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民营经济发展的有关问题

民营已经成为深圳经济的重要组成单元。随着深圳经济总量不断增长,民营经济全市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截至2001年底全市民(私)营达54888家,总注册资金816亿元。民营企业全市企业总数的46%,在全市经济总量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份量。民营企业向国家纳税额也逐年增长,提供就业机会,配合国有企业的战略调整,促进出口和推进技术创新,在许多方面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成为深圳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 在长期领先改革的深圳,从统计数字看,民营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加速度的过程。 第一阶段是民营经济恢复发展时期(1979—1986年底)。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前,全市只有6户个体工商户,年营业额不足3万元。1979年以后,深圳按照“先繁荣后规矩,先活跃后有序”的思路,在允许和支持本地居民发展个体经济的同时,大胆实行“打开城门,积极引进”的方针,允许邻县、外省的个体户进入特区经营。到1985年底全市个体户发展到2118户,其中一部分个体工商户无论在经营规模还是在雇工人数等方面,实际上都已突破个体经济的界限,开始向民营企业转变。 第二阶段是民营经济的稳步发展时期(1987—1991年底)。随着国家1987年《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及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的颁布,深圳市政府又相继出台相关政策和优惠条件,吸引了全国各地大批机关干部和人员来特区创办民营企业——尤其是民营科技企业,同时,在第一阶段积累了相当资金的个体工商户也正式注册为民营企业民营经济进入了一个稳步发展的阶段。至1991年底全市民(私)营企业已发展到1024户,总注册资金近15000万元。 毕业论文 第三阶段是民营企业迅猛发展时期(1992年至今)。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以后,国家确立了发展市场导向经济改革的总方向,深圳民营经济进入了迅猛发展的新阶段。这十年来,每年注册的民营企业户数增长速度都比较高。党的十五大关于“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论断和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宪法修正案,激励起民间资本的投资热情。从1999年3月下旬开始,深圳出现了一股民营企业注册登记热潮,最高峰时每天诞生200多户。到2001年底全市有民(私)营企业 54888 家,总注册资金816亿元,分别是1991年底的53.6倍和544倍。 深圳民营经济的几个特点 民营经济民营企业在全国总体来看,有几个公认的特点。一是规模小。二是人才少,技术落后。三是企业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粗放。四是多集中在零售和餐饮等传统饮食服务业。导致这些的,当然与以往的政策对民营企业不利,民营企业融资难,因此难以吸引到优秀人才等相关的。 但是与全国民营企业这些问题相比,深圳民营企业反映出来的特点正好相反。 第一,深圳民营企业规模比较大 截至2001年底全市共有注册资本超过千万元的民营企业有1940家,其中注册资金超亿元的企业有20家。民营集团公司有48家。实现连锁经营的企业为80家,而加盟连锁的门市超过2000间。“华为”、“中兴”等一批优秀民营企业成为带动国内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华为技术公司、安圣电器公司分别名列2000年全国民营企业纳税第1位和第2位,顺电实业公司、爱施德公司也进入全国民营企业纳税百强行列。

毕业论文 第二,民营企业进入多种产业领域 因为深圳改革领先,对民营企业进入的领域限制较少,因此深圳民营企业进入的产业领域不断因改革而扩展。民营经济在其他地区的投资领域和经营范围,过去主要是的传统商业、饮食服务业。而在深圳,因为政策和立法的合理,民营企业进入的领域早已扩展到、种植业、服务业的各个领域,打破了过去只是为国有部门“拾遗补缺”的传统局面。近几年,民营企业全市批发商业企业的80%以上,占零售企业和饮食企业的90%以上,工业生产型的民营企业增长迅速,约占民营企业总数的20%,每年的工业产值也占全市工业生产总值的将近20%。 第三,民营企业进入高科技领域 截止2001年底深圳主要从事科技产业的民营企业超过2500家,经深圳市科技局正式认定的民营科技企业有113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60家。民营科技企业2001年的技工贸总收入达到282亿元,工业总产值为270亿元。近几年来,深圳民营科技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约10%,民营科技企业高新技术产值,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值的约20%。由于融资相对的便利和技术成果转化为商品的机制比较宽松,促进了深圳科技型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为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开辟了新的途径。深圳的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过程得以促进。深圳民营企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成为发展高新技术和实现产业升级的一支生力军。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