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上消化道出血135例的胃镜诊治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胃镜对老年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经验。

方法 将135例老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分为A、B两组,进行胃镜诊治比较分析。

结果 胃镜诊断表明老年上消化道出血病因主要有:胃十二指肠溃疡51例(36.1%),食管、胃底静脉曲张33例(22.5%),恶性肿瘤16例(12.2%),Dieulafoy病15例(11.29%),药物性胃肠黏膜损伤20例(13.6%)等;镜下止血A组活动性出血76例,止血成功73例,成功率为96.3%;B组活动性出血28例,止血成功26例,成功率为92.85%;A组止血成功率高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胃镜对老年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效果显著。

   【关键词】老年;上消化道出血胃镜临床诊治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老年性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呈大幅上升趋势,具有发病急、进展快临床经过凶险等特点;迅速确定出血的部位和病因,及时处理,对抢救患者生命至关重要。

胃镜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目前已为基层临床广泛应用,并作为对上消化道出血诊治的首选方法。

笔者对鹤煤集团总医院2005年6月至2007年7月135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行紧急胃镜诊治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35例患者中,男75例,女60例;年龄60~83岁,其中60~70岁82例,71~80岁48例,81~83岁5例。

临床表现为单纯呕血56例,单纯黑便49例,呕血和黑便均有30例。

出血后48 h内就诊97例,出血后48 h后就诊38例。

血常规Hb29~109 g/L,估计出血量500 m 72例,500~1000 m l41例,1000 ml 22例。

出血后48 h内行胃镜诊治97例(以下简称A组);出血48 h后行胃镜诊治38例(以下简称B组)。

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出血方式及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1.2 胃镜诊治方法 胃镜诊治前做血常规、血型、出凝血时间、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心电图检查,并补充血容量,使用止血剂等。

Hb70 g/L者暂备血;Hb70 g/L者输血;低血压者予以升压药;有心血管疾病者进行心电监护,准备抢救药品;所有患者均做好术前准备。

胃镜诊治中,镜下见活动性出血者用80 μg/ml去甲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局部喷洒止血,或微波、电凝止血,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用去甲肾上腺素喷洒+1%乙氧硬化醇硬化治疗。

   2 胃镜诊治结果   2.1 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病因胃镜检出情况 本组老年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经胃镜检出的前5种病因依次为胃十二指肠溃疡51例(36.1%),食管、胃底静脉曲张33例(22.5%),恶性肿瘤16例(12.2%),Dieulafoy病15例(11.29%),药物所致胃肠黏膜损伤20例(13.6%)。

恶性肿瘤、门脉高压、药物性上消化道出血随年龄增长而增多;胃十二指肠溃疡、门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在A组多见,但与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   2.2 胃镜活动性出血止血情况 A组活动性出血76例,止血成功73例,成功率96.3%;B组活动性出血28例,止血成功26例,成功率92.85%。

A组止血成功率高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2.3 死亡率及并发症 A组死亡5例,死亡率为2.1%;B组死亡8例,死亡率为4.2%。

A组死亡率低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5例患者中,126例一次性镜检治疗顺利完成,9例胃镜进入后因紧张,不能耐受或剧烈恶心呕吐拔出胃镜,经肌内注射安定、654—2后亦能顺利完成,均无严重并发症。

   3 讨论   3.1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Treitz韧带以上的消化道管内出血,是临床多见病,其病因繁多,分类各异。

随着胃镜临床广泛运用,胃镜对老年上消化道出血部位、病因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本组资料表明A组病因检出率为94.5%,B组为7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胃镜可提高确诊率,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本组资料表明,紧急胃镜检查对急性胃黏膜病变检出率很高,对其确诊有决定性意义,是其他辅助检查不能替代的。

因为胃黏膜的再生修复能力很强,大多数急性胃黏膜损害在有效治疗下48 h内可愈合,故急诊胃镜检查,愈早愈好,以提高确诊率[1]。

。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