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辐喷预防急性放射性皮炎的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抗辐喷预防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防治效果。

方法:接受直线加速器放射治疗的80例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n=40例)放疗期间对照射皮肤采用抗辐喷外喷,对照组(n=40例)放疗前后对照射皮肤未采用保护措施,观察并比较两组皮肤损伤的发生程度,结果:观察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程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48);结论:抗辐喷外喷能有效预防恶性肿瘤放疗患者皮肤放射性损伤

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抗辐喷; 急性放射性皮炎; 预防   【中图分类号】R473.75【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2—0183—01   利用各种放射线(包括X线、电子线等)照射肿瘤,以抑制或杀灭癌细胞的治疗方法即是肿瘤的放射治疗,急性放射性皮炎放射治疗后非常常见的反应之一,且发生率高,有文献报道,在放疗剂量达70Gy时,Ⅱ度以上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可达50%,严重者将因此而中断治疗,研究认为放射治疗疗程每延长1d,局部控制率将下降1%~3%,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心理压力,还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严重影响了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1]。

如何减轻和预防放射性皮炎,帮助患者能顺利完成放疗,是我们放疗科护士一直在努力的目标。

我们科对行放射治疗患者照射皮肤给予抗辐喷外用,观察其效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4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行直线加速器放疗的80例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40例,其中乳腺癌20例,宫颈癌10例,食管癌10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31例,年龄24~80岁,平均50.1岁。

对照组40例,乳腺癌20例,宫颈癌8例,直肠癌2例,食管癌10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27例,年龄32~74岁,平均49.6岁;两组均按常规剂量进行放射治疗,每天1次,2Gy/次,5次/周。

1.2方法   1.2.1健康教育:放疗开始前及放疗过程中对两组患者均反复进行健康教育,直至患者记住为止,平时再加强健康教育,并观察病人的依从性。

照射野画线前先用肥皂水清洗局部皮肤,画线后不可洗脱照射野标记,保持标记清晰,标记不清,应及时请医师描画。

放疗中应保持照射皮肤的清洁干燥,穿柔软、宽松、吸湿性强的内衣;照射皮肤忌搔抓,皮肤脱屑切忌用手撕剥;避免冷、热刺激,如热敷、冰敷等;保持乳房下面、腋窝皮肤清洁干燥,及时用软毛巾擦干汗液;洗澡时勿用过冷、过热的水,勿用肥皂及粗糙的毛巾揉搓皮肤;勿在照射部位贴胶布;勿擅自在照射皮肤涂擦化妆品及刺激性药物,如碘酒、乙醇等;避免阳光直接暴晒,外出戴帽或撑伞;男性病人剃须不可用刀片,宜用电动剃须刀以免损伤皮肤

叮嘱患者放疗时技术员摆好体位后不可自行移动,以保证照射野范围正确。

皮肤反应时及时报告医护人员,不可随意自行处理。

1.2.2用药方法:观察组从放射治疗第1d 起,对照射野区皮肤喷雾抗辐喷喷剂,用法0.1ml/5cm2,并适当超出放疗范围,每日4次,分别于早晚各一次,放疗前后各一次,视皮肤情况可增加1~2次,每次喷雾前用力摇匀药液以便能喷出均匀地药雾,放疗结束后继续喷雾7~10天。

放疗野区皮肤如有污染,可用清水清洗,清洗时动作要轻柔,防止擦破皮肤对照组放疗期间照射野区皮肤未采用任何药物保护,只进行常规健康教育。

1.2.3放射性皮炎的评价标准:按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常用毒性标准修订版CTC2.0版(1997年)进行分级[2]。

Ⅰ度,皮肤色素沉着,继之出现红斑;Ⅱ度,皮肤干性脱皮;Ⅲ度,湿性皮炎,渗液、水泡形成继之开成糜烂,表皮脱落;Ⅳ度,皮肤溃疡。

1.2.4放射性皮肤反应评估:从放疗开始到治疗结束,由2名责任护士同时对患者皮肤反应进行评估,每天2次检查照射皮肤,记录皮肤反应发生的时间、症状和症状持续时间以及发生皮炎时的照射剂量。

1.2.5统计方法:对两组放射性皮肤损伤程度进行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

2结果   观察组组所有病例均全部顺利完成放射治疗

两组患者皮肤放射性损伤比较见表1。

3讨论   放射线对机体组织和器官所造成的损伤是细胞成分的形态、生物化学、物理化学等方面发生变化的综合体现,这些变化的最终表现是组织损伤

损伤的发生与放射线的性质、照射野面积、患者年龄、一般健康状况有密切关系。

单次照射的急性皮肤反应主要有:大于5 Gy出现类似晒伤的红斑,lO Gy可出现干性脱皮,15 Cy出现湿性脱皮。

极大剂量的照射后,表皮的修复主要靠照射野周围的细胞。

晚期皮肤反应主要是真皮发生延迟反应,这些反应是不可逆的,皮肤变薄、变脆,轻微的损伤造成难以愈合的溃疡[3]。

抗辐喷是一种内含自由基清除剂的医用射线防护喷雾剂,内含丰富的经科学配比的高纯度的自由基清除剂产品,由超氧化物岐化酶、维生素B12进行配比研制而成,其作用机制是直接喷雾于医用射线等理化因素所产生的自由基造成的皮肤粘膜组织的损伤,清除组织中放疗产生的有害自由基,切断自由基反应链,促使人体组织主动修复,以取得预防和减轻医用射线产生的有害自由基皮肤粘膜组织的损伤,达到明显减轻放疗反应的目的。

本组观察发现,观察患者至治疗结束仅出现轻度的放射性皮肤损伤,均未出现与使用抗辐喷相关的毒副反应

抗辐喷提高了照射皮肤的耐受性,降低了皮肤损伤程度,使皮肤损伤出现的时间延迟,说明抗辐喷能有效预防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且安全可靠,使用方便,无明显毒副反应

参考文献   [1]赵全娣.奥克喷预防放射性皮肤损伤效果观察及护理[J].护理研究,2008,22(12): 3339—3340   [2]申文江,王绿化.放射治疗损伤.北京: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242   [3]殷蔚伯主编.肿瘤放射治疗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252,1350。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