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更正的隐忧和对策] 新闻记者培训教材 更正

新闻的真实性不能靠新闻更正来维护,新闻更正越多并不是说明处理假新闻越有成绩,相反新闻更正越多说明我们新闻工作的问题越多。

近年来,新闻更正的现象正变得越来越普遍,而且更正的速度也是快得惊人,有的是报纸前几天发过的新闻,过几天又发文更正;有的是头天的新闻第二天就会出现更正的版本;更有甚者,同一天,不同的报纸居然会出现意思完全矛盾的新闻标题,谁是谁非简直是让人匪夷所思。

虽然我们常说,知错就改是个好现象,但是一条新闻这样短命,不能不引起新闻从业者的重视。

新闻更正情况出现多了,媒体的公信力自然直接受到影响,然而,更值得注意的是错发的新闻所造成的社会影响也是难以想象的,有的时候甚至会影响政府的形象,这些都是我们不能回避的事实。

现象      透过新闻更正的现象,我们会发现造成新闻更正的直接原因仍然是老生常谈的假新闻

来看几条出现在刚刚过去的2005年里的新闻更正

比如京城某报2005年9月30日的《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辟谣,考试法尚未列入立法计划》,公开更正“国家教育考试法”的起草工作尚处于前期调研和学术研究阶段,并没有进入立法程序,一些媒体的有关报道内容严重失实,还采访了有关的教师、学生,发表了相关的评论;某报2005年10月16日的《神六搭载物品昨日“打假”》,对荣昌猪精液、8米长的巨龙画、1600个东巴文图案作为神六的搭载物给予更正,认为一些借神六进行虚假炒作的做法,已使正常的搭载活动受到商业炒作的不良影响,因此不得不出面澄清。

从这些新闻更正的情况看,这些虚假新闻的内容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人们以往印象里的奇闻逸事、明星绯闻,而更多的是涉及国家大事、方针政策、热点问题和百姓生活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这些新闻的错发直接会对百姓生活、政府形象以至社会发展造成影响,而这也是近些年虚假新闻发生的一个趋势,更是我们不能忽视新闻更正的主要原因。

原因      为什么我们的新闻这样脆弱,有的甚至都经不起24小时考验呢?究其原因,不难看出在一些媒体,特别是纸媒体新闻采编工作中,存在着不少问题。

首先,自采新闻来源不确定。

现在,很多媒体的很多稿件是来自于记者的自采新闻,这样的新闻线索主要来自包括对口单位、新闻热线等几个方面。

大多数的新闻应该说来源可靠,但是也有这样的情况,就是记者打一个电话,或把其他消息拼凑一下就搞掂一条新闻,而且记者编辑也根本没有向相关方面核实情况就刊发。

结果这样的新闻一出现,相关方面马上就会出面更正,其他媒体也会出现相应的更正新闻

其次,除了自采新闻以外,媒体之间的相互摘编、转载也是造成新闻误发的一个因素。

现在的互联网可以说是很发达,信息来源相当丰富,一条消息被多家媒体转载的现象每天都在发生。

有的时候这样的转载也就加速了错误新闻的危害性,而如果这条错误消息是出现在权威媒体,则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比如2005年10月16日,京城某网上就出现了:记者从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获悉,我国女航天员的选拔正在启动,选拔标准已开始制定。

于是当天这条消息刊登在包括新华每日电讯等多家报纸上。

但是第二天新京报就有更正消息:《女航天员选拔尚未启动》,文章引用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任陈善广的话指出:我国尚未启动女航天员的选拔工作。

对女航天员的选拔尚处于构想之中,我国还没有正式开展培训女航天员的计划。

第三,为了追求轰动效应,刻意炒做,让新闻走了样。

比如2005年9月28日,北京某报:《机卡一体小灵通月底停售》,而在同一天,北京另一家都市报关于该消息的题目是《“机卡一体”小灵通无退市时间表》。

同是北京的媒体、在同一天、同样的新闻,居然出现了两个截然相反的新闻标题。

这不能不让人看了感到很费解。

实际上,两条新闻的内容有相似的地方,但是为了吸引读者或者观众的眼球,就把新闻的客观性、真实性放到了一边,是对读者和观众的严重误导和不负责任的表现。

第四,新闻在采编过程中,由于编辑记者缺少相关专业的知识,造成错误新闻,贻笑大方。

比如,还是前面所举的女航天员选拔那条新闻,实际的情况是,我国第8批女飞行学员于2005年7月入校,开始为期4年的军校学习。

来自四川成都的一位学员表示,她想做中国第一位遨游太空的女航天员!仅仅是一个人的愿望,但是,记者就主观臆断,抓住这个想法大做文章,把女飞行员的学习说成了女航天员的选训。

不仅一相情愿,而且没有关于航天员的相关知识。

对策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要求新闻工作者“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强调“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报实情,讲真话,不得弄虚作假,不得为追求轰动效应而捏造歪曲事实”。

现代传媒的竞争最终是公信力的竞争,但如果我们的新闻更正在短时间里越来越多,甚至成为新闻媒体的常态,我们的新闻媒体何谈公信力、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又何谈遵守了职业道德呢?所以,针对当前频繁出现的新闻更正现象,新闻媒体应该积极行动起来,自觉地加强新闻采编工作,维护新闻真实性和新闻媒体的公信力。

1.加强对新闻的来源的把握。

现在,在新闻报道当中,流行的一些词就是“据可靠消息”、“知情人士透露”、“权威人士说”、“据了解”,等等。

而在这些非常不确定的词汇后面,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了一些新闻来源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的新闻来源,是造成新闻误发或者假新闻的隐患。

因此,加强对新闻来源的核实,首先应当降低这些词的使用率,不要把传闻当作新闻

加强新闻来源的审核制度,特别是关于一些国家政策和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的大事,记者编辑更应该慎重对待。

除此以外,还应该看到,为了抢独家新闻,故意寻找卖点,绞尽脑汁,生拉硬拽并不是我们所说的新闻敏感。

当然,那些带有利益交换,或者捕风捉影的炒作更应该是在新闻工作中被嗤之以鼻的做法。

2.建立沟通的机制和渠道,改变新闻部门关起门来开编前会的做法。

在我们的一些新闻媒体中,处理新闻的做法,大多数还是召开编前会等待记者的报题,再审议通过。

而这样的做法,缺乏对新闻事件的立体把握,很容易陷入片面的认识中。

经常出现的现象是:等到新闻发出来,才发现新闻的内容与新闻报题的内容差距很大。

这就需要新闻编辑部门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能够对新闻整体把握,分别对待新闻线索,记者编辑随时沟通,来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变化。

特别是一些有关政府部门或者政策法规的新闻,更应加强与各部门的沟通,充分利用政府发言人这一新闻来源,把重大新闻做实、热点新闻做准,让政府信息更畅达。

而对于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要全面了解,不能以偏概全。

3.加强记者编辑队伍的自身建设,建立一支既有专业常识、又有新闻责任感和工作热情的新闻工作者队伍。

新闻单位除了抓发行量、收听率、收视率和点击率外,还要加强思想业务建设,使得记者编辑时刻把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感放在心上。

而从新闻线索和选题来看,有不少都是靠记者自己去寻找,有的电视记者的线索和选题更是从报纸、网络而来,这个时候,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的相关知识和甄别能力就显得很重要。

所以,新闻单位要在加强新闻责任感、新闻纪律的教育的同时,也不要忘记经常开展一些业务研讨,来提高记者编辑的业务水平。

真实是公众对新闻的最基本要求。

对待媒体新闻的态度,新闻的监管部门也不应该只是停留在要求更正和澄清,更应该追究责任。

所以相应的规章制度也必须完善,否则,就无法避免下一个虚假新闻新闻更正的产生。

去年12月1日《报纸出版管理规定》开始施行了,对媒体发布虚假新闻的行政责任,以及补救、惩罚措施,都做了比较详细、具体的规定。

其中有不少是要求媒体公开更正虚假、失实报道的条款。

应该说,规定的出台是一个惩治虚假新闻制度化规范化的良好开端。

不过,还是要认识到,新闻的真实性不能靠新闻更正来维护。

新闻更正越多并不是说明处理假新闻越有成绩,相反新闻更正越多说明我们新闻工作的问题越多,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所以,要维护新闻的真实性,需要新闻媒体新闻工作者们都多从自身出发,履行好一个媒体和传媒人的职责。

我们还是期待新闻更正越少越好。

(作者单位:《新视野》杂志编辑)。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