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小学教育教师性别比例失衡的分析

摘要:笔者通过引用数据,对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小学教师性别比例失衡的状况加以分析,阐明了此现状对学生特别是男学生成长的不利影响,同时在探究小学教师性别比例失衡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小学教育;男女教师比例失衡

1.我国小学教师性别结构状况分析。

我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初中和高中)。自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以来,各级政府在小学和初中逐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据统计,1998年全国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已达98.9%。 [1]。

《中国教育年鉴》中2005—2011年数据显示,我国小学教职工男女比例变化趋势明显。从表1数据来看,自2005年小学女教职工比例已经超过男教师,并呈现增长态势。总体来看,幼儿教育小学教育等低层次教育的女教职工比例远大于普通中等教育中的比例。而更加引起我们注意的是2006年我国中小学教师年龄分布情况表( %)中显示,40岁以下的占70.97%,41—60岁占29.01%,而超过61岁之占0.02%[2]。可见中青年女教师比重较高,在相当一段时期内自然减员的数量处于低谷,这将加剧我小学教师性别失衡度。

小学教师男女比例失衡对学生特别是男学生个性的形成、兴趣的培养、心理的健康发展有不利的影响。小学教师的缺少如木桶的短板,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消极因素。

2.我国小学教师性别失衡的原因分析。

2.1.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在人们的观念里“家有五斗粮,不当孩子王”,普遍认为教师就是当孩子的保姆,而女性耐心、细致、语言表达能力强,在教育孩子方面有优势,因此教育特别是较低层次的教育小学教育,就被贴上了适合女性的职业标签。

2.2.工资待遇是关键。

二三十岁的男青年们,精力充沛、血气方刚,对高收入、有挑战、求创新的行业十分青睐。由于小学教师工资待遇微薄,虽然比较稳定,但是不符合他们的职业追求而不会成为首选职业,小学教师工作一段时间后转行的现象也很普遍。

2.3.社会地位是重要因素。

男性在职业选择时十分重视其社会影响力、受尊重程度、社会认可度,小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但是小学教师却远远不及中等教育教师地位高。

2.4学校管理制度的影响。

学校小学教师本已是凤毛麟角,加上不少男教师被调到学校行政部门工作,使得从事一线教学的男教师更加短缺。另外,学校没有制定完善合理的奖惩和升迁制度,这也是小学教师流失的原因之一。

2.5.师范院校招生性别比例失衡是源头。

受传统因素影响,人们在填报志愿时就有一定倾向性,女生更愿意选择师范类和医护类学校,而男生对财经、理工科院校情有独钟。以至于师范院校男生生源欠缺,供不应求。

2.6.工作环境不佳是不利条件。

小学教育中女教师撑起了半边天,男教师相对短缺,工作环境长期受“女性化”氛围影响,不利于男教师健康心理的发展,而且面对社会中不断曝光的性侵事件较为尴尬。因此不少男性不愿从事小学教育

3.应对我国小学教师性别失衡的策略。

3.1.提高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

通过增加薪水福利吸引更多的男性从事小学教育,以收入高、职业稳定来转变他们的择业倾向,为小学教育吸引优秀的男教师

3.2.制定相关政策鼓励男性师范院校

政府和师范学校应采取一定措施,给报师范院校男性给予一定物质和精神激励或采取降分录取方式,为社会提供充足的男教师

3.3改善学校管理制度。

3.3.1鼓励从事学校行政工作的男教师也投入一线教学,增加男教师比例

3.3.2激励教师不断进修和科研,培养成长、学习型、专家型教师,减轻教师的职业倦怠,增强教师岗位的内在吸引力。

3,3.3在奖惩、晋升上突显男教师的优势。

3.3.4对男教师的生活和家庭给予一定关心,力争让男教师发自内心的期望从事小学教育,离不开这个大家庭。

3.4.放宽学校权限,合理调整男女教师比例

统一的教师招聘和编制考试,让部分学校自主招聘权利缩小甚至丧失,政府应给学校更多的招聘权利或尽量按照学校需求招聘教师,使得小学教师性别比例得到调整。

3.5舆论导向应在潜移默化中转变人们的观念。

3.5.1国家和各种媒介应该在舆论上突出男性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性,改变传统的低层次教育更适合女性的观念,提升小学教师社会认可度和影响力,力争让男性社会中形成投身教育的新风尚。

3.5.2为男教师策划一些栏目,发挥小学教师的榜样模范作用,激励更多男性进入小学教育领域,改变小学教师“阴盛阳衰”的现状。(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文献资料.中国基础教育发展概况[EB/OL].原版全文。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