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泵运动对静脉曲张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的影响观察

摘要:目的 观察踝泵运动下肢静脉曲张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在我院行下肢静脉曲张术的12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比较对照组及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23%,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P值<0.05二者具有统计学差别。结论:踝泵运动可降低下肢静脉曲张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需加强踝泵运动的应用。

关键词:踝泵运动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

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下肢静脉曲张术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主要与静脉曲张术后血管内皮损伤、血流速度变慢及高凝状态相关[1]。下肢静脉曲张术后DVI若不能得到有效的预防,不仅不能缓解原下肢静脉曲张症状,还可加重下肢肿胀、疼痛等症状,甚至出现肺栓塞等危及生命的急症,因此,下肢静脉曲张术后DVI的预防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踝泵运动主要通过踝关节的活动带动下肢肌肉群的收缩,加快下肢静脉的血流速度及延长血流速度加快的时间[2],从而有效的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是预防下肢静脉曲张术后DVI的重要的物理方法。本文主要观察了踝泵运动下肢静脉曲张术后DVI的发生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为2017年3月至2018年5月在我院行下肢静脉曲张术的124例患者,其中男性65例,女性59例,均为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随机分配的原则,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其中对照组62例,年龄为45—55岁,平均年龄为48岁,平均病程5年,观察组62例,平均年龄为43—54岁,平均年龄48岁,平均病程5.2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上无明显差别,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两组患者在术前均经过B超及下肢静脉造影检查,用亚甲蓝标记并用碘酒固定曲张静脉。术中高位结扎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主干的近端后,剥离出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的主干,然后高位结扎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主干属支、深浅静脉的交通支。术后常规捆绑弹性绷带。所有参加的患者均在研究开始前参加了踝泵运动的规范指导与培训,术后对照组采用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术后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上踝泵运动术后即刻开始,其主要方法是患者平卧位或坐位,尽力绷紧脚尖,使脚尖远离自己,维持10秒钟,然后尽力上勾脚尖,使脚尖朝向自己,维持10秒钟。每次3—5分钟,每天4次,分别于早餐前、中餐前、晚餐前、晚睡前进行。所有患者术后3個月采用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明确有无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二、数据处理。

应用SPSS 17.O软件分析处理数据,对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P值<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三、实验结果。

对照组发生DVI的例数是2例,发生率是3.23%,观察组无DVI发生发生率是0,两组比较,P值<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表明,术后踝泵运动预防下肢静脉曲张术后DVI的发生

讨论。

下肢静脉曲张是普外科常见疾病之一,其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曲张的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手术治疗具有确切的治疗效果,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尤其是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可对患者的预后及康复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甚至有危及生命的风险。术后DVI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如术前合并血管炎、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麻醉及手术时间较长,引起血管淤血,血流速度减慢,术中静脉内膜损伤及机体处于高凝状态、术后下肢制动等[3]。在术后DVI预防方面,除了鼓励患者多饮水,避免血液浓缩,进食清淡、粗纤维食物,避免高脂饮食外,还要加强踝泵运动的指导和训练。

踝泵运动主要通过踝关节过伸过屈带动下肢胫骨前肌、比目鱼肌、腓肠肌、股四头肌等肌群的收缩预防DVI的发生[4]。此外,骨骼肌的节律收缩还可以是下肢血液重新分布,促进下肢肿胀的消除及康复。多项研究表明踝泵运动预防术后DVI的发生。对60例剖宫产患者的研究发现,术后给予踝泵运动的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等凝血指标较术前无明显变化,且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踝泵运动预防剖宫产术后DVI的发生[5]。李丽娟等对138例髋部骨折术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踝泵运动预防髋部骨折术后DVI的发生。近期研究证实,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给予改良踝泵运动护理的实验组在出院后一个月患肢的肿胀、疼痛及皮肤温度及DVI的发生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此外,多项研究发现踝泵运动预防前列腺增生术后、肺癌、胃癌、乳腺癌术后等DVI的发生[4]。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发现,下肢静脉曲张术后,相对于对照组DVI 3.23%的发生率,实验组DVI的发生率为0。对照组和观察组比较,P值<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表明,踝泵运动可降低下肢静脉曲张术后DVI的发生

综上所述,踝泵运动具有经济、简单、易行、无创等优点,通过增加下肢血液流速,增加回心血量,避免下肢血液瘀滞等机制发挥预防下肢静脉曲张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值得临床护理推广应用。期待踝泵运动预防下肢静脉曲张术后DVI的发生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春地. 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探讨[J]. 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09):4299.

[2]王昕宇,王真真,苏丹,等. 关于踝泵运动预防静脉血栓形成中的研究进展[J].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2017.

[3]朱宗波. 大隐静脉曲张术后静脉血栓形成9例报告[J].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2(5):489—490.

[4]易小青,傅爱凤,付爱民,等. 踝泵运动预防外科术后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16):36—38.

[5]潘麒羽,刘尚芹. 踝泵运动护理对剖宫产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24):213—214.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