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骨库的建立及临床运用

【关键词】 酒精骨库 临床应用。

运用骨库保存同种异体骨有多种方法,我院结合车祸伤导致骨折发生骨缺损病例越来越多的实际情况,在动物酒精骨库实验基础上,自2003年11月年建立酒精胎儿骨库后,使用库骨修复骨缺损32例,疗效可靠,成骨效果良好。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计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12~63岁,平均35岁。新鲜骨折缺损17例,骨延迟不愈合10例,良性骨肿瘤切除骨缺损5例。

1.2 供骨来源 主要为健康引产6个月以上的胎儿或死婴,取样标准为:(1)父母均健康,无结核、肝炎、艾滋病等传染病史。(2)死婴为正常引产而非畸胎、药物中毒或死胎。(3)采骨需在6 h内进行。

1.3 库骨制备 在清洁条件下,取出胎儿四肢长管骨,彻底清除附着肌肉骨膜及构板软骨,纵形剖开长管骨,去除髓腔内容物,先用0.6 mol/L盐酸溶液浸泡1 h,再用70%酒精冲洗后,置于无菌广口瓶内,用95%酒精储存2周,再移置于70%酒精中,存放于0 ℃~4 ℃冰箱。入库前标明胎骨月龄、取骨日期。每15天更换酒精一次。

1.4 使用方法 使用前1周应做酒精库骨菌培养1次,在手术台上无菌取出胎儿骨,生理盐水浸泡15 min,将其修剪成“火柴棒”状小骨条,紧密填塞于骨缺损区或骨折断端,术毕加固缝合周围软组织,以防止骨条滑移。术后常规处理。

2 结果。

本组患者随访5~12个月。移植手术伤口均一期愈合, 30例经植骨后按期愈合,随访复查病灶骨质生长排列良好,肿瘤囊腔明显缩小和消失。1例肱骨骨囊肿植骨后4个月亦正常愈合,但术后1年发现皮下有一硬结,经拍片为一死骨片,手术取出发现是已硬化的胎儿骨。另1例新鲜骨折植骨固定后,因患者过早活动引起内置物松动,导致骨折延迟愈合

3 讨论。

3.1 酒精胎儿骨作为移植材料的优点 一般认为自体新鲜松质骨是最理想的植骨材料。但自体骨来源有限,对患者是又是一次创伤,增加患者痛苦。胎儿骨取材相对容易,保存方法简单,使用方便。在移植骨的愈合过程中,其新骨形成的主要因素是“爬行替代”和“骨诱导”作用。胎儿骨皮质薄而不致密,骨小梁呈指突状吻连,骨密质呈层状排列,其间有大量腔隙。胎儿骨系非板层骨构成,无内外环骨板及哈佛氏系统,骨小梁中央有大量重吸收腔,骨胶原纤维呈网状,基质成分较多,胎儿骨的这些特点有利于宿立血管及间质细胞穿入,重吸收和替代所需要时间短,故“爬行替代”的过程较成人异体骨迅速。“骨诱导”作用是移植骨内“骨形成发生蛋白”(BMP)体现的,胎儿骨的取骨、制备、储存和应用均不破坏BMP[1]。骨的诱导作用是从有机物的重吸收开始的,胎儿骨的有机物含量比成人骨高,重吸收过程快,持续时间长,所以其诱导能力应优于成人骨及脱钙骨[2]。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