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地域理论初探

【摘要】文章主要从概念出发,分别阐述了教育教学地域的基本结构和教育教学地域辐射的基本理论,从而为教育教学地域研究提供基本的思路。

【关键词】教育教学地域分散型团聚型;地域辐射辐射半径

【中图分类号】 G2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69(2007)23—0095—0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区域教育理论也随着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然而区域教育理论与我们讨论的地域教育教学虽然有相似之处,然而更多的是不同。教育教学地域的着眼点在于分析教育教学地域上的布局结构和布局规律,通过教育主体的布局规律的掌握从而为规划教育资源服务;而传统的区域教育理论是研究地方经济社会等发展对教育的影响,涉及教育地域性时往往讨论的是特殊文化或传统文化引入教学的影响,均与下面拟谈的教育教学地域不同。

一、教育教学地域的定义。

由于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甚少,对教育教学地域也没有确切的定义,只有少数研究者提到了个别的零碎想法。《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论纲》中指出“区域教育即在一定行政区划内多个衔接在一起、共性比较突出的行政区划联合成的广义区域教育”。可以看出区域教育是以行政区划为基础的,强调行政区划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也有学者提出了地域教育这个概念,指“就是让学生认知和学习当地的各种的独特文化,习俗,从而达到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目的”。从本质上来说,这一提法仍然是区域教育论的范畴,不同的是它强调地域文化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而教育教学地域也强调教育区域性,但是不以单纯的行政区划而论,也不是讨论地域文化的影响,它有自己的内涵。为此我们讨论下面的几个概念:

教育教学,指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学生主动接纳知识,以提高儿童、少年、青年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为目的的社会活动。地域指一个地理事物所出现和包括的地理区域范围。地域是一个约束性概念,它规定地理事物活动及生存的空间大小。教育教学地域是以教育教学为基础的理论,如果没有教育教学就无从谈起教育教学地域。但给教育教学一个空间的概念,我就称它为教育教学地域

教育教学地域教育教学活动发生与开展的社会的和自然的区域范围,以及教育教学活动影响的区域范围,这特定的区域即是教育教学地域。概念中包含对社会区域范围和自然区域范围的界定,社会区域可以指我们所说的行政区划范围,当然也可指比如经济文化范围的区域;而自然区域主要从自然条件来考虑,比如地理事物上的自然分割等等。

二、教育教学地域的结构。

由于不同地域教育教学发展条件存在差异,导致地域教育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从而又影响到教育教学地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有些学者将其归结为不同地区教育结构和布局的不同,认为“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直接制约着区域教育结构”。这种单纯从经济上考量其结构布局是不合理的。而事实上,这种地域结构受社会和自然因素影响,从而呈现不同的分布形态。

教育教学地域分布的不同形态,称之为教育教学地域结构。教学教育地域分布主要是指教育研究机构,教育中心,学校,及其他教育单位或行政部门的区域分布。站在全局和整体的角度去考虑,在现阶段,可将教育教学地域结构分为分散型团聚型。

分散型:指在一定范围一定时期内,教育机构和教育部门等各教育主体呈现出相距较远,联系疏松或无联系的相对松弛的分布形态。分散型常见于广大的农村,中小城镇及广大偏远地区。在广大农村,由于人口分布分散,地理分割明显,学校等教育机构布局因此稀少而分散;中小城镇由于高等院校少或无高等院校,一般为普通中等学校,而有些城镇人口也有限,所以分散型也常见;广大偏远地区,十里山川,杳无人烟,也属于分散型布局。分散型的特点在于:一方面由于教育资源的分散性,不利于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不利于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不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不利于满足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但另一方面分散型分布可以有重点的对某些特定的群体提供教育教学资源,它的覆盖面积较广,资源分散但利于消化吸收。有时,分散型还有利于方便接受闲散分布的受教育者,也可以发挥区域自身特殊优势和条件。

团聚型:指在一定范围一定时期内,教育机构和教育部门等各教育主体相距较近,联系密切,有相对较多的沟通和交流渠道的相对凝聚的分布形态。团聚型常见于中心城市和大城市,而且一般是高等教育集中的地方,当然,这些地方初等教育也相对集中。团聚型特点在于有利于资源的优化使用,有利于突现区域整体科研教育优势,有利于形成教育研究中心,有利于形成对外的强大竞争力,更容易满足人们对教育教学资源的需求。但是,其中也存在不利因素,比如,资源集中也会造成资源的饱和而浪费,不利于广大农村地区教育教学活动的广泛展开和普及,对偏远地区更加不利。团聚型布局多分布我国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武汉、四川等地,某些发达的中小城市也常见团聚型分布,但是多属于初中等教育机构。团聚型布局虽然具有很多优点,但是并不是完美的,在团聚型和分散型之外,亟待出现一种更合理更适合教育教学地域分部结构模式。在将来的教育规划中,如果能够突破上述两种模式,构建新的发展模式,克服分散型的各种矛盾和团聚型的各种矛盾,以寻求在两者之间达到平衡,无疑将极大的普及教育,推动教育发展。

三、教育教学地域辐射

教育教学地域辐射的概念尚为形成,有学者提出“教育区域有一定的教育依托、有一个或几个教育文化中心(现代教育是以城市或城镇为中心)、具有一定的辐射半径与服务范围、形成相应的网络系统,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发挥教育的职能作用”。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地域辐射是指由教育教学服务机构(教育文化中心)核心区向四周所扩散的影响力,对周围企业、单位、家庭以及个人的吸引力。这种影响力吸引力所覆盖的区域称为地域辐射区。这种地域辐射区即是服务范围,相对独立的教育服务网络系统。

例如,在一个镇的中心建有一座中学,这所中学是这个镇的中心学校,那么就说这所学校是该镇的教育教学服务核心机构,它具有吸纳全镇中学生的吸引力,所以全镇区域就是地域辐射区。该学校的影响力吸引力即为该学校的教育教学地域辐射

教学教育地域辐射有其自身的特点,它辐射区是有限的,有大有小,呈现不同的形状和样式,但是都必然遵循一般规律,即教育教学地域辐射规律教育教学地域辐射规律教学教育服务核心机构在其吸引力产生效力的情况下和周围不同主体(企业,单位,个人等)所具有的特殊联系。

为了更好的理解此规律,先介绍几个名词:

同心圆状辐射区:指吸引力影响力是以同心圆的形式从中心向四周发散,产生的作用效果相同或相似的等距离区。

辐射半径:指由教育教学服务核心机构出发,到吸引力影响力所及的最远的点的距离。

辐射有效吸纳半径:指由教育教学服务核心机构出发,到吸引力影响力产生作用最远的点的距离。

图1:同心圆状辐射区、辐射半径辐射有效吸纳半径

A位于同心圆的中心,称之为教育教学服务核心区,由A向四周以同心圆的形状不断扩散,距离A点等距离的点构成一个环形(或圆),最外围的环形所围成的区域就是同心圆状辐射区。A点到最外围环形上点C的距离称之为辐射半径。A点到吸引力影响力产生作用最远的环形上一点(例如点B,这点必需是吸引力影响力产生作用最远的点)的距离称之为辐射有效吸纳半径

图2:教育教学地域辐射规律表现形式图——中关村中学假想模式图。

教育教学地域辐射规律表现为教育教学服务核心机构对周围事物主体的吸引力以同心圆的方式展开,吸引力随着距离中心越远而逐渐减弱,最终消失,在等半径上的主体,他们被吸引的效力相等或相同。

在上图中,中关村中学处于中心,它对其它主体的影响以同心圆展开。为了更好地理解教育教学地域辐射规律,我们定义的它的表示方法:将主体名称下加下划线表示教育教学服务核心机构对主体影响力,M表示影响力最小,N表示无影响力。上图中假如B、C、D、E是同样的主体(比如学生)而只是位置不同,那么A对其的吸引力大小规律表示为B>C>D>E,村庄甲和村庄乙处于同一个环形上,那么A对其吸引力大小规律表示为村庄甲=村庄乙,村庄丁处于环形的最外围,那么A对其吸引力大小规律表示为M(村庄丁)村庄丙处于环形以外,即表示它不受A的影响力,那么A对其影响力规律表示为N(村庄丙)。假如主体村庄乙有学生在中关村中学学习,而且该学生是离中关村最远的学生,那么可以说A到村庄乙的距离就是辐射有效吸纳半径。A到村庄丁的距离就是辐射半径,意思就是村庄丁受到A的影响,但是没有和A产生直接联系。由一般规律可知,辐射半径辐射有效吸纳半径

教育教学地域辐射规律为我们合理布局教育教学服务核心机构具有重要意义,对其分析和研究能够解决服务核心机构布局不合理的弊病。

【参考文献】。

[1]康德山.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论纲[J].教育研究,2006,(6).。

[2]甘洪倩.日本的“地域教育”[J].日语知识,2002,(7).。

[3]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4]房淑云.教育地域性与区域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6.。

【作者简介】陈延洲,男,四川乐至人,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基础教育与农村英语教学;唐莉莉,女,广西桂林人,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基础教育与农村教育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