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话说马悦凌的“三大法宝”】

据报道,一度被称为“养生教母”的畅销书作者马悦凌,宣称用泥鳅当归等可攻克世界级绝症,被医学专家驳斥无科学依据并存在危险,而并无医师资质的马悦凌本人更是涉嫌非法行医。

2011年6月29日,南京市卫生监督部门已正式介入调查,一些书店也将其所著书籍《不生病的智慧》、《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医生》等撤架了。

马悦凌之所以受到大众的“追捧”,主要是由于其声称能够治愈世界三大疑难病症之――“渐冻人”症,而她手中的“三大法宝”就是:当归注射液、活泥鳅固元膏

但是,在广大患者纷纷尝试马悦凌提供的方法时,问题也一个接一个地出现了:   全身穴位注射了几百毫升的当归液,患者痛苦不堪却疗效甚微;吃活泥鳅降肝火,却致使多名患者感染了寄生虫;早晚服用一勺固元膏,食用者却有了上火食欲不振的毛病。

随着专家、媒体对马悦凌的质疑,大家心里也不禁产生了许多疑问:马悦凌所宣扬的这几种疗法究竟有没有道理?当归泥鳅固元膏怎样使用才是合理的?这所谓的“三大法宝”究竟有多少价值?我们将为您一一破解。

当归补血活血剂量用法有讲究      针尖沿着脊椎两侧的穴位不停扎入,“渐冻人”李凯(化名)的表情因痛苦而扭曲,密密麻麻的针眼不停向外渗着黄色的液体。

大椎穴、陶道穴……4个人架住李凯,针头扎入与拔出,共计扎了180针,注射了180毫升的复方当归注射液。

这是采用马悦凌的穴位注射法治疗“渐冻人”的场景,想象一下都会觉得有些惊悚。

我们暂且不说如此穴位注射和如此大剂量应用复方当归注射液是否合理,就说一说这其中的当归

复方当归注射液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注射剂型,它由当归、川芎、红花三味药组成。

其中的主药当归是一味十分常用的中药材,我们在药店里常见到的乌鸡白凤丸、四物益母丸、八珍益母丸等中成药中都有它的影子。

头身尾功效各不同   据《本草纲目》中记载:当归调血为妇人要药,有思夫之意,故有当归之名。

相传从前有位男子就是得仙人指点,用当归一药治好了妻子的产后血症。

当归主要有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的功效,善治月经不调、经闭腹痛、血虚头痛、眩晕、肠燥便秘、跌打损伤以及气血失调、虚劳不足之症,既是妇科调经之要药,更是补虚疗损之佳品,所以许多有妇科疾病的朋友都或多或少地吃过当归服用过含当归的中成药。

当归虽好,也不能随意乱吃,什么人需要吃,吃当归的哪一部分都有一定的讲究。

金代的医学家李杲曾说过:当归头止血而上行;当归身养血而中守;当归尾破血而下流;全当归活血而不走。

当归是个很有灵气的药,样子长得很像个长胡须的小老头,可以从上到下分成头、身、尾三个部分,每部分的功能略有侧重。

若侧重补血可用当归身,若侧重活血可以用当归尾,全当归既能活血又能补血,是和血之药;如果是治疗头痛还可以用酒蒸当归,以借助酒的上浮之性。

所以,我们到药房买药时可不要“一把抓”,要分清部位,有的放矢。

用前需细辨寒热   引起月经不调和身体虚损的原因有许多种,在服用当归进行调理之前一定要先给自己的身体辨辨寒热,这样才不会适得其反。

当归性温,最适合治疗虚寒引起的月经不调、经闭腹痛,也就是要有月经量少、血流不畅、经期延迟、小腹疼痛、手脚冰冷、脸色苍白这样的症状,而如果您本来就身体燥热、月经量多,就千万不要再服用当归了,以免造成更严重的出血症。

另外,当归有比较强的润肠通便作用,血虚的人容易便秘,在活血补血的同时又能通便,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但同样的,具有慢性腹泻或腹胀的病人就不应该服用当归,以免加重症状。

当归中含有大量的挥发油,气味十分浓厚,孕妇、小孩和出血症的患者非但不要服用,也不要长期将当归放在身边,别看只是闻一闻,在潜移默化中当归也能发挥作用呢!   吃过当归的人都会对它的味道印象深刻,如何把当归变得好吃一点成了不少人绞尽脑汁琢磨的事。

其实,当归可是不少美味汤煲里必不可少的配角,如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首乌鸡肉汤、当归虫草老鸭汤,个个听了都让人口水直流。

如果需要长期有规律地服用,可以将当归粉泡水代茶饮,也可以用当归泡酒每天适量服用,还可以将当归加入米中熬一碗浓浓的白米粥作为主食。

用量不可随意   当归每天的用量一般保持在6g~15g,如有上火的症状可以停药几天;另外,当归不宜长期大剂量服用

泥鳅本身无过错生吃当心寄生虫      周丽是一家医疗机构的护士,了解到食生泥鳅可以祛肝火后,便于2010年2月2日—8日食用了8条生泥鳅,没想到2月底,周丽便出现胃部不适、乏力、低热、腹部上偏右部发现匍行皮疹等症状,慌了神的她立即去医院检查,结果发现是寄生在泥鳅里的棘颚口线虫所致,经过手术治疗症状依然没有消失。

马悦凌的疗法中,生吃泥鳅是很重要的一个砝码,也是灭肝火、降虚火的“功臣”。

那么生吃泥鳅到底有没有依据?会不会引起寄生虫感染呢?      补益虚损祛湿邪   泥鳅有着“水中人参”的称号,它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所含营养成分比鲤鱼、带鱼、龙虾等都要高。

据研究,每100克泥鳅中含蛋白质9.6克,脂肪3.7克,碳水化合物2.5克,钙28毫克,磷72毫克,铁0.9毫克。

此外,还富含维生素A和维生素B。

所以常吃泥鳅能满足人体对多种营养物质的需求,并起到补益虚损的作用。

中医学认为,泥鳅属于药用鱼类,它味甘性平,具有补中气、助肾阳、祛湿邪、益精血等功效,可用于皮肤瘙痒、水肿、黄疽、痔疮等症的治疗,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泥鳅身上的“泥   鳅滑液”有较好的抗菌消炎作用,对丹毒、疖肿等多种急性炎症有效。

泥鳅的成分泥鳅多糖对慢性炎症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生吃泥鳅见偏方   由此看来,泥鳅确实是个好物。

那么,生吃泥鳅这一疗法是从哪里流传下来的呢?相传大作家曹雪芹在钓鱼时,就曾用生泥鳅治好了一个青年的黄疸症,并把他写进了《红楼梦》中,化身了侠肝义胆的柳相公。

虽然这只是个传说,但从中可以窥见生吃泥鳅确实作为一个偏方在民间流传。

在《全国中草药汇编》中有:“治湿病、神昏、口干舌燥,小泥鳅5条,1次活吞”的记载;也有人对临床病例进行了观察及研究,认为活吞泥鳅治疗乙肝、肝硬化具有一定的效果。

但是,随着卫生知识的普及,人们逐渐认识到生吃淡水鱼类可能会造成寄生虫感染,于是吃生泥鳅的做法便不再被提倡了。

寄生虫扎根在泥鳅的肌肉里,不可能像马悦凌所说的那样,买回来以后在清水里多养几天就能除去。

而一旦寄生虫随着泥鳅来到了人体,想杀掉它们就要经历服药或手术的痛苦过程,所以安全起见,不光是泥鳅,餐桌上的生鱼片也是少吃为妙。

熟吃泥鳅更安全   如何采用泥鳅治病才是正确安全的呢?有一道名菜“泥鳅钻豆腐”就是很好的尝试。

泥鳅与豆腐同炖,能够补脾利湿,对脾胃虚弱和慢性肝炎患者有一定的效果。

做法是:将泥鳅用温水洗去黏液,去头尾、内脏,用茶油煎至黄色,然后加水煮汤至半碗,喝汤吃肉可以治疗小孩子入睡后的异常出汗。

泥鳅和大蒜一起大火炖,喝汤吃肉可以治水肿。

泥鳅所含脂肪成分较低,胆固醇很少,因此很适合老年人食用,对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患者和贫血、肝炎病人等亦有益。

固元膏好吃多补益五种人群当回避      在马悦凌的个人官网上,有马悦凌开办的淘宝养生店的链接,“马悦凌牌正品固元膏”卖到了100多元一盒,但在广大群众的抢购下还是显得供不应求。

固元膏现在确实卖得很火,走亲访友时手里拎着几盒也会显得很有面子,但有许多人对这固元膏究竟是什么东西还是一知半解。

固元膏阿胶核桃膏   固元膏的名字乍听起来很深奥,其实它还有个比较通俗的名字叫做阿胶核桃膏,据传是慈禧太后晚年非常喜欢的一道药膳,《清宫叙闻》记载道,“西太后爱食胡桃阿胶膏,故老年皮肤滑腻。

”   固元膏的配料包括阿胶、红枣、核桃、黑芝麻、冰糖和黄酒,做法也很简单,将所有材料全部打碎,加入黄酒拌匀后隔水蒸,蒸好的膏状物放凉之后即可食用。

阿胶是很好的补血药,味甘性平,能够滋阴润肺、补血止血、定痛安胎,在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便列为上品。

红枣有着“天然维生素丸”的美称,可以补气养血、健脾安神。

核桃自古以来就是食疗的佳品,无论生吃还是配药用,都有补血养气、补肾止咳、润燥通便的良好作用,更由于它能健身体抗衰老,故有着“长寿果”的美称。

黑芝麻可以补肝肾润五脏,对治疗头晕眼花、耳鸣耳聋、须发早白有较好的效果,是老年人常用的保健食品。

冰糖不仅可以矫味,使药物变得更好吃,还有润肺、止咳、清痰、去火的功效,而黄酒是中药里一个很重要的“药引子”,用它将诸药进行调和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

从以上几味药的功效介绍中我们可以发现,阿胶红枣补血,核桃芝麻补肾,比较适合气血亏虚的中青年女性食用,同时还适合免疫力低、贫血失眠的老年人。

过于滋腻,五种人不宜吃   但是由于固元膏中的每一味都是补药,滋腻太重,如果药不对症,长期服用反而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它过于滋腻会阻碍脾胃的运化功能,所以本来脾胃就不好、大便容易稀溏的人,就不适合固元膏

曾有妇女在服用固元膏之后,“胃口变得更差,肚子发胀,月经血块增多,体质下降,结果越吃越虚,面色萎黄。

”另外,由于子宫寒冷而导致痛经的女性不要直接吃固元膏,应在医生建议下添加一些活血温阳的药物,以免固元膏滋腻固涩导致气血凝滞,反而增加血块量。

脾胃虚弱的小朋友也不适合固元膏

因为儿童的脏腑没有发育成熟,本就娇弱,固元膏的滋补力太强,长期食用反而会造成肚子发胀、大便难解。

由于固元膏油脂多,高血压高血脂的人不要吃,容易上火长痘痘的人也不宜吃,尤其是到了夏季,天气湿热,就不适合再吃这种滋腻的补品加重身体的负担。

我们都知道,中医最大的特色就是能够“对症下药”,无论是当归泥鳅还是固元膏,只要对上了症,都能够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即便是专家推荐的养生疗法,也不一定会适合每一个人,所以,我们在给自己“治病”之前一定要自问一句:我是否了解自己的身体?必要时一定要找专业的中医专家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