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了樱桃 绿了芭蕉

由文化部主办,文化部艺术司,浙江、山西两省文化厅承办的向祖国汇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第三届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展演,自5月13日在杭州由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奉献的新版《梁山伯与祝英台》敲响开场锣鼓,到6月12日在太原由河南豫剧二团热演《清风亭上》倾情谢幕,历时一个月的展演活动圆满结束。整个展演,以“向祖国汇报”、“请百姓看戏”为主调,规模宏大,姹紫嫣红,精彩纷呈。期间,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45家艺术院团演出90余场,涉及25个地方戏剧种类,观众逾10万之众。参演剧目题材多样、力求创新,关注现实、贴近群众,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观众情绪之猛、影响层面之大、活跃地区之广,都是惊人的。可以说,此届展演是一次对全国地方戏的大检阅,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近年来我国地方戏创作的最高水平。从多个角度生动鲜活地展现了新时代的蓬勃朝气,为共和国六十华诞营造了激情、热烈、祥和的氛围。

第一,参加这次展演的优秀剧目大多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同时进行新的探索,做到了政治热情与艺术追求相统一,主旋律与百花齐放相辉映。

社会主义的舞台创作应当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成一切审美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和谐的人文生态环境、培育真善美的道德情操,促进入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当成创作的动因。为此,不少地方戏曲团体都倾心在编选与时俱进的现实题材上下工夫,着力在唱响新时代主旋律方面做文章。本届展演的45台戏中,就有23台是现代戏。尤为值得推崇的是,这些现代戏不单单注重在思想上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寻求新的视角,勇于实现突破,而且用同样的热情在艺术形式方面尝试运用各种新方法,敢于大胆的横向借鉴,充盈和丰富艺术表现手段,始终注意任何时候都不特別强调和倾向于任何单一方面,从而较好地把握住了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融合统一。中国评剧院创作演出的现代评剧《马本仓当官记》,重在写农村写农民,写农村改革,写农民精神层面的升华,主旋律无疑是很响亮的。他们的高超之处在于剧作展示出来的农民马本仓并非是一个政治色彩浓重而人情清淡的角色。而是一个带上了粮站验粮员的“官帽”,既想坚守原则。又难以脱开乡邻之间那种血肉之情的特殊人物。正是这个人物的特殊性,引发出一串串轻喜剧;揭开了一段特殊的历史一一交了几千年的“皇粮”被取消的前后脉动:活脱出一场惹人发笑而又足以让你在笑声中对当代农村、对人生留下不尽的思索与回味的时代大戏。为了更好地承载戏剧厚重的思想容量,艺术家们着力追求一种洋溢着乡土气息与现代艺术混响的喜剧风格,为老观众的回归和新观众的加盟,促进现代戏拥有广阔的市场,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云南省花灯剧团的现代戏《梭椤寨》,贯穿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形象地反映出唯有实事求是。走科学发展的道路,才能真正达到共同致富的深刻道理。女主人公阿吉姆是被浓墨重彩塑造和讴歌的人物。她最可爱最成功之处不是别的,而正在于她不怕丢自己的面子,不顾丈夫和村长的反对与影响,下决心从实际出发,毅然“跪碑三日”,摒弃了先前亲口许下的那点灯、碾米磨面、种子“三不要钱”的慈善救济式的承诺,重新开始了带领乡亲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迈上致富大道的新征程。同时,也实现了她精神上的自我超越。这台戏在思想性上探索的深刻现实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艺术家们深深懂得光有思想容量总是干巴巴的,在形式上还得有浓浓的戏剧化和艺术性才行。他们从戏曲本体出发,对以歌舞演故事的法则进行了新的探索。在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服饰鲜亮、擅长歌舞等特点的基础上,精心设计了偌大的载歌载舞场面。舞台呈现豁透出广场艺术的优长特色,显得恢弘大气,层次感强。舞蹈语汇、音乐节奏、色彩元素相辅相成,丰富多采,异常好看,成为全剧不可或缺的闪光点,为很好地展示主题思想,揭示人物内心波澜,起到了烘托、渲染的作用。这种思想性与艺术性出色的协调统一,成为观众热捧的关键因素。

第二,反映新的生活和塑造新的人物取得惊艳的效果。

现代戏由于取材于人们熟识的现实生活,人们往往容易拿剧中的人或事与现实相比较,因此往往难以写好,难以获得观众的叫好,这已经成为困扰现代戏创作的一大难题。艺术家们为了在剧中更好地表现真实生活的一面,多年来一直进行着不懈的探索与实践。可喜的是,这届全国地方戏展演,人们看到了在这个重大课题上的新突破。这届展演中的许多现代戏都自觉地从简单的配合任务和图解政策的模式中解放出来,多视角地描绘出发展中的社会现实生活,浓墨重彩地塑造栩栩如生的新的人物形象,一下子拉近了戏剧艺术同广大观众的距离。不仅那些搏击社会潮、在改革开放中谱写壮丽诗篇的人与事成为了创作的主旋律,那些贴近生活、揭示社会矛盾、表现当代困惑,以及通过社会发展与观念变迁的历史来反思人生。揭示较广阔社会生活的内容也纷纷入戏,跃然舞台。长春评剧院的《宰相胡同》,立足深入群众生活、关注民生热点、于平凡中开拓不凡的创作基点,将城市拆迁这一人们普遍关心、直通人们心底的社会热点话题搬上了舞台。该剧通过讲述陈云清等生活在“宰相胡同”里的一群普通人,面对居住地改造而发生在母女、夫妻、邻里、干群之间的点点滴滴,生动地阐释了新时期处理好城市建设与百姓生活协调发展的深刻命题。而那个关乎“民生”、“民主”,总是“几家喜来几家忧”的社会大话题,也在趣事不断、悬念迭起的舞台展示中得到和谐的演绎。塑造时代新人形象,一直是戏曲舞台上的炽烈呼唤。石家庄市河北梆子剧团近年来一直有个强烈的愿望,就是要把新时期、新农村的新人形象矗立到舞台上。他们的雄心壮志落实在了《女人九香》这台戏上。戏中,不见了大男子汉,却挺立起来一个“大”女人。该剧以朴实幽默的手法,用平民的视角,塑造出了一个挟带着时代的风雨雷电,风风火火、泼泼辣辣,冲着我们扑面而来的新时代女性形象。这个叫九香的农村女子,在紧锣密鼓且不乏轻喜剧的色彩中出场。她第一次亮相是刚进入院子就踏着脚步丈量面积:原本是来同老大相亲,却偏偏看上了老二。结婚过门八字还没一撇。竟先表露自个要当这个家的“野心”,她那火辣辣的性格不时挥洒出别一种风采、别一种美。她的心里装满阳光,快人快语,笑口常开,活得自信而自在,高扬起一种“女人是水也是天”的大情怀。她毫不领会丈夫那小心眼,与昔日恋人联手在凤河开发500亩蔬菜基地,巧借“算卦”的形式,促成了包括自己公公在内的一对对好姻缘。在丈夫吃醋、出丑露乖到了极致时,她则发出了庄严的警告:“九香我不能由着你的性子来,想改你就快点改,要走你就快走开。走得远远的,不要再回来……”掷地有声的语言,痛快淋漓地表达出她这个接受了时代精神和现代文明熏陶的新式农民的精神世界和情感状态。毋庸置疑,这个人物形象一改传统戏中。

女主人公那种注重表现善良、温婉、贤淑、内敛的做派,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位聪明、干练、美丽、敢想敢干、敢爱敢恨、特立独行的农村女青年,“现代女强人”,使人大有耳目一新之感。加之满台生辉的喜剧风格,八方流动的草根意味,精心设计的夸张巧合,刻意为之的粗疏与显摆,将这个鲜蹦活跳的新人形象出落得风姿绰约、流光溢彩。我们有理由说,这个人物形象的破茧而出,为红艳艳的现代戏人物画廊又增添了一个新的典型。

第三,“三并举”的方针得到了很好的张扬。新编历史剧、改编传统剧佳作迭出,异彩纷呈。现代戏涵盖了多个历史时期,题材甚为广泛。

处理好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关系,解决好对立人物之间的戏剧冲突,是创作新编历史剧面临的首要课题。三百多年前的秋天。北京崇文门;历历在目。一阵“哒哒”的驴蹄声由远及近,驴子上坐着一位操着太原方言,穿着粗布衣衫的老者,大名鼎鼎的傅山进京来了。随之,在与康熙帝的一个个惊心动魄而又气定神闲的回合较量中,观众不禁时时揪紧了心弦。出人意料的是,末了,两个人得到了双赢。傅山在把明朝和清朝的皇帝作了比较后,最终得出“明亡于奴非于满”的结论。这便是根据正史和野史创作的晋剧《傅山进京》。这既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傅山进京,也是一个戏说的艺术形象“傅山”进京。然而二者却结合得严丝合缝,惟妙惟肖。考察其成功的关键,恐怕主要在于该剧在个人选择与民族碰撞的对立中寻求统一,较好地实现了人物命运向文化内涵的升华。不仅为观众演绎了一个精彩的故事,呈现了一位动人的艺术形象,更加可贵的是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巧妙地化解了民志与君权那对难以调和的矛盾。既展现了傅山英风傲骨、坚贞不渝的大儒气节,又展示了康熙胸襟博大、智慧超卓的明主风范。在两颗伟大心灵的PK中眺出了历史、政治、民族的桎梏,彰显了君王与布衣人格上的平等,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独立自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和谐思想。那句“明亡于奴非于满”的点睛话语,堪称神来之笔,轻松地为沉重的历史剧打通了自由翱翔的空间,令演员得以尽情挥洒,使观众能够充分领略到故事的情趣、人物的风采,显示出处理戏剧冲突的高超功力。此时的舞台流淌着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对立而又统一的清溪,奔突着人物双方冲撞而又和谐的弦声。如果说《傅山进京》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结合上淌出了一条大道的话,那么天津评剧院的新编评剧《寄印传奇》、河南省越调剧团的新编越调《三探老子》则在编织历史故事、力求雅俗共赏方面锐意出新,放了光彩。《寄印传奇》全然是一台风格奇崛而又富有寓意的传奇剧目。为古老的剧种、古老的艺术如何同当代观众的审美欣赏接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当然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三探老子》写的是老子这位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名人。剧作以全新的视角、通俗的写法,从三个侧面反映了老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一位既是历史上真真实实的人、又是民间辉辉煌煌的神展示得活灵活现,打造得有血有肉,进而引动观众会心地去回味那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家园。在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上,浙江越剧团的《九斤姑娘》显然卓尔不群,观之令人一粲。这次改编秉持草根版的创作理念,一改传统本里那种非此即彼的简单道德评判,着意强化喜剧色彩,使整出戏更加贴近民众,充盈着智慧、机敏、诙谐、幽默的生活情趣。这出戏的成功,为我们如何在传统剧目的汪洋大海中挖掘、改编出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之作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范例。而作为这届展演重头的现代戏,不论是回眸革命历史时期中华儿女浴血奋斗的力作,也不论是展现建国初期戎边战士艰苦创业的佳品,还是新时期以来反映神州大地改革开放方方面面辉煌成就的一台台大戏,无不各具特色。争奇斗艳,像广州红豆粤剧团的《刑场上的婚礼》,以写入为根本,演绎了一个“悲壮动人、辉映千古的革命浪漫主义故事”,艺术的冲击力是很强的。湖南湘剧院的《李贞回乡》,在水碾悠悠,养鱼、载舟水乳交融的混响中,踏着如歌的岁月,唱响了“共产党搞斗争是为了人民谋幸福,斗争人民那不是共产党”的朴素而庄严之歌,其思想的深刻如黄钟大吕。广西桂剧团的《烽火“南欧”》,是讴歌戏剧大师欧阳予倩的一曲颂歌,剧作抓住了那个特定时期、特定环境的主线,重在展示人的性格,生动地再现了以欧阳大师为代表的一群热血沸腾的戏剧人那可歌可泣的艺术形象。“乱花渐欲迷人眼”,放眼这灿若群星的戏曲“大观园”,要说地方戏的大繁荣大发展,由此可见一斑。

第四,精品品格流光溢彩,精品大戏振人眉宇。

集中力量源源不断地创作艺术精品,是繁荣文艺的中心环节,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也是作家、艺术家的毕生追求。同时,一个大的艺术活动,衡量它到底成功不成功,有没有精品诞生是一个重要的标准。令人感到振奋的是,在第三届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展演的大平台上,我们看到了一台台闪烁着精品品格的精品大戏。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创作演出的新版《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一台名副其实的精品之作。以茅威涛为首的艺术家群,凭借新锐的目光,淡化了原先流派的程式,追求一种神韵与意境流贯舞台的新的美学精神,将艺术的新视点锁定在如何在21世纪呈现出一种别具一格的舞台样式上,意蕴隽永、耐人寻味成为新版《梁祝》新的艺术标杆。创新,精神意识的创新当是精品创作的另一重要层面。从这个意义上讲,川剧《李亚仙》和评剧《我那呼兰河》的精品品格是非常显著的。曲江歌女李亚仙与郑元和那老而又老的故事不知被多少剧种多少次搬上过舞台。然而由重庆川剧院及它的领军人物沈铁梅倾力打造成精品剧目的《李亚仙》仍然让人感到新鲜。其精品品格首先张扬在该剧树立的“传统名剧,现代表达”那种新的理念上。艺术家们站在当代社会科学、艺术理论研究成果的前沿,以超前的眼光和思维关注并切入古人的生活,把创新的立足点牢牢置于当代观众关注的普遍问题之上,使作品折射出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个性风格。沈阳评剧院倾力打造的《我那呼兰河》,在创新意识上刻意追求一种诗化的风格,在地方戏的现代化方面瞠开了新路。明明是广袤浑漠的黑土地,奔腾不息的呼兰河、豪放激情的东北汉子,却偏偏要用诗化的品格来总揽全局,这就使得“创新”先埋下了很大的难度,博士型导演查明哲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自身精神意识上的创新,就是喜欢为自己的艺术创新设置高的门槛。他确信,只有越过高的门槛。才有可能进入精品的殿堂。为此,他和他的“创作伙伴们一起为‘呼兰河’寻找确立的演出形象种子”是“生命之流中坚强不息着生生死死”。于是,舞台上的呼兰河成为一个重要的“意象”,剧中人物呼兰河融在一起,生死相依,不离不弃。冯玉萍扮演的王婆无疑是这群人物的中坚,她的身上释放着浓郁凝厚的黑土地情结,传递着鲁迅笔下称颂的那种民族脊梁的风骨。依然是评剧的唱腔,却有话剧的念白、舞剧的魅力。加之各种美轮美奂的舞。

5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