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颖超致曾家岩50号房东赵佩珊的信]曾家岩

重庆上清寺,沿中山四路往东走到尽头,左侧有一幢旧式的两进院落,临街的一面整个是一堵深灰色的高墙,大门开在墙的右边。

这就是抗日战争时期在陪都著名的曾家岩50号周公馆

此房原是赵佩珊女士的房产,后租给国民政府立法委员陈长蘅先生。

1938年底,中共代表团到重庆后,为便于工作,邓颖超便以周恩来私人名义从陈长蘅处转租了这幢房屋的大部分。

对外称“周公馆”,实际上是南方局设在城内的办公处。

正是这幢简朴的小楼,对当时重庆各界进步人士,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南方局领导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王若飞、邓颖超等,在此广泛接待中外各界人士,就国内国际重大问题同他们商谈,为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壮大进步力量,争取国际同情和支持,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早在1937年,赵佩珊女士就购得住宅一所,即曾家岩50号。

加以全面整修后,全家便住在那里。

1938年秋,因为防备日本飞机的空袭,赵全家迁往乡下,房子就租给了陈长蘅先生。

陈长蘅赵佩珊的丈夫赵少龙的朋友。

1941年赵少龙病逝,赵佩珊一家迁回重庆,才到曾家岩50号清理这些租赁关系。

当时代表周公馆和赵接洽的是周恩来的秘书陈家康,且重新换了租约,用的是十八集团军驻渝办事处的名义。

以后几年,和赵联系的先后有办事处总务科长龙飞虎,杨继干。

他们对赵很客气,经常询问其有无困难,国民党方面有没有找麻烦等。

由于这个缘故,赵坚持一直把房子租与办事处,从未提过二话。

由于物价飞涨,房租虽然几经调整,但仍然远远跟不上物价飞涨的速度,家计不免困难。

1944年冬天,邓颖超为此特别写了一封信,派杨继:卜送给赵佩珊,内附法币十万元。

信中关怀体贴之情溢于言表。

内容照录如下(原文无标点):   陈长蘅先生转赵佩珊太太:   承蒙赁租曾家岩住宅,数年于兹,甚为欣感。

近闻尊处经济困难,兹随函附奉法币拾万元,聊作补助之需,敬希收用,并望函复为祷,专此顺颂   冬安!   邓颖超谨启   十二月廿四日      1955年,西南博物院派人到赵佩珊处取走了邓颖超书信原件,并写了一张借条。

后由姚黎民赠与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收藏,现为国家二级文物。

1 次访问