凋亡相关基因在眼眶腺样囊性癌组织中的表达意义

【摘要】 目的:分析凋亡相关基因p 53和bcl— 2在眼眶腺样性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关系及临床意义。 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51例眼眶腺样性癌临床标本和10例正常眼眶组织中P53和Bcl—2蛋白的表达状况。 结果:P53和Bcl—2在眼眶腺样性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3%和 65%,显著高于眼眶正常组织(53%,65%vs 10%,P<0.01)。实性型腺样性癌中P53的表达率显著高于其在腺样管状型中的表达率(86% vs 30%,P<0.01);P53和Bcl—2在复发组中的表达率显著高于其在初发组中的表达率(85% vs 42%,P<0.01),(100% vs 53%,P<0.01);P53和Bcl—2二者在表达上具有相关性(χ 2=1.461,P>0.05)。结论:P53和Bcl—2蛋白的检测对于判断肿瘤对化疗的敏感性和预后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 眼眶腺样性癌 凋亡相关基因 耐药。

0引言。

腺样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ACC)是一种高度恶性的上皮性肿瘤,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如涎腺、颌下腺、气管、肺、乳腺、皮肤等,于眼眶则好发于泪腺[1]。我们通过检测眼眶腺样性癌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了解并分析凋亡相关基因p 53和bcl— 2在眼眶腺样性癌组织中的表达组织学分型和预后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我们采用的基因检测方法是蛋白质水平的免疫组织化学法,它是把血清学方法和显微示踪技术结合起来的一类技术,简便易行,容易掌握,具有较高的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和灵敏性,可以对组织细胞的成分准确定位和定量分析。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免疫组化染色试剂盒(HistostainTM—Plus Kits)(SP—9000),鼠抗人P53 mAb(DO—7)(ZM—0408),鼠抗人Bcl—2 mAb(Bcl—2—100)(ZM—0010),浓缩型DAB试剂盒(ZLI—9032),磷酸盐缓冲液(PBS)(配成0.01mol/L,1 000 mL,pH7.2~7.4)(ZLI—9061)。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病理室1992/2003年手术或活检后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眼眶腺样性癌标本共51例,男22例,女29例,右眶20例,左眶31例。年龄19~62岁,初发38例,术后复发13例。按组织学分型:腺样管状型30例,实性型21例。全部标本经40g/L甲醛固定,石蜡包埋,5μm连续切片,作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使用。对照组10例,取自相同时期眼眶内良性肿瘤手术中同时取出的眶内正常组织(脂肪、结缔组织泪腺等),标本处理方法同实验组。

1.2方法 采用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霉卵白素(streptavidin peroxidase, SP)染色试剂盒。以已知阳性的切片做阳性对照,以PBS代替一抗作空白对照。Bcl—2的阳性产物应定位于细胞膜和/或细胞质,P53的阳性产物应定位于细胞核,呈棕黄色细小颗粒状。以高倍镜下(×400)阳性细胞占肿瘤细胞的百分比为阳性判断标准:0级:无着色;1级:阳性细胞占肿瘤细胞数<10%;2级:阳性细胞占肿瘤细胞数10%~50%;3级:阳性细胞占肿瘤细胞数>50%。以0~1级为阴性(—),2~3级为阳性(+)(本判断标准由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统计学处理:SPSS统计软件包(Ver10.0),方法采用χ 2检验,显著性水准为0.05。

2结果。

2.1凋亡相关基因在眼眶腺样性癌中的表达 研究结果显示,P53和Bcl—2在眼眶腺样性癌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P53的阳性染色为棕黄色,位于细胞质和胞核,胞核呈均匀明显着色,且染色强度高于细胞质。Bcl—2的阳性染色均匀分布于细胞膜和胞质。眼眶腺样性癌标本中27例P53表达阳性阳性率53%,正常组织标本中1例表达阳性阳性率10%,P53在眼眶腺样性癌组织中的表达率显著高于眼眶正常组织(χ2=7.128,P<0.01)。腺样性癌标本中33例Bcl—2表达阳性阳性率64.7%,正常组织标本中1例表达阳性阳性率10%,Bcl—2在腺样性癌组织中的表达率显著高于眼眶正常组织(χ2=11.034,P<0.01)。

2.2 P53和Bcl—2的表达与癌组织学分型的关系 P53在实性型腺样性癌中18例表达阳性阳性率86%,在腺样管状型中9例表达阳性阳性率30%,P53在实性型中的阳性表达率较腺样管状型明显增高,二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16.648,P<0.01)。Bcl—2在实性型中15例表达阳性阳性率71%,在腺样管状型中18例表达阳性阳性率60.0%,二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 2=0.715,P>0.01)。

2.3 P53和Bcl—2的表达与癌初发与复发的关系 P53在复发组病例中11例表达阳性阳性率85%,在初发组病例中16例表达阳性阳性率42%,在复发组中阳性率明显增高,二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7.634,P 0.01)。Bcl—2在复发组病例中13例表达阳性阳性率100%,在初发组病例中20例表达阳性阳性率53%,在复发组中阳性率明显增高,二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13.649,P 0.01)。

2.4 P53和Bcl—2的表达之间的相互关系 对P53和Bcl—2在眼眶ACC中的表达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表明,24例二者共同表达阳性,占全部病例的47%,15例二者共同表达阴性,占全部病例的29%,P53与Bcl—2的表达之间具有相关性(χ2=1.461,P 0.05)。

3讨论。

原发于眼眶泪腺腺样性癌泪腺恶性上皮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也是恶性度最高的肿瘤[1,2],其发生率在泪腺肿瘤中仅次于泪腺多形性腺瘤居第2位。根据我科对历年诊治眼眶肿瘤的统计情况,腺样性癌占上皮性肿瘤的19.2%,占泪腺恶性上皮性肿瘤的41.7%[3,4]。其发病年龄小于其他泪腺恶性肿瘤,30岁以下患者占一定比例,这在其他泪腺恶性肿瘤中是非常少见的。腺样性癌病程较短,多在6mo以内,主要临床表现为眼球突出、移位和眶部肿块。与其他泪腺肿瘤不同的是其疼痛的发生率可高达79%,自发痛和触痛均存在,这是因为该肿瘤具有嗜神经性,肿瘤细胞易侵犯神经,且沿神经束蔓延,引起局部疼痛。影像学检查除发现泪腺区不规则肿物外,常见临近骨质有虫蚀样破坏。肿瘤易向颅内和鼻窦等部位扩散,或侵入周围血管内,形成瘤栓并经血行远处转移。腺样性癌虽然生长较为缓慢,但侵袭性强,浸润的范围往往超出手术时肉眼看到的肿瘤范围,因此复发率和病死率均较高,我科统计复发率为77.4%,陈耀真等报道病死率为44.4%。腺样性癌的大体标本为灰白色实体肿块,表面有结节,无包膜或包膜不完整,常侵犯周围组织,切面呈灰白或微黄色,可伴有出血或坏死,呈小囊样改变,质脆。镜下腺样性癌主要由导管上皮细胞和肌上皮细胞构成,群集成巢或条索状,核深染而胞浆较少的小圆细胞构成。根据目前采用的Perzin分类法[5],可分为3型:①腺样型,又称筛状型,癌巢中有许多大小不等呈筛孔状的囊样腔隙,囊样间隙多由肌上皮细胞围绕,其内充满嗜碱性粘蛋白;②管状型:癌细胞排列成细长管状结构,由二、三层上皮细胞围绕而成,内层为导管上皮,外层为肌上皮细胞,腔内可有嗜伊红分泌物;③实性型:肿瘤细胞排列紧密呈团块样,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实性癌巢,中间有纤维间隔,其内可有少量腔隙,较大的团块内可出现坏死。由于腺样型和管状型结构常在同一肿瘤中同时出现,故又将其合并成腺样管状型。一般认为腺样管状型预后较好,实体型预后较差。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