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弘之《荆州记》神话考论

作者简介:刘书陶(1987—),女,四川绵阳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断代研究。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68)。

摘 要:神话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表现形式,产生于生产力极为低下的人类童年时代。它是人类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的艺术结晶。作为地理方志的《荆州记》,在描写山川地理的同时,也记录了大量瑰丽而生动的神话故事。本文拟从其书载录的神话入手,探讨其地理书的人文色彩。

关键词:地理书神话;人文色彩。

中图分类号:K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8—0000—01。

盛弘之,始末未详。撰《荆州记》。据姚氏《隋书·经籍志考证》:“《荆州记》三卷,宋临川王侍郎盛弘之撰。盛弘之,始末未详。”,知乃南朝刘宋人,尝为临川王侍郎。沈约《宋书》不见其传。盛弘之《荆州记》作为一部典型的地理著作,却通过各个层面反映出它浓厚的人文色彩。本文拟从其书所载的神话入手,浅谈其地理书的人文色彩。

神话,是古代人民以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口头创作的神异故事,是对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曲折反映和超现实的形象描述。它产生于生产力极为低下的人类童年时代。它反映了初民们对变化多端自然现象的原始理解力,是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并使之形象化的艺术结晶。

按照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分类,可以把神话分为自然神话,创世神话,英雄神话和传奇神话四类。这里作者对盛弘之《荆州记》中的神话故事的探讨也依循此分类方式,以自然神话和英雄神话为例。

一、自然神话

盛弘之《荆州记》中所载录的自然神话不同于古代创世神话的磅礴凌厉,且大多与创世有关。它是作者在游历某处时所见所闻的文字记录。它发生在某一个具体的地理方位,并与当地的民风民俗和地理风光相结合,呈现出浓厚而神秘的艺术气息。这些神话故事大多通过口耳相传得以代代流传。每一段神话都是有关当地自然风物的一段佳话。这里,以阳石、阴石神话为例浅论之:

《北堂书钞》和《太平御览》中都收录了盛弘之在《荆州记》中对阳石、阴石传说的材料:“佷山下有山独立峻绝,西北石穴以烛行百许步有二大石,其间相去一丈许,俗名其一为阳石,一为阴石。水旱为灾,鞭阳石则雨,鞭阴石则晴。”①。

无独有偶,有关阳石、阴石的传说,《太平御览》也引用了另外两部部地理书中的相关文献,《荆州图》曰:“宜都有穴,穴有二大石,相去一丈,俗云,其一为阳石,一为阴石,水旱为灾,鞭阳石则雨,鞭阴石则晴。即廪君石是也。但鞭者不寿,人颇为之不敢不肯治也。”②另,袁山松《宜都记》曰:“自盐水西北行五十余里,有一山,独立峻绝,名为难留城。从西面上里余得石穴,行百许步得石碛,有二文石,并在穴中。”③根据此两处对阴阳石的记载,可见六朝地理书神话故事的采集已是蔚然成风。

郦道元水经注·夷水注》也收录了这则神话:“夷水自沙渠县入,水流浅狭,裁得通船。东迳难留城南,城即山也。独立峻绝,西面上里余得石穴,把火行百许步,得二大石碛,并立穴中,相去一丈,俗名阴阳石。阳石常湿,阴石常燥。每水旱不调,居民作威仪服饰,往入穴中,旱则鞭阴石,应时雨多;雨则鞭阳石,俄而天晴。相承所说,往往有效。但捉鞭者不寿,人颇恶之,故不为也。东北面又有石室,可容数百人,每乱,民入室避贼,无可攻理,因名难留城也。”④。

可以看出,其阴阳石之传说,使得“居民作威仪服饰”以求晴雨,也影响到了当地民俗。它反映了人民对自然界的寄托,对风调雨顺的祈求。

二、英雄神话

如果说自然神话和创世神话着重反映的是先民们对自然界的探索与幻想,那么英雄神话则是反映了先民自我的觉醒意识,开始朦胧的认识到自己作为宇宙和世界的主人。这些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大都能呼风唤雨,撒豆成兵,抑或半人半神,抑或三头六臂。以盛弘之《荆州记》中廪君射盐神之事为例。

关于廪君射盐神神话传说,范晔在《后汉书》中有所记载: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⑤曰:“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又令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悉沉,唯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盐神暮辄来取宿,旦即化为虫,与诸虫群飞,掩蔽日光,天地晦冥。积十余日,廪君伺其便,因射杀之,天乃开明。廪君于是君乎夷城,四姓皆臣之。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

章怀太子注⑥云:“<荆州图副>曰:‘夷陵县西有温泉。古老相传,此泉元出盐,于今水有盐气。县西一独山有石穴,有二大石并立穴中,相去可一丈,俗名为阴阳石。阴石常湿,阳石常燥。’盛弘之<荆州记>曰:‘昔廪君浮夷水,射盐神于阳石之上。按,今施州清江县江水,一名夷水,一名盐水,源出清江县西都亭山。’⑦代本曰:‘廪君使人操青缕以遗盐神,曰:‘婴此即相宜,云与女俱生,弗宜将去。’盐神受缕而婴之,廪君即立阳石上,应青缕而射之,中盐神盐神死,天乃大开也。’”郦道元在《水经注·夷水注》中也对廪君射盐神之事做了详细的记载⑧:“昔巴蛮有五姓,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中之,又令各乘土舟,约浮者,当以为君,余姓悉沉。惟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乃乘土舩,从夷水下至盐阳。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盐神暮辄来宿,旦化为虫,群飞蔽日,天地晦暝,积十余日,廪君因伺便射杀之,天乃开明。廪君乘土舟下及夷城,夷城石岸险曲,其水亦曲,廪君望之而叹,山崖为崩。廪君登之,上有平石方二丈五尺,因立城其傍而居之。四姓臣之。死,精魂化而为白虎,故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祀。盐水,即夷水也。又有盐石,即阳石也。盛弘之以是推之疑即廪君所射盐神处也。将知阴石,是对阳石立名矣。事既鸿古,难为明征。”。

水经注》所载录的这段材料与《后汉书·南蛮传》所载几乎全文相同。较其时代而言,《后汉书》晚于《水经注》,而郦道元盛弘之生活时代大致相同,分别为北魏和两晋时期。而郦道元水经注》中不乏明引、暗引盛弘之《荆州记》之例。可推测此“廪君射盐神”材料最早应该出自盛弘之之手。而郦道元在撰写《水经注·夷水注》时,征引了此段材料,而后范晔便将这段英雄神话几乎一字不动的抄录于史书中,方能广为流传。 ——!>。

究其《水经注》及《荆州记》二者,在描写夷水时皆不约而同的载录了“廪君浮舟于夷水,射盐神于阳石之上”这段英雄神话,可见魏晋时期地理著作都已在描山画水的同时,开始关注与地理相关的人文故事。这为地理方志的繁荣作出了新的贡献,也为中国地理著作人文特征的培养作出了新的尝试。此类在描写同一地理方物时所载同一神话传说的案例,并不少见,本文拟从人文地里的角度摘取其典型分析,此不赘述。其后,范晔从地理书中几乎全文不变地抄录这则神话故事于史书中,使地理著作与史书文学形成了良好地对接。

三、结语。

中国古代文献当中不乏对神话的记载。它们也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代代流传,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的宝贵财富。这不仅为后来的传奇,杂记,小说,戏剧等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原始材料,还极大地丰富了文学创作者的想象空间。盛弘之《荆州记》在记述山川地理的同时也载录了当地具有代表性的神话故事,这极大地增强了原书的人文色彩,使地理书本身更具有可读性和趣味性。

注解。

① 《太平御览》,卷十七,p232,宋 李昉等撰,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又载于《北堂书钞》卷一百五十八;。

② 《太平御览》,卷五十二,p417,宋 李昉等撰,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

③ 《北堂书钞》,卷一百五十八,p312,隋 虞世南,北京:中国书店,1989年;。

④ 《水经注·夷水注》,卷三十七,p697,北魏 郦道元撰,陈桥驿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⑤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卷八十六,第七十六,宋 范晔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⑥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卷八十六,第七十六,宋 范晔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⑦ 据陈运溶《汉唐地理书钞<附庐山精舍辑本>》注:《太平御览》卷七百八十五 案,盛氏宋人,其时无清江县县名,始于隋,尚属荆州。至唐始,有江南道施州清江县之称。所云按今施州以下数语殆章怀太子注中之注也。《御览》岂遂因此而致误耶。一名夷水四字惟《御览》有。 ⑧ 《水经注·夷水注》,卷三十四,p696—697,北魏 郦道元撰,陈桥驿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