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颗粒骨复合自体骨空心螺纹内固定器用于颈椎椎间融合

作者:夏景君,张志鹏,闫景龙,裴刘宝,张砚,安琪。

【摘要】 [目的]研究微小颗粒骨与自体骨空心螺纹固定器应用于颈椎椎体间融合情况,探讨微小颗粒骨作为一种新的移植材料的成骨特点。[方法]将绵羊18只用环钻行前路C3、4,C5、6双节段间盘切除,并分别植入自体髂骨及充填自体微小颗粒骨于自体皮质骨空心螺纹固定器内。术后行X线、组织学检查及力学测试。[结果]术后3个月实验组椎体间均获骨性愈合,对照组有1例未获得骨性愈合。力学测试显示两组有统计学差异,实验组好于对照组。[结论]自体螺纹固定器内充填自体松质骨颗粒可以替代自体髂骨作为一种新型椎间移植材料;微小颗粒骨在牢固的内固定支持下可以获得较好的脊柱融合。

【关键词】 颈椎; 内固定; 微小颗粒骨。

在颈前路椎间融合中,自体髂骨是常用的移植骨材料。这种植骨方式存在很多弊端,如移植后大部分移植骨发生坏死,移植骨中生长因子得不到释放等等。微小颗粒骨作为一种新的植骨方式,在实验中取得良好效果,在本实验中,将微小颗粒骨与同种异体骨空心螺纹固定器应用于颈椎椎体间融合。通过研究移植的融合情况,对微小颗粒骨的成骨情况作以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地产绵羊18只,平均年龄2~3岁,平均体重30~40 kg。

1.2 主要器材   外径12~14 mm的环钻。

1.3 实验方法。

1.3.1 自体骨空心螺纹固定器制备 无菌条件下取绵羊腓骨,剔除软组织及骨膜后反复冲洗,制成外径14 mm外表面带螺纹,长10 mm的中空“固定器”,其壁上等距离钻孔7~8个,酒精脱水24 h,丙酮脱脂24 h,冻干7 d后真空封装。γ射线灭菌24 h后备用。

1.3.2 手术方法   3%戊巴比妥钠腹腔内注射麻醉后。在无菌条件下,取2髂骨骨条,其中1条置于无菌生理盐水中,缓慢地将其磨成直径300~500 μm的微小颗粒骨材料,另1条待用。   麻醉满意后,将实验动物仰卧位固定于手术台上,沿右侧胸锁乳突肌前缘,于气管外做长约10 cm斜形切口,逐层切开,将颈血管鞘牵向外侧,气管食管牵向内侧,于两侧颈长肌中间剥离骨膜显露C3、4,C5、6间隙,分别以环钻切除椎间盘,C5、6间隙制做与“固定器”相匹配的螺纹。于C3、4植入自体髂骨,于C5、6植入自体骨空心螺纹固定器,内充填自体微小颗粒骨,并压实。确认颈椎植骨稳定后,逐层闭创。术后常规饲养观察,不放置外固定。

1.4 观察指标   每隔1个月处死6只,进行以下检查:(1)影像学检查:完整取下颈椎摄正侧位X线片;(2)组织学检查:HE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3个月标本,行力学测试后再行HE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3)力学测试:用树脂分别固定C3~6游离端,行测试。

2 结果   2.1 大体观察   术后3个月实验组椎体间结合牢稳无活动,对照组亦发生骨性融合。

2.2 影像学   术后1个月X线片示实验组对照组移植物结构完整,前者螺纹结构模糊,其间的颗粒骨大部分吸收。   术后2个月X线片示实验组结构大部分保存,有不规则新生骨长入其间,另有部分新生骨痂连接上下椎体对照组大部分吸收,呈高低密度混杂影,有少量骨痂形成,连接上下椎体(图1)。   术后3个月X线片示实验组椎体间骨移植处有大量骨痂形成,骨桥连接上、下椎体对照组骨痂较少(图2)。

图1 实验组结构大部分保留,对照组大部分吸收。可见少量骨痂形成(略)。

图2 实验组形成大量骨痂(略)。

2.3 组织学。

2.3.1 术后1个月 实验组移植骨可见大量空虚骨陷窝。皮质骨轮廓完整。受区间充质细胞及毛细血管长入颗粒骨间并分化成为透明软骨细胞。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