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竞争力_用人才增强地市报的竞争力

媒体的竞争能力,包括人才采编、经营、创新、制度、文化等诸多方面。

用管理学中著名的“木桶理论”来分析,上述每一块“木板”都关乎大局,都短不得,断不得。

而其中人才这块“木板”最有可能短小不足,最能影响媒体的可持续发展。

无数经验与教训告诫我们,人才永远是报业的根基,是媒体竞争力的核心。

增强地市党报的核心竞争力,加大人才建设力度尤为关键。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培养学习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随着报业的发展,近几年,一些非新闻专业的太学生来到报社

为了能在新闻领域有更大作为,他们中的不少人参加了新闻或与新闻相关专业的自学考试。

为了鼓励这些同志完善知识结构,周口报社规定在取得相关专业的本科毕业证后,报社给予奖励,至今已有多位同志领到奖金。

在鼓励自学的同时,报社还搭建学习平台,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

2005年以来,周口报社利用周末开办新闻业务培训班。

报社总编到有高级职称的部室主任,每人确定一个主题,结合自己新闻实践中的得与失,为全体采编人员授课。

这种学习有两大益处,一是普通采编人员能学到实战性的经验,易于消化吸收。

二是作为报社骨干力量,主讲人为了备课,要查阅大量资料,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

师生之间都能得到提高。

报社还把眼光放得更远,不定期请省级、中央级媒体的专家学者讲课,请当地经济部门、统计部门的专家讲课。

开阔了视野,起到了较好的引导作用。

下笨功夫磨砺精品      下笨功夫写精品

所谓笨功夫,就是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发现新闻线索,采掘新闻资料,完成新闻作品的功夫。

而物质条件的变化,只会使记者在深入采访时更快、更好、更准地反映社会生活。

周口日报》针对部分采编人员“眼高手低”、“飘浮在上”的不良现象,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下笨功夫写精品”的理念。

采编人员到火热的第一线,置身社会生活的最前沿、最深层,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知其轻重、冷暖、缓急。

2008年,为配合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周口日报》实施了“幸福百村记者行”大型新闻采访活动。

报社在市县组织、宣传部门的配合下,从全市选出100个行政村作为采访点。

5月份开始到9月底,报社派出百名采编人员用百天时间,利用双休日到100个村进行采访。

从2008年5月中旬到12月底,《周口日报》在显著位置开设“幸福百村记者行”专栏。

陆续刊发了百篇系列新闻作品,文风朴实,语言生动,洋溢着新时代的农村生活气息,读起来清新可人。

这项活动产生了一批精品力作,在读者中引起较大反响。

同时,也锻炼了队伍,一些年轻的采编人员在农村找到了灵感,懂得了“只有深入才有新闻”的道理,老编辑记者们找到了“宝刀不老”的感觉。

打造精品意识。

地市报要有核心竞争力,就要培养一批具有精品意识的编辑、记者、评论员,打造一批精品专栏。

报社需要新闻报社更需要精品新闻

造就精品新闻,必须有精品意识。

精品意识是报社办报理念、舆论引导水平的最佳反映。

最近几年,周口报社开展了评报员每日评报、季评好新闻、总编基金奖、新闻理论研讨周等活动,为精品意识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季报好新闻制度,就是每季度进行一次社级好新闻评选。

参评作品分类、获奖标准、评选程序等完全比照河南省新闻奖参评程序办法进行。

报社业务部室的骨干组成评委会,分组对推荐上来的作品严格评定,有正面肯定赞扬,也有反面批评提出不足。

评委们参评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定评的作品附上有关人员的点评后,贴到阅报栏上让全体采编人员观摩。

季评好新闻获奖作品作为每年上报省级新闻奖的候选作品

有些作品虽不符合好新闻评选的标准,但是采访难度大、写作有新意,也给予总编基金奖。

由于工作开展得扎实、有效,采编人员争写精品争编精品成为一种风尚,从而精品佳作频出,采编人员也以获奖为荣。

最近两年,周口日报获得河南省新闻奖、中国地市新闻奖、中国晚报新闻奖的作品比前几年明显增加。

打造人才金字塔      地市报地处一地一市,被称为“地方小报”,一般来讲,这多指宣传报道半径、服务的人数、发行的数量、经营的总量等。

但是。

地市报只是规模小,而不是办不好,只要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同样能做到小而精。

人才培养等方面,地市报要与大报一样大气、敢为。

有人曾把新闻人才的层次形象地比作一个金字塔。

第一层面的较多,比较容易达到。

第二层面较少,经过努力也可达到。

第三层面稀少,更不易攀登上去。

如果只有第一第二层次的人才,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才金字塔,没有采编高手的报社,就不能上档次,不能形成较强的竞争力

几年来,《周口日报》在提高整体办报水平的同时,站得高看得远,为一部分大业务水平“拔尖”创造条件,引导他们向名编辑、名记者、名评论员的队伍迈进。

一些业务能力较强者以成“名”为最大目标,心无旁骛,献身新闻

精英战略,使得采编人员之间相互影响激励,报社形成了完善的人才梯队,为今后的发展储备了强大的力量。

新闻理论水平是报纸核心竞争力的具体体现。

著名记者梁衡在谈到名记者的四条标准时,特别提到要有一定的新闻理论修养。

他认为,新闻记者如果只停留在实践层面,只是重复、熟练、快速而已,并不能创新。

真正能突破、创新,有自己的个性,必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掌握理论思维。

一个成熟的新闻工作者不仅会写能编,还应当学会总结,把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水平。

理论指导自己、指导他人。

然而,对于大多数采编人员来说,做到这些是有困难的。

周口报社注重引导采编人员增强新闻理论修养,为他们搭建“提升”的平台。

2008年,报社开展了新闻理论宣传周活动。

把一年来采编人员撰写的新闻论文、采访心得集中展示,相互交流。

并特意举行由全体人员参加的论文研讨会,有多名同志上台宣读论文。

这样的活动既渲染了报社浓厚的理论氛围,也提升了采编人员研讨理论的积极性。

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给报业带来阵阵寒风,作为我国报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地市报,如何渡过难关,并在困境中增强竞争能力,尤为重要。

在复杂的生存环境中,地市报纷纷推出应对手段,比如,报纸涨价、减少发行数量、减员增效、优化分配制度、强化品牌建设等。

其中,最为核心的还是要增强报纸的竞争力

在面临重新洗牌的关口,地市报尤需建立有效机制,激励培养竞争能力强的人才队伍,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编校:张红玲。

6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