是喜欢学校的啊。”一位年轻的男教师不以为然地想。

但是,做过多年教师,又在区教育局工作过的李荫莲,对教育有另一番感受,也有更深的思考。

“很多孩子在他还不大认字的时候,会全神贯注地一页页地翻着书看,你不知道他看懂了多少,反正他爱看书。可是为什么等到上学了,却出现了那么多厌学的孩子?”这个问题时常撞击着李荫莲的心,她觉得隐隐作痛。

不是吗?网上学生的热帖,曾得到很多同学的响应。他们希望学校在周末失火,因为这样就能停课,就不用再去学校了。

“办学校最终都要为孩子的未来着想,即使你的教育再国际化,如果孩子喜欢,每天带着情绪到学校来,他也接受不进去。所以首先要让孩子喜欢学校,要让我们的教育使孩子能接受、能理解、适应孩子。”。

教育的逻辑就是如此,要求我们从教育的本原思考问题,李荫莲似乎找到了这个逻辑的“端头”。

孩子喜欢学校,关键是教师

可是举目整所学校,几乎“清一色”的年轻面庞,其中有30%是转行来的,没学过师范;自报家门,全校仅有两位教师能胜任大循环教学,多数教师无法教全一至五年级的课;所有教师都面临着新课程的困惑。

教师成长是个大问题。

一般来说,一个教师走向成熟最少需要一个循环周期5年时间。这样的成长速度怎么行?学生等不了。“学生不能等教师成长后再成长,学生每天都要成长。”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李荫莲很急切。

有没有一条捷径,加快教师的专业成长速度呢?

回想自己做教师成长道路,李荫莲好像悟到了些什么。2005年,她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针对新课程教材教学自主创造空间加大,教师不会上课了的困惑现实,她要求学校所有学科进行教材梳理,每位教师都要参与。她认为,一个人做了什么,他才能学到什么,所以每个教师都要去梳理

这并不是一个受教师们欢迎的决定。教材梳理工作量大,难度也大。老师们做起来不理解、不情愿,把它看成负担。连区进修学校的教研员对李校长的决策也怀疑:“教材梳理固然好,但操作起来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他们能行吗?

南岗区教育局局长孙波、副局长高萍态度很坚决:放手让闽江去做,不要给学校太大的压力,做事是需要时间和过程的,我们要耐心一些,即使有些偏差,也有价值。

其实,这样做科学不科学,李荫莲当时也说不清楚,可她就是觉得,唯有建立起教材教材教材与课标的联系,一至五年级下成一盘棋,教师才会有通观“天下”的眼光和意识;教师才有可能做到把教材只是当成一个例子来教,对教学运筹帷幄,才有可能做好孩子知识的导航人,从容施教。这是教师成长的基础。

路是走出来的,经验要靠创造,科学不科学做出来才知道,就让实践和时间来检验一切吧。

于是,校长室成了教材梳理的“会战”中心,领导班子齐上阵,做起示范。教师一个一个地参与进来,渐渐从个体梳理走向团队梳理

从问题到板块,从板块到分册,从分册到全套,再从一个版本到多个版本,甚至从一个学科跨向另一个学科,一路梳理下来,“运动量”虽说很大,可是在教师头脑中建立起的教材网络联系,形成的三维目标教学脉络,使教师们对教材教学有了全方位的把握。

这一梳理,见了奇效。

“打破了学校的两种局面。以前我们的教师不爱听课,课上得好赖说不出来,去外面进修听课也觉得没什么意思,因为他就了解自己教的那两册、就熟悉那么几课,听别的没感觉。后来老师们争着出去听课,把外出进修当成一种最好的福利。以前要是哪位教师病了,找代课教师是件头疼的事,经过这番梳理学校中任何一位教师,都能代同学科的课,而且能保证教学质量,有的教师甚至可以跨学科教学教师们有了这个底蕴。”李荫莲说。

教材梳理使教师迅速成长,许多青年教师在区里、市里的赛课中获得了优异成绩;同时还带来了教师学校生活方式的改变。

“就拿我们外语组来说吧,我们形成了自己的方法和习惯。梳理教材是个团队合作的过程,坐下来讨论问题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和工作方式,因而形成了团队研究的浓浓氛围。一遇到问题,大家就会说‘我们来梳理梳理吧’。”英语教研组组长李岩说。

就这样,一种讨论文化、梳理文化在闽江悄然形成。它成了教师成长的另一个“加速器”。

课堂的着力点转向孩子的兴趣。

孩子80%的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的,要办孩子喜欢学校,当然一定得有让孩子喜欢课堂课堂学校的主阵地。

李荫莲清楚,教材梳理虽然使教师教学上了大台阶,青年教师可以胸有成竹、满怀信心地走进课堂了,但是还远远没有解决这块主阵地上孩子们兴趣的问题。必须改造课堂

◎移花接木。

李荫莲要让别人的花也开在自己的树上。于是她又作出了一个决定:全校教学实行“先学后讲,以学定教”。这是与以往完全不同的课堂教学方式,已有经验表明,孩子喜欢这种方式。

决定一提出,教师一下子“热闹”起来。有支持的,有反对的,更多是质疑的。虽然“先学后讲”这条路在中学已经走通了,但是适合小学生吗?“小学生自学能力有限”。

“要相信孩子的学习能力。”李荫莲一边做着说服工作,一边亲自走进了教室,她说:“我先拿出一堂课来,大家商量商量如何教。”她希望通过自己的示范,打消老师们对学生的顾虑,在课堂中大胆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上第一堂示范课那天,老师们都来了。上的是三年级的语文课《炮手》。这节课给老师们留下印象最深的是,生字和生词都是孩子们通过查字典、揣摩上下文自己学会的;课文也是孩子自己读懂的。校长做了什么?只是一个组织者,只是在引导孩子们深入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作者的写作技巧方面,用几个问题点燃了孩子们交流的热情。没想到三年级的孩子居然能用课文中的核心词与中心建立联系,没想到孩子还能和文本的作家进行创作层面的沟通!那节课孩子们学习的主动性特别高,他们侃侃地发表自己的见解,那兴奋的情绪、展示的欲望、活跃的思维和理解的深度,令教师们惊叹。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