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育为抓手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创新的抓手]

[摘  要]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在继承和整合积极心理健康积极心理治疗、积极心理学、积极教育诸方面思想和实践的基础上,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而创立的以积极和发展为取向,有目的、有计划地增进学生和国民心理健康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其最大创新之处在于:旗帜鲜明地提出“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健康”,将“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摆在了“克服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前面,主张通过发展来化解问题,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发展性、预防性功能。

[关键词] 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创新   [作者简介] 孟万金,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要把德育融入学校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学生生活全过程,创新德育观念、目标、内容、方法,充分体现时代性,准确把握规律性,大力增强实效性。

”“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指出“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

”可见,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使命,标志着我国德育心理健康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新的发展高度。

在新形势下,传统德育亟需创新,亟需新的发展理念、新的发展思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作为德育创新的抓手

一、从个案说起:道德问题?心理问题?      北京某著名小学二年级男生强强(化名),放学后爸爸来学校接他回家,哭着闹着不走,非要他的年轻女班主任一起回家不可,问他为什么?他说:他要娶班主任当妻子。

爸爸严厉训斥孩子,孩子更是大哭大闹,爸爸说:你小小年纪,班主任比你大很多,怎能有娶班主任的怪想法?好说歹说,强强妥协,但坚持要爸爸娶班主任做妻子。

这下惹火了爸爸,“再胡说八道,打你屁股!”,可强强就是坚决要求,弄得爸爸束手无策,班主任也面红耳赤,挺不好意思。

从此,强强道德败坏、是个小流氓的名声传开了……传统德育心理健康教育认为,强强有道德问题或有心理问题。

果真如此吗?   否!强强为什么自己想娶女班主任做妻子?愿望不成退而让爸爸娶女班主任做妻子?详细了解后才知,原来强强非常喜欢班主任,也非常喜欢班主任上课,自己想娶班主任或让爸爸娶班主任都无任何恶意,只不过是情感的自然表达,想让班主任长期给自己生活在一起而已。

这本来是一个积极情感的苗头,应该予以及时的肯定和正确引导,而不应简单粗暴地归于道德问题或心理问题――这就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取向。

二、什么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在继承和整合积极心理健康积极心理治疗、积极心理学、积极教育诸方面思想和实践的基础上,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而创立的以积极和发展为取向,有目的、有计划地增进学生和国民心理健康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它针对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把重心放在“诊断和消解痛苦”等问题上,提出要坚持积极的评价取向,加强人自身的积极因素和潜能的开发,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和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用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进行解读,诠释和解决当前的许多社会心理危机、矛盾、冲突和困惑,用积极的内容和方式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品质,让个体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快乐,使自身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使心理免疫力和抵抗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使生命最佳状态得以丰富和发展,从而塑造与和谐社会相匹配的充满乐观、希望和积极向上的美好心灵。

概括地说,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教育对象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以人的向善性为价值取向,运用积极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从正面发展和培养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防治各种心理问题,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幸福有成人生奠基的教育活动。

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相比,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创新的、完备的理论体系。

虽然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简单否定,而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矫正、发展和补充。

但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继承和借鉴经典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经验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体系,在教育哲学基础、方向与目标、任务与功能、对象与内容、方式与过程、效果与评价等诸多方面都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很大区别(详见表1)。

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有哪些优越?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创新之处在于:旗帜鲜明地提出“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健康”,将“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摆在了“克服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前面,主张通过发展来化解问题,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发展性、预防性功能。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特色在于:兼容并蓄地吸收了古今中外的理论与实践优秀成果,看到了传统的“问题式、诊断式”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但并不排斥心理与行为问题的解决。

而是在传统理念的基础上,扩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外延,将传统实践忽视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纳入心理健康教育范畴的同时,依然重视心理问题的预防、发现与积极干预,体现了更新的高度和更大的包容性。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亮点在于:目标明确地提出“开发潜能,减负增效”,与 “塑造积极向上心态和奠基幸福人生”的学校使命有机结合起来,强化了与学校教学活动主旋律的紧密结合,从根本上克服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教学两分离的被动局面。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突破在于:从一开始就秉承根植于实践,服务实践的第一宗旨。

教育理念的验证、教育内容的确定、测评工具的研发都是来自于实验区和实验校的数据支持。

理念的成熟与工具研发几乎是同步展开,内容设计和培养方案都立足于学校教育和其他形式培训的实际。

也就是说,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一经创立就直接立足实践、指向实践

四、如何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主张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全面渗透,这是确保实效的根本所在。

如何开展实验与推广工作,怎样才能形成上下一致、层层推进、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炼出了60字要诀。

(一)领导重视,课题引领,校本导向   任何教育实践都表现出周期长、内隐性的特点,也就是说,教育的效果很少能够立竿见影,必须通过一段时间内的常抓不懈才能使优势得以体现(根据我们的实验经验,要想见到一定的教育效果,至少需要一个学期;明显改观则需要一个学年的坚持努力)。

这就需要得到领导的充分重视,能够高瞻远瞩,鼓舞士气,乃至政策倾斜,从而为课题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对于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人们在听取报告的时候感觉非常好,但是回到现实中却很少取得实效。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先进理念转为实践操作并不是一件简单过渡的事情。

特别是对于一线老师而言,必须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抓手”――这就是课题引领。

在以课题为引领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因己制宜”,即对课题参与学校而言,要坚持“校本导向”,要使课题适合学校实际,能够满足学生发展最为迫切的需要。

(二)骨干带头,全员参与,全面渗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验与推广,要充分发挥专职心理教师、德育教师和班主任的骨干带头作用。

通过骨干带动全员参与。

“全员参与”的参与对象包括专职心理教师、班主任、学科任课老师、学校上下领导、全体学生学生家长和社区等。

当前我们主要集中在普通教育中的中小学阶段,今后将逐步向两端延伸,向特殊教育和职业教育扩展,继而扩展到全民参与,普遍提高整个民族的精神素质。

“全面渗透”指的是在内容、形式和方法途径上,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绝不仅局限课堂教学一种形式,而是通过各种方式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个角落,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三)分层设计,分类指导,体验参与   “分层设计”指的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题遵循“总课题组―实验区―实验校”三级设计模式,逐层落实,层层深入。

这样分工合作,责任明确,有利于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分类指导”是根据参与对象的层次、类别和需求,分别提供针对性的指导。

比如:   从学段分:包括学前段、小学段、初中段、高中段(或中职段)、大学段。

从性质分:实验校可分为重点实验校、一般实验校、培育实验校。

从职务分:对象包括领导、心理专职教师、班主任、学科任课教师等。

从职能分:对象包括管理人员、教学人员、科研人员、其他(教辅、家长)。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始终推崇“活动式、体验式”的教育教学模式,对课题而言,主要指“先体验,后参与”、“边参与,边体验”、“透彻体验,深度参与”的实验与推广模式。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以课题为抓手,试图以学生、教师和其他人员的全面参与和体验为检验实践成效的唯一准绳。

(四)行动研究,整合资源,抓点带面   “行动研究”是由教育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教育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为解决教育实践问题,所进行的反思研究。

行动研究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助推器。

在行动研究中,要整合各方资源,为课题服务。

所谓资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资金、人力和社会资源。

这里所说的资源整合除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外,更多的是人力资源。

形成一个以校长为带头人,以专职心理老师为核心,以能够实质性参与的学校管理者、德育处、政教处、班主任,以及美育老师、其他学科教师和学生代表为学校课题组成员的人才队伍。

“抓点带面”,就是集中优势树立典型,打造样板,以榜样带到大面积实践创新,不断发展壮大。

(五)螺旋提升,区域推进,全程跟踪   行动研究的最大特点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经验,总结完善,然后再重新投入研究的过程。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实质就是螺旋上升的过程。

区域推进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主张以区域为单位进行模式相对统一的实验与推广,比如目前所设置的实验区,就是比较合适的一个实验单元;二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每个实验区可以形成和推广不同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重点和教育模式,形成各有侧重、各有特色的区域推进局面。

全程跟踪就是定期的测量与评价,实时进行效果跟踪。

我们已经开发出“大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测评网络系统”,可以实时监控教育效果和学生心理发展状况,最大程度地为一线教师提供对策和科学依据。

具体实施程序:首先,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品质现状测评,我们已经开发出“中国大、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网络测评系统”工具包,并建起全国常模和数据库,从6大维度,检测出学生各项发展水平,并与全国常模对比,明确努力方向,建立个人积极心理品质成长电子档案;然后根据测评结果,设计群体和个性化辅导方案,有针对性地选取培训内容,利用心理课、主题班会、综合课、团队活动或课外活动等开展团体辅导,我们已经开发出适合各年级的各种活动电子工具包,供各校选用;同时,各科教师也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开展因材施教,切实把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必要时,请家长配合。

经过一段时间,比如,一学期或一学年,可以开展形成性评价,为制定下一步规划提供依据。

五、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为何卓有成效      学校的根本使命是教书育人,传统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少数问题学生学生的问题,无法解决教书育人的根本问题,偏离了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的主方向,偏离了学校的主目标,自然得不到校长和教师应有的重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旗帜鲜明地提出“幸福有成”,“幸福”体现“育人”的境界,“有成”标志“教书”的追求,具体讲就是:使教师爱教、会教、教会,使学生爱学、会学、学会;有效克服厌教厌学,使全体师生减负增效,幸福地生活,快乐地学习与工作,愉悦地收获成功,为深化素质教育提供了抓手,为新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突破口,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了新的“支点”。

比如:北京19中余晓灵校长,与我们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合作两年,使百年老校焕发青春,升学率和全校师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一举成为海淀区5所特色高中之一;河北邢台5中刘计敏校长带领全校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一起成长,从3千多学生的一般学校迅速发展到近万名师生大校,一举跨入全省重点中学,初中质量全市第一,高考升学也名列前茅;福建泉州市鲤城区实验小学林培玲校长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与英语教学有机结合,全校开展“空中英语”实验,不仅整体提升全校师生英语水平,还极大地促进了师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成长,推出的英语示范课获得全省一等奖;吉林市舒兰职业高中催志武校长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指导下,开展“唤醒教育”,升学率达80%以上,就业率大幅提升,学生辍学、违纪违规率大幅下降。

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之所以迅速发展壮大,卓有成效,主要可以归结为三条主要原因:   1.领导重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中央教科所领导的关心和大力支持,成为心理研究中心的发展重点;袁振国所长百忙之中为拙作《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题序,给予了充分肯定;随后,中央教科所又专门立项给予科研公积金资助,开展全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与数据库建设;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提供了明确的导向和强劲的动力。

2.学界认可:2006年,“中国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验与推广研究”获得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立项;2008年出版了第一本《积极心理健康教育》[3],在全国教育类最权威杂志《教育研究》发表“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4]以及《中国教育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5]等报刊发表了一系列的相关文章;还有各级各类教育界同仁发表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文章[6—9];这些都标志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学界的充分肯定。

3.实践欢迎。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自问世以来,其思想已经得到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响应,既有以行政号召或学会组织等形式大面积、大规模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也有教师个体自愿开展的活动,实践欢迎的热情空前高涨。

全国有关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文章已经覆盖了各级各类教育;推广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呈现出重点突破、区域推进、点面结合、大规模、有组织等鲜明特点。

参考文献:   [1] 官群,孟万金,等,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编制报告[J]. 中国特殊教育,2009(4).   [1] 孟万金,官群,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编制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2009(8).   [3]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8).   [4] 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5).   [5] 陈虹,大力推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访“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始人孟万金教授[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17).   [6] 张将星,论华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与创新――基于孟万金教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视角[J].中国特殊教育,2010(1).   [7] 余晓灵,全面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J].中国特殊教育,2009(11).   [8] 柏洪伦,前进中的淄博市积极心理健康教育(Ⅰ,Ⅱ) [J].中国特殊教育,2009(10).   [9] 王新波,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回顾与展望――孟万金教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进程述评[J].中国特殊教育,2009(10).      责任编辑/慕云。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